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指正的是,焚书坑儒虽然常常连在一起说,但这其实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情,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也完全不同。

  秦始皇在做出这两个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两件事对后世产生的思考,竟然会到谈及始皇便绕不开的程度。

  宋人称“焚坑之祸”,元人言“焚坑之厄”,明人语“焚坑之惨”,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始终将“焚坑”一事描绘为地狱图景。

  一直到近现代,另一位开国伟人诗曰“全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才标志着历史风向标悄然改变。

  先说焚书,最先的起源也不是李斯一个人一拍脑袋,想出了这么一个“绝世好主意”。早在战国先秦,商鞅变法之际,韩非子已经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观点,嬴政和李斯也不过是抄一抄先辈的作业,不算是太过出格的举动。

  此外,和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广烧群书不同,嬴政列为禁书的对象是《诗》、《书》以及六国遗留的诸侯史书,当然,官至博士的儒生们还是可以继续研究的,因为“焚书”的目的是让一般民众不要再看这些书,以免乱了法家治国的道心。

  细心的始皇帝陛下还把医学、卜卦、农业生产乃至于诸子百家的实用学说都剔除在外,下一大批实用之学得以保存下来。

  也就是说,焚书其实是只针对五经,不涉及诸子。】

  天幕的意思很明显,在为秦始皇焚书一事的历史渊源作详细描述,以拨正原本的恶评——

  让天幕说得如此小心翼翼,那后世对他的评说原本得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顿时有些不敢想了。

  嬴政昂首伸眉,望向正跪如一尊石像的李斯,回忆起那时尚还年轻壮志的自己来。

  天幕所说的焚书坑儒,都是当年由这位自己心腹的社稷之臣一手操办,他至今仍记得丞相那一句“今诸生不师今而从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是何等妙绝。

  那时的自己意气风发,时值创世之初,敢于坚持一条少数派的路。

  那些迂腐不堪的儒生又怎会懂得,朕开创的大一统之秦,所需要的是一派新兴之火,而不是再走三皇五帝的老路。

  “朕之大业,乃万世之功,一味“从古”,如何能有强兵怒弩,踏平六国之地。”

  为何后世会对自己恶评如潮,以至于天幕言辞如此小心?嬴政非常不解,他的功绩难道还不足堵上所有人的嘴吗?

  就因为生了这么个没用的儿子吗?真希望天音能给他一个答案。

  他再次瞪眼向昏厥过去的小儿子,眼光里冒出火花来。

  嬴政声如洪钟,无人敢反驳,即便是在焚书坑儒当时,敢于和法家李斯大辩八百个来回试图劝说陛下复行分封的淳于越也只是哆嗦一下,然后继续当朝堂众多鹌鹑中的一只。

  博士叔孙通和淳于越挨着站在一起,他斜睨了眼淳于博士,掩着袖子撞了撞后者的胳膊肘,生怕这老家伙又捏着那腔忠孝节义的儒家理论去和始皇帝陛下呛声。

  要是放在平常议政论道,始皇陛下向来从谏如流,也愿意听他们舌灿莲花。

  特别是最近几年,陛下渐渐愿意参考博士们的进谏,还搞起了儒学礼制的建设,无论是泰山大典还是寿庆宴席,七十博士官位的设置也可见这份荣宠是独一份的。

  但是那毕竟都是时至今日,大秦统治走上正轨,才有的结果。

  这天幕骤然提起焚书坑儒的往事,虽然是给这群大儒博士一个闪亮的耳光,但是他们也只能受着。

  拜托,陛下前面都受了这样的刺激,左一个“二世而亡”,右一个“咸鱼腌尸”,谁还敢想不开去提意见!

  叔孙通见淳于越没有作什么妖,才放心地继续眼观鼻鼻观心——当那第四只鹌鹑。

  【除了禁书范围大小这一点,历史上也有学者对于“秦火”对文化断层影响力的大小提出质疑。

  秦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古人对各种书籍资料的保存也很难像现代一样完备,无数珍贵史料和文化思想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被名为时间的滔天巨浪所淹没。即便没有“秦火之难”,没有“楚人一炬”,它们也很难得见两千年后的太阳。

  像这样以浪花做比,自然失传这一因素可以说是头等大小的浪花,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人祸,“秦火”算是一件,项羽入主咸阳城时的那把大火只怕浪头不比“秦火”小。

  如此看来,焚书一事的恶劣影响并没有人民印象中那般可怖。

  当然,主播也不是要为秦始皇辩解什么,因为这把“秦火”无论如何都是实际存在,不可辩驳的,是对先秦儒学的重重一刀。

  从秦始皇的视角来看,焚书不失为一种打击复古封建贵族的手段,同时也体现了始皇陛下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精神。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自由气质在这场文化浩劫中遭受重创,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是对文化思想蓬勃生机的创造力的巨大伤害。】

  嬴政原本的一腔热血被浇了个透心凉,他不甘地望向天幕——朕的选择怎会出错,倘若大秦没有这种杀伐果决的气度,又如何能扫六合,四海一!

