亲宝小说>总裁豪门>穿越七零,带着妹妹下乡插队>第162章 招生工作不理想

他们商量着给学校出义务工,家里的婆娘没有一个反对的。

男人,只有让老婆孩子吃得饱,穿的暖,在家里说话才有底气。

“二顺格局可以啊!为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钱都不挣了,我代表陈家屯所有的社员和孩子们向你们建房队表示感谢。

等到学校开工以后,我们还要召集所有社员们开大会,在会上再正式的表扬你们。”

老支书陈大河带头为陈百顺鼓起了掌,高兴的陈百顺满脸通红。

土坯房本来就用不了多少钱,陈百顺又表态不要工钱,建校资金一下子就变得宽裕起来,接下来的会议就更加顺利了。

敲定了三月初六开始动土,一边挖基础砍树,一边组织社员们脱土坯。

陈百旺还专门找了陈木头一趟,木料生产队出,让陈木头带着儿子们给孩子们准备课桌。

给孩子们建学校,惠及到每一户社员,谁家还没有一两个适龄儿童啊,所以大家干起活来都很卖力。

而且参与建学校也是有工分拿的,跟下地上工一样,干什么都是干,所以大家都没有怨言。

短短两个月时间,四排土坯房在村西头拔地而起,陈家屯小学正式落成了。

就这还是因为天气不够热,土坯干的太慢的原因。

如果土坯干的够快,一个月都用不了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

一排土坯房四间,中间用土坯隔开,两间一个教室,多出来的就当老师的办公室。

陈木头带着儿子加班加点,也把学校的门和窗户给装上了,现在正在给孩子们做课桌。

等到学校开始招生的时候,陈百旺还专门开了全员大会,号召大家把适龄的孩子都送到学校读书。

当大家听到每年学杂费要收两块钱,底下的社员们瞬间炸了锅。

“我两个孙子,四个孙女,光学费就要十二块,老天爷啊!年底一共才分了一百多块钱,还要维持一整年的开销。”

那个年代,只要父母在,兄弟分家过的并不多,在一起生活互相还有个照应。

“不行只让孙子读几年就算了,女孩子长大了是要嫁人的,读书也是浪费。”

“谁说不是呢,现在也不让读大学,读几年不还是要回家种地吗?我们家小子丫头我都不准备让他们读书。”

“老嫂子说的有道理,孩子在家还能搭手做做饭,捡捡柴,打猪草还能换几个工分,上学了净花钱。”

……

如果上学不要学杂费,可能大家也没有这么抵触,一听还要交钱,很多社员都打了退堂鼓。

“静一静,为了建学校,人家杨大夫捐出了七头野猪,足足六百块钱。

我二弟陈百顺,和盖房队伍一起出义务工,一分工钱都不要,为了尽快把学校建起来,隔壁生产队花钱找他们盖房子,他们都给推了。

陈木头带着三个儿子,没日没夜的忙,给学校做门窗,给孩子们做课桌。

人家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不做睁眼瞎吗?

这些学杂费,也不是生产队要收,而是要给孩子们买课本用。”

陈百旺压下了社员们嘈杂的声音,继续给大家做着思想工作。

“大队长,那我们可以不要课本,是不是就不用交钱了?”

“大队长,我两个孙子,能不能只买一本书啊?这样还能省一点。”

要说有些人,精打细算到了骨子里,马上就抓住了重点,开始跟陈百旺讨价还价。

“你们咋想的?不交学费,没有课本,那算什么上学?

学杂费是要交到文教室的,交了钱才有学籍,孩子们才能正常上初中。

你们别总是想着省钱,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不要像你们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到镇上有尿了都找不到公共厕所,家里来个信还要到处找人帮忙读。

你们回去好好考虑一下,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希望不管男娃女娃,都能认几个字。”

陈百旺举着铁皮大喇叭,喊的脸红脖子粗的。

陈百旺算是看出来了,现在喊的最响的,就是曾经堵着他的门,蹦的最高的那几个。

当初让他去求杨白衣,让他们家的孩子也跟着补课,好像有多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样。

结果现在呢?一听说孩子上学要花钱,立马又不干了。

总之这个社员大会,开始的轰轰烈烈,结束的虎头蛇尾。

在大会结束以后,有些社员们一边走还一边发着牢骚,扬言说什么也不会让自家的孩子上学。

“韩校长,徐会计,招生还顺利吗?”

第二天快中午的时候,陈百旺来到学校,看着零星带着孩子来报名的社员们,目光有些凝重。

“大队长,据我统计,生产队七到十二岁的孩子一共一百零三个,一上午的时间,一共有四十二个孩子报名。

报名的孩子不足一半,而且大部分都是男孩,女孩一共报了七个。”

韩飞把名单递给了陈百旺过目。

“愚昧无知,目光短浅,昨天晚上开全员大会,该说的不该说的我都说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不舍得让孩子上学。”

陈百祥把名单重重的摔在桌子上。

去年决定建学校的时候,陈百旺还计划着一年级直接开两个班,所以连同校长,一共招了五个知青当老师。

没想到报名的孩子不足一半,一个班估计都坐不满。

“大队长,接下来该怎么办?要不今天晚上再开个会说一说?”

徐会计今天过来,是韩飞主动邀请的,毕竟是要收学杂费,虽然钱不多,但是也要接受集体的监督。

“还能怎么办?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上不上学全凭自愿,我还能强制他们把孩子送过来吗?

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当文盲,我能有什么办法。”

陈百旺叹息一声,此时的他内心里五味杂陈。

社员们的心情他也理解,经历了战乱和饥饿,这几年刚刚能填饱肚子,大家这是饿怕了啊!

秋收分粮,精打细算的吃一年,年底分钱,不但要维持一整年的开销,还要攒钱给儿孙盖房子娶媳妇。

平日里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花,又有多少人舍得让孩子们都上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