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耽美小说>(三国同人)葛氏物语之晋祚>第一章 样是他的庶母们——这一样全数属于他的父亲。因此他根本无心于父亲选定的正室,在他看来,除了荀彧大妇那样瑰姿无双的佳

  瞒君早料到了这样的情形,太傅虽是名花,但并没有周公瑾荀令君那样光彩耀眼的艳丽之相,不能令人一见痴迷,无眼力之人,怕还要觉得言过其实。即便美人如玉,也须郎君眼内有珠,世间如瞒君还有诸葛丞相这样的伯乐实在太少了。因为知道儿子年少缺乏眼力,恐怕他会冷落唐突了佳人,瞒君就派来了贾诩大夫劝说曹丕世子。以后来的发展而论,这却是他大大的失误之一。

  贾诩大夫乃是瞒君身边最爱幸的四大绝色之三,他深具才能和容貌,韬晦之下偶露的奇智诡谋,便不下于郭辰妃和诸葛丞相,他深得瞒君的宠爱,曾有许多光辉的事迹,都记载在瞒草子之中。只是贾夫人在归属瞒君之前,曾委身某权贵,后来又数度流离。名花身处乱世之中,未能全壁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瞒君深深怜惜他,并不介意这样的小事,但贾诩夫人冷静而有主见,他深晓瞒君的脾气有些儿变幻莫定,情浓之时的话不足为后日证,因此行事总是谨慎小心务求妥贴,闺中妇德之端谨丝毫不下荀大妇,婉柔顺从还有过之。

  曹丕世子看到贾诩大夫前来,更加的伤心,便扯住贾夫人的衣袖,絮絮叨叨的对着他述说自己的委屈之情。贾诩大夫温和的安慰他,对他讲述太傅的种种好处,他都难以听进耳内,并且诉说自己对贾诩大夫深深的仰慕之心,趁机有了求欢之举。贾诩大夫虑及曹丕世子的身份,不敢过分的推却,又想到曹丕世子是将来的主公,也不失为可靠的荫护,于是口头劝说曹丕世子,仍是半推半就了。此时的太傅,正独在大殿之内,对着残烛怔怔的坐到了天明,心头无限的苦悲。

  这以后曹丕世子更是时时造访贾夫人的房中,乃至不可避免的在阿瞒来访时,慌不择路地钻进贾夫人的床底,纵使顶着满头的蛛网飞絮也毫不介意,反倒做了后世才子周邦彦的榜样,在床底下作起诗来。此时此地,难免有一腔哀怨缠绵之情,形诸于诗。情到真处必然动人,非是陈辞滥调可比,因此意境一扫小丕往昔四六骈体的浮华,十分之脱俗,写景状情有如亲见——实际上,也的确是亲见了。才高八斗的子建见了此诗,甚至头一次表示拜服,十年一遇的主动放下身段亲切曹丕世子一回。他大晕其浪之余,也就更加敬爱贾诩夫人,暗中立誓酬以三公之位。

  后来东吴孙二闻说此事,他以为三公之位荀大妇尚且推辞了十几次,曹丕世子居然令妾居妻上,真是千古可笑之事。于是当众哂笑。曹丕世子先是写信去狠狠痛骂这个土包子,后又不顾贾夫人的拦阻亲率大军前往教训,只可惜孙二家德才无双的正室陆伯言率军相抗,小丕不免碰了一鼻子灰,他无法渡过长江,只能恨恨的看着孙二炫耀自己的正室,回头也愧见佳人,竟讲出既没有知识,又没有出息的话:“上天创造长江,就是为了要分割南北。”遗留下了千古的笑柄,这全都是为了贾美人的缘故。只是他如此的爱重贾美人,也就更加的冷落太傅了。

  诸葛丞相遇到太傅,便是在如此的情况之下,被曹丕世子如此轻视冷落,纵然是太傅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个性,也难免心生怨恨。否则即便是丞相,也不能轻易打动太傅这样高贵矜持的佳人。