  还有天幕说的“坑儒”?朕养的这几十个博士,还不够礼待吗!

  思及与此,他又给了下面一排的儒生博士一记眼刀——当然,没有人敢抬头对视。

  【焚书坑儒,再说到坑儒——焚书是确有其载的,但坑儒那可就是子虚乌有的罪名了。

  “坑儒”的起因是卢生等人戏弄嬴政,在暗地里诽谤他,加之方士们多年来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作用,所以嬴政大发脾气,坑杀四百方士。

  《史记》所记载时的原有史料中,并无“坑杀儒生”的记录,只有“坑杀方士”一说。后来诸如“扶苏劝谏不要重罚诵读孔子的儒生”一事,大抵是儒生们所添,放在一个独立的篇章,既不影响《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又能让后人把方士误认为是儒生,这套惑世诬民的手法堪称精妙。

  这套“坑儒”的说法也正是从东汉末年的儒官笔中传下来的,这些耍笔杆的这样一写,秦始皇的形象就站在了儒生的对立面。

  于是乎,那死去的“四百方士”,变成一种为大义英勇牺牲的殉道者,染上悲剧色彩,成了儒家学派的全国普及造势的烽火,使得儒学经典的地位便宛如隔壁的圣经一般。

  可那其实就只是一群惹了皇帝不高兴的方士啊,根本没有史书里塑造的高风劲节。

  这口大黑锅,嬴政从东汉末年一直背到现在,不过是近些年史学界才有人提出对方士儒生之混淆概念的质疑。】

  天幕说的玄乎,诸如“圣经”、“悲剧”等词也让这帮古人感到生涩难懂,但是他们还是听懂了其中的含义。

  好嘛,后面这帮儒生上位了还要踩一脚始皇陛下!

  什么“殉道者”、“烽火”,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被陛下处死的方士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足以留名青史的大好事呢!

  一时间,殿内的目光都幽幽地集中在那几个知名博士身上,仿佛在幸灾乐祸,看看你们儒家干的好事儿。

  连向来擅长溜须拍马的叔孙通也面上红一阵白一阵。

  他暗啐道,这帮徒子徒孙,都搞些什么旁门左道

  ——虽然他自己分明也很擅长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艺术。

  天幕里对焚书坑儒的评述似乎是告一段落,暂时没了声音,于是弹幕又开始活跃起来。

  [会讲讲秦始皇是非功过的综合评价吗,主播]

  [+1,想听听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

  [肯定前者啊,暴君那都是后面朝代给扣的帽子]

  [你这个一看就是他粉丝,我觉得是暴君吧]

  [搁这儿非黑即白呢,懂两面性吗?]

  弹幕讨论的沸沸扬扬的,这时,角落里忽然刷出一个礼物特效,一枚逼真的半两钱动画犹豫着闪烁了几下,飘过一行礼物提示。

  [用户刘邦已送出小心心一枚~]

  小心心是这个直播平台打赏里最便宜的礼物,但是胜在只要送一个这个,就可以拥有主播的粉丝牌,获得发弹幕的权利。

  然后直播间上方飘过一句画风和那些阴阳怪气相互辩驳的弹幕截然不同的小字。

  [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

  嬴政一下子就在一群弹幕里看到了这句话,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这条署名刘邦的字条倒是意见中肯,不过想要有朕这样的功绩,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

  “此人不仅言之有理,用词用句也有本朝风韵,不像其他字条一般……用词晦涩难懂,”秦始皇情绪一缓和,立刻有善阿谀奉承之辈接了陛下的意思。

  [我去,除了cos嬴政赵高李斯的,还有cos刘邦的,能不能再来点胡亥扶苏,想看胡亥翻车现场&扶苏回头是岸。]

  [确实,之前那个赵高李斯的有点ooc,嬴政刘邦这个挺像真的哈哈哈!]

  蒙毅一边在竹简上飞文染翰,抄录弹幕,一边分心品味这些陌生的字符。

  cos?ooc?

  这cos的含义,从上下文推断,像是模仿学习的意思,难道真的有刘邦这个人?

