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游戏竞技>【】逍遥灵帝传说>第975章

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

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

仁宗这一个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纳,也引起朝野上下对狄青举止的瞩目和揣测。

一次,狄青家夜间焚烧纸钱,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记了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

虽然府吏迅速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传,狄枢密家夜有怪光冲天。

显然,狄青家中的任何异动,都会成为控制社会舆论的文人们的谈资和口实。

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这在华夏国古代涉及到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常被看作臣子有图谋不轨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已然成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这些谣传对他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除此以外,各种类似的传闻,也相继而起。

有人说,狄青家里养的狗,也长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还有人在京师发大水时,见到狄青身穿黄衣,坐在相国寺的大殿上,这无异于给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的“皇袍”。

这些谣传,除了因为至和、嘉祐年间盛行谶纬巫术之外,主要还是基于政治上的不安。

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当年相当赏识狄青的名臣韩琦,普遍担忧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夺皇位。

这种担忧,正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必然结果。

对种种关于狄青的传言,仁宗虽然并非全信;群臣对狄青的攻击和猜测,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毕竟不能无动于衷。

因为这些,终究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

终于,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极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

据说,狄青将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

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识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为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五十岁。

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

狄青死后,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内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时代众多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其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

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却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

这大概是与仁宗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坚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计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范仲淹的改革。

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甚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无法改变狄青的悲剧命运。

跟狄青有关的传说很多,甚至有人认为,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

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

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屡立战功。

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总是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的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

据说,狄青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战场的美男子。

四百余年前,有一位兰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不过,兰陵王并非兰陵的一位国王,而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高长恭,兰陵王是他的爵位。

一次大胜后,为着庆祝胜利,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所有人戴着兰陵王那样的面具,边歌边舞。

《兰陵王》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曲牌,宋人常常用来填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听说有位神奇的面具将军,将从前线凯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传说纷纭,热切地期盼着一睹英雄的风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众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

当时狄青的派头,绝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偶像、天王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