  除却前缘深厚,当时的诸葛丞相揭开太傅的盔甲,流露出没有半点矫饰的惊艳眼神,这样直接又真诚的赞许,远远胜过言语文字的描叙,想来没有人能不心动。尤其他的才貌远远胜于曹丕世子,却百般的对太傅诉情求爱。然而在太傅点头应允前就是不肯将他从盔甲中解救出来……

  这样的行径,又令司马太傅想到了瞒君——倘若易地而处,想必瞒君也是和这个人一样的作为吧。只是瞒君当初也是这般诉情求爱,却硬是不顾他的心意将他许给曹丕世子。眼前这个人,却从容的对自己微笑,比当年还要风神秀逸。自己对他表明身分,也全不畏惧,说道:

  “我为花所迷,正如楚襄未醒,哪里管得了春在谁家的院落呢?”

  说着这样无耻的话,只显得洒脱随性,气度之悠闲与容貌之秀美,不可言喻。太傅思绪万分,种种前缘都在眼前,虽然想到了名节礼教此类,但看到眼前微微眯眼含笑的面庞,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又想到:

  “人生如白驹过隙,我的遭遇已是如此,良人一再难三,看来这真是前世的宿缘,何不随心一为。”

  于是太傅点头应允,才有了后日的夙缘,并且下定决心,无论有如何后果,都愿一力承担。

  他们两人本是露水情缘,欢娱之日很是短暂,因此竟然几乎瞒过了天下人。只有瞒君略觉端倪,以为太傅同世子感情冷淡,两个佳儿未免有点蹊跷。他虽然怜惜太傅,但也如同世人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管情由为何,总是首先谴责太傅的意志薄弱,并且想要怪罪于他。于是招来曹丕世子私下询问。

  令所有人大出意外的是,世子听说了这样的事情,没有勃然大怒,反倒哂笑父亲的道听途说,力陈太傅的清白,更发誓说两个佳儿的确是自己的,硬是保住了太傅。

  世子如此作为,倒也并非如后世的俗人一般,贪恋太傅的美色,以为一顶绿帽子终归压不死人。这其中有一个缘由,当年弟弟子建的妻子因为奢侈被瞒君赐死,而子建畏惧父亲,竟然半声都不敢吭,任由妻子死去。曹丕世子对此非常鄙视,以为这真是没有担当的男子,就算是妻子犯错,也该他的夫君来罚,关他的公公什么事情。而他自己绝不肯同子建一般怯懦。因此太傅的事情,他非但不对瞒君说明实情,还一力袒护。

  瞒君看到世子如此的陈说,半信半疑,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但他不能释怀自己惯送绿帽于人,家中竟平空得来了一顶绿帽,不免又勾起了当年公台美人同吕小强的旧日伤痛。私下便同荀彧令君议论,说太傅鹰视狼顾,不足以付家事。其实这种自由心证说法,倒是同诸葛丞相看文长将军的反骨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欲加之罪的前兆。所幸荀彧令君心性慈和,有进善不止的美名。他怜惜太傅的遭遇,并认为其定有原委,便开解瞒君说,所谓鹰视乃是目光明定锐利,身为曹门正室理当有如此的威仪端严。而狼顾的转头法,正是一种极其平稳优美的行路姿态,头上顶碗水都不倒的。如此双管齐下,瞒君才稍微释怀。

  另一方面,瞒君其实也很赞赏世子的行为,瞒君一生多情,以爱花惜花护花为己任。不管真相如何,世子能够如此的庇护娇花,实在是足可把江山和铜雀台一并托付的后继。

  如此的得到了幸免,太傅十分感动,也决定不再隐瞒,坦然的告知曹丕世子事情的真相,并请他任意处置自己,只求善待两个佳儿。这时世子又一次的表现出宽宏的胸怀,证明他不愧是瞒君的儿子。他表示全怪自己对太傅的关切不够,才会弄到这样的地步,他很是懊悔,希望和太傅从头开始。

