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游戏竞技>【】逍遥灵帝传说>第1130章

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

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

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幢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坦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

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

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

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

桓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

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

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熏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

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

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

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

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

谢道韫厉声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早已听说谢道韫的才名,此时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

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经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是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

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后来,张彤云嫁到了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

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

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有人说:“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

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乱频频而摇摇欲坠。

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加出色无比。

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