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景泰大帝>第812章 另一个故事(一)

“番邦就真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朱祁钰叹着气问道。

王直沉默。

如果说番邦没有儒家强,那也太绝对了一点,但是说番邦在某些方面比儒家强,在王直看来就是假话,因为他环视大明周围,压根就没有发现这些番邦的学问有什么可取之处,甚至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学问可言。

北面的蒙古人擅长骑射,这是比汉人强的,但是他们的确没什么学问,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西面的藏人还在笃信佛教,一样没有什么学问。

南面的缅甸、安南都是承袭汉人,千年之前他们的地盘还是汉人开拓出来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问。

只有东面的高丽、倭国、琉球有一些学问,但问题是,他们国内流传的都是汉人的学问,琉球更是千方百计希望加入中原呢。

所以,在王直眼中,儒学就是如今天底下唯一的学问,周边番邦即便有一些学问,也都属于小道而已,没有关注的必要。

礼部尚书仪铭出声道:“番邦倒也不是一无是处,不过以臣的了解,他们的学问和我汉家儒学相比还是差上许多,更多的都是儒学弃之如弊的学问,没必要学习他们。”

他的父亲是太宗皇帝朱棣时候的礼部左侍郎仪智,以学问举耆儒,正气凛然,曾经被举荐为朱瞻基的老师,就连杨士奇都说,廷臣中老成正大,没有能超过仪智的,仪铭入仕以后也曾弹劾过汉王朱高煦,由此也名满天下,他又是朱祁钰心目中排名第一位的亲信之臣,说话自然是有分量的。

“朕不是说这个,朕的重点在于,多少年了,儒家都是困于咱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之中,从来没有主动传播出去,也不关心疆域之外还有什么,是不是有同样灿烂的文化,有与众不同的制度,有在咱们看起来奇怪但是仍旧可行的律法,甚至,是否有类似于朕偶然听说过的那种亩产数十石的宝贝,难道你们就不好奇世界的边缘在哪里么?不好奇大海是否有边界?如果有的话,大海的边界是什么样的?这些你们都不想知道吗?”朱祁钰连声说道。

这次仪铭也沉默了。

的确啊,文人们自从儒家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开拓之心,再加上华夏这个地方是周边最好的地方了,北面是大漠荒原,南面是蛮荒烟瘴,西面只有滚滚黄沙,东面则是无尽的大海,想要打出去都难,所以便困顿于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拓展什么地盘。

哦,当然也不是没有,南面的蛮荒烟瘴已经被汉人征服,改成了水米之乡,但问题是,那地方千年以前就是汉人的地盘,只不过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给中原带来的压力太大了,没功夫去搭理南面的地盘,这才被安南人占据了而已。

朱祁钰出兵安南,实际上就是在收复故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南之战才没有太大的反对声浪。

“算了。”朱祁钰叹了口气道:“朕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希望你们可以从故事中领会朕的苦心。”

众人连忙坐直身子洗耳恭听,上一次朱祁钰讲了一个故事,大明的政策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重视商贾的地位,同时开征商税,直接将朝廷岁入翻了一番,又开建船只打造海军,结果才有了这次刘吉出使倭国,带回来数百万两金银,而在不远的将来,的确如朱祁钰所说的,在倭国每年可以弄到数千万两的白银,这可都是朝廷的钱啊。

不知道这次朱祁钰的故事又是个什么内容,会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好处呢?