  他会如此,也是因为贾夫人的劝说。倘若曹丕世子更加善待太傅,便显示出他的胸襟,博得庶母们的赞叹,如此大局可定。而世子也非是低俗的人,数年相处,也知晓太傅秉性温柔沉着,其敦厚周谨与风韵娴雅之处,无人可与并比,于是一扫前非,对太傅恩宠日隆,对两个佳儿也爱若亲生,不怀有丝毫的见外之心。

  只是曹丕世子终究不能完全忘怀这样的遗恨,虽然表面上故作大方从不提起前事,却常常隐语抱怨,甚至弄出可笑的事来。譬如看太傅家里有个眉眼略像丞相的侍女,就要下旨赐死,乃至单凤眼的,好穿青衫的,复姓诸葛的……如此这般,几乎发作到细腰颀长的一概拖出去,弄得太傅府上,全无可看的婢女。甚至在一摞猪悟能的画像下一一注上诸葛亮的大名分贴全国各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后来孟达对人虚言夸耀他在蜀国如何受到丞相的宠爱,便惹来了曹魏众人的一片嘲谑,猪头丞相的恶名也就传播开来,这便是伯约将军小时候对诸葛丞相印象恶劣的由来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瞒君也曾做过,倘若瞒君抢了佳人的老母,却不见佳人来奔,便会分贴全国昭告各郡——如斯佳人,奈何不孝。相较之下,世子的做法实在太孩子气了。

  这么宣传之下,只有等到多年以后三国后期天赋异秉有史以来最为猥琐的总攻钟会那等嗅觉灵敏的人,才能爱慕丞相了,他在闻过了夏侯附马的衣香,目睹了与附马齐名的诸葛诞大人的芳容。。。心中类推一二,于是满街嘲谑中,只有钟会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神魂颠倒地将八戒像贴在颊上陶然不已,这样他又遭到了两位司马公子的耻笑,以为他真是神经病。

  而这个时候太傅的两个佳儿年岁幼小,面貌和性情都看不出什么异样,并且非常亲近世子,跟世子一起对着那张画像大肆的嘲笑诸葛丞相。如此一来世子心中欢悦,把两个佳儿放在膝上逗弄,大概如同村夫俗子一般,心中想着,你的儿子还是管我叫爹!

  然而,文帝对太傅貌似宽容,准他同诸葛丞相书信相通,其实又不能放心,每次都要把来往书信翻来覆去审查上一晚上,直到把丝帛搓揉得不堪入目,才送到太傅的手上。其实这样的防备,徒然令太傅对他的心胸更加默然罢了,倘若真心爱惜佳人,这样过犹不及的小气手段是没有用处的。但是也有人辩解说,园中拥有如此的名花,墙外又有丞相这样的风流之人,文帝紧闭门户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身为瞒君之子,如此的不能胸怀天下,只晓得关门闭户,总是件没有出息的事情。

  太傅只能默默无言,但心中毕竟感激世子的保全,因此对世子也甘心相从,但情不在此,总有些冷淡。所幸膝下两个佳儿很是可爱,闲时承欢寒时添衣,样貌也日益雅有风彩,太傅望子思人,聊可慰藉。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生父生母何人,以致于对文帝所画的诸葛亮信以为真,常常的口出不逊大肆嘲笑。诋毁慈严乃是严重的罪过。太傅听到之后,很是担忧,又不能言明,唯恐佳儿们一旦知道真情,冲动之下危及自身,反而增添了痛苦。

  正所谓相思若从心中起,愁苦无日不缠身。因此太傅闻说诸葛丞相领军前来,便想要对他说明真情。他感激文帝的恩情,认定身为他的正室,己身当为魏国奉献忠诚,可佳儿们却是丞相所出,孰去孰从实在难以定论,只看丞相之意。

  心内翻涌了诸多前事,司马太傅只觉得这不意发现的衣带信乃是天赐的机缘,更是两人心有灵犀的明证,惊喜难言。当下便想修书一封,细细的对诸葛丞相说明原委。却又忧愁不能通过曹睿的耳目盘查。只怕一朝泄漏,危及两个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