  他心头闪过一丝疑虑,但又压了下去,笔走游龙,埋头苦抄——这些字条在天幕上一闪而过,蒙某要来不及抄啦!

  天幕的画面也再次流动起来,从昏暗的室内一转向室外的阳光明媚。

  镜头画面中,地砖整洁光亮,两侧的绿植一字排开,形形色色的男人女子穿着光鲜,样式奇异,引得君臣众人纷纷张目惊奇。

  “这莫非是后世的街巷?”

  “后世之人……不愧是敢锐评始皇陛下的后世之人”

  “神迹也!”

  这样的画面不过持续了没几分钟,便再次进了昏暗的室内。

  【现在到二号坑啦,这里的面积比一号坑还要大,大家可以跟随着主播领略一二。】

  嬴政经历了天幕带来的种种疾风骤雨后,再次面对自家皇陵的陪葬坑,还是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这种还没死透,但是坟已经被刨了的感觉真的很微妙。

  【说起来秦始皇真是好运,不过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陵墓造的真的很好。多年来竟然始终没有没盗墓贼劫掠,基本保持了整座皇陵的完整。

  要知道,三皇五帝夏商周不谈,毕竟太过久远难以考证,后面的西汉九座陵墓、三国诸雄之墓乃至唐宋元清,基本上都被糟蹋地差不多了,有得连帝王尸骨都被翻在地上,令人唏嘘。

  没被盗的陵墓,比较有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唐高宗以及明十三陵,其中秦始皇陵因为技术原因,到现在都还开始挖掘,也算是在物理层面上给了嬴政一个安息。】

  嬴政:“……”

  好……挺好,虽然还是感觉很微妙,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己的皇陵的可靠程度,还是配得上咱这个地位的。

  --------------------

  看到上上章大家都在讨论扶苏,但是正文好像没地方塞了,我就在作话补充讲一讲~

  扶苏其实主要的问题是相关史料太少了,他在史书上的人生轨迹太简单了,而且每一次转折都很炸裂orz。

  因为是长子所以他自幼受到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赵高夸他“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政治对手李斯也对他称赞有加。但是偏偏他受儒家学术的影响太深了,之后有记载的就是他劝谏父皇,被送去上郡,然后在嬴政驾崩之后被“赐死”。所以现代对他的研究也比较少,之前知网翻了半天也没太多。

  笔者个人是比较相信赵高对他的这个评价的,虽然张居正的那句“仁懦”更广为流传,但是扶苏作为大秦第一顺位继承人,从小塞的都是顶好的,即便是被送去给蒙恬监军,蒙恬也很尊重他听他的话,所以笔者认为扶苏应该是有贤能的。

  插句题外话,因为写历史题材,所以最近除了一些史料还看了几本读史批注,里面评到贾谊的《治安策》,我觉得说得很好。《治安策》是主张教育太子应该选拔品行良好的人,然后这本书作者的批注认为,年轻同志要成为革命接班人,就必须要投身到革命斗争实践中,在大风大浪中接受考验。真的是这个理,嬴政就是从小困难重重,在赵国东躲西藏,上位后有三个太后把持朝政,可以说是群狼环伺,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才造就了敢于锐意进取的千古一帝。扶苏正相反,没啥挫折顺风顺水,把他送去上郡其实是真的为他好。

  然后再说郡县制和分封制,大秦覆灭的几点原因里面有一个就是六国余孽蠢蠢欲动,那为什么六国余孽不安分呢,因为没有分封制了,没有爵位可以安抚他们。汉朝的做法是把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结合,既保证诸侯安分守己,又能保证后续有新血液有新盼头,不谈这个制度后续的弊端,但是肯定不会像某些废物只苟三年。扶苏如果愿意继续郡县这个非常依赖君主个人才能的方案,那他的才能应该也能撑一阵子,也许他的后代能再出一个不世的天才,给大秦续个大的呢?如果他想要选择分封制,那可能也就是多少年后再重现春秋战国的争战,只能说是给秦续了命,但没有续了魂(此外扶苏对分封制的支持这一论点也并没有史料依据,有待考证)。还是说有此外第三种可能我们不得而知,所有这些也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这一片空白我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小说里笔者还是想创造一个没有遗憾的世界,用直播系统给他们每个人加点不一样的变化!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有直播系统的冲击,希望扶苏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毕竟真正的扶苏,只能永远留在了上郡。

  当然这些都是笔者一些浅薄的见解啦,抛砖引玉~

  ps:有没有人发现我换封面了!新封面是不是很可爱!我快被这些团子可爱昏了(爬行)(尖叫)(继续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