朱祁钰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口中的故事缓缓展开。

在另一个世界,有一国,名曰未来。

未来国内的君王普普通通,只是一个守成之君,但是他的儿子却是才华横溢,对内十二岁便可以处理朝政,所有政务都处理得恰当好处,井井有条;对外能征善战,十五岁便率领军队击败敌国大军,以少胜多,保境安民,性格上也是仁德无双,对百官明察秋毫,对百姓则是万家生佛一样的存在。

整个国家上到君王,下到乞丐,无一人不对其敬服,可以说他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只要君王薨逝,他必定可以顺利继位,开创未来国的盛世。

但是,在一次奉旨出巡的过程中,这位万众敬仰的太子突然失踪了。

“失踪了?”站在一旁的王成突然惊呼道。

王直和仪铭也都是瞪大了眼睛,没想到皇帝的故事居然会有这么一个转折。

朱祁钰瞪了他一眼,继续讲述。

太子在奉旨出巡的路上失踪,随行的五百护卫也全部消失,没有一丝消息,也没留下一条线索。

而且太子失踪的地点远离边关,那五百护卫更是沙场宿将,每一个人都是经历过沙场百战活下来的,所以不可能是敌国出手,不然不会没有留下任何一点痕迹。

并且也不会是意外,因为那段时间里,太子经过的地方全都风平浪静,没有丝毫地动山摇的事情发生。

更不会是有人起兵谋逆,暗中害死太子,因为前面就说过了,太子是无双的主帅,天下无人能敌,即便是孙武再世,韩信重生,也没有一丝击败他的可能。

说到这里,王直和仪铭也来了兴趣。

朱祁钰的这个故事实在是他们没听过的,先是描述了一个完美的太子,完美到甚至超出了他们之前的想象,但是却突然失踪,而且没有任何一点痕迹,所有的可能都猜到了,却都被排除,他们也不禁开始思考,太子去哪了?

王直试探着问道:“陛下,可是那国的君王畏惧太子威势,派人暗害的他?”

朱祁钰摇摇头,笑着道:“王首理不必着急,且听朕说下去,最后你们会知道他的下落的。”

“陛下请讲。”王直连忙闭嘴。

朱祁钰点点头,继续说了下去。

这种事情自然要调查清楚,于是那国君王立刻下旨,全国人都动起来,必须找过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一条山谷、一条河流都要搜,甚至每个山洞都要看一遍,只要有人找到太子,立刻封爵,找到太子的下落,也会封官犒赏,要钱的话可以直接给那个人一百万两银子,甚至更多都可以,要女人的话,天下美女任其挑选,公主都在其中。

但是,整个国家的亿万百姓搜索了整整一年,却仍旧是丝毫线索没有。

最后,君王终于绝望了,他命人将太子府的物品全部收了起来,自己在后宫一样一样翻看,追忆着自己那个完美的继承人。

直到他打开太子的一份笔记,他突然有了发现。

朱祁钰喝了口茶水,继续说道。

太子的笔记中有这样一篇文字。

今日我接见了一位大才,与他谈天说地,相谈甚欢,我们提到了对外如何训练军队,如何征战,对内如何理政,如何收拢人心,还有历朝历代的得失教训,送走他之后,我对今天聊过的话题进行了整理,以便三省吾身。

不过在我与他的谈论之中,我发现了一件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族之人便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发展,虽然这块土地足够富饶,但是我却突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因为从那时起,我族之人再也没有向外扩张过一寸土地,更没有人出去探索天下有多大,他们只是认为,天下只有我朝和敌国,最多再加上周边的藩国,至于敌国以外是什么地方,土地是什么样子的,没人关心,没人关注。

他们固执的认为,我朝占据的土地就是世上最好的地方,不必花费人力物力向外扩张,那些地方要么是蛮荒烟瘴,要么是黄沙漫天,完全没有占领的价值。

好吧,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不过以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

但是,那位大才今天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不得不深思,大海的另一边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的确没考虑过,大海漫无边际,另一边能有什么,但是今天的谈话让我意识到,大海的另一边,有可能也是和我朝一样的肥沃土地,如果真的能占据了那里,那我朝国力岂不是直接翻倍吗?

这个想法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王直和仪铭的眼睛也瞪大了,故事里太子的想法让他们深深感到恐惧,大海漫无边际,这是从小便根植在他们内心之中的,他们也从未去想过大海的另一边是什么,万一是另外一块和大明一样温暖富饶的土地呢?

朱祁钰看着他们的表情,继续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