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860章

可是第二周节目一上,第三集收视率猛增到25%,第四集更是一举超过了30%。

  这对于其他电视台9点档节目来说,都是个很不错的成绩,而对一项鸡肋的佳视来说,已经可以算作是逆天了。

  佳视的员工们欢呼雀跃,从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在庆贺。前段时间到处都谣传佳视快倒闭,如今打了一个翻身仗,大家自然是高兴。

  《王梓钧说三国》第二周的井喷式热播,才真正让《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品牌火起来。

  这个结果,不光是卢国沾的节目推广做得好,如果是以前那种枯燥的教育节目,即便是弄出大奖的噱头,那是没人看的,十个有八个都会看个几分钟就换台或者睡着。

  之所以能起到效果,乃是因为王梓钧的名气和信誉摆在那里,王梓钧做出的电影、歌曲和小说,甚至是那首引起小轰动的诗歌,都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特别是《新白娘子传奇》和《上海滩》,以前许多普通观众都只注意主演,而不注意导演,佳视的宣传一打出这两部电视剧的导演要录《百家讲坛》,立即给这些普通观众吃了颗定心丸。

  在许多人眼里,王梓钧做的东西,就是质量的保证。

  还有一些观众,那就是纯粹为了看王梓钧或者看《三国》而来。前者是王梓钧的铁杆粉丝,后者是三国的铁杆粉丝。这两种人,只要是跟王梓钧或者跟三国沾上边的节目,他们都会来关注。随着广告和观众的口口相传,这个群体就如滚雪球一般强大。

  那些和佳视签订了合同的广告商又是高兴又是痛苦,高兴的是节目收视率越高,他们的广告效果越好,痛苦的却是当初签的是按收视率高低来收费。如今《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越来越高,他们出的广告费也就越来越多。早知道当初还不如直接答应佳视提出来的价码,现在《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换算下来,已经比电视剧节目广告费都高了。

  与此同时,佳视的第二个新节目《职场风云》也在周五晚上开播。这个节目显然没《百家讲坛》那么火,但在特殊群体里却备受关注。特别是一个跑龙套,每个月只能赚到一千块的龙虎武师,在《职场风云》里面获得台湾王氏娱乐经纪公司青睐,当场与陈水扁签订艺人合同后,报名的电话就突然多起来。

  接下来几期,不断有底层人士和刚毕业的职中生找到好工作,虽然只是试用,但依然引得无数人眼红。

  这几年香港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失业人口也增多,《职场风云》简直就像是无业人员的救星一样。即便是这些无业人员本人不想来,他们的亲戚朋友也会怂恿他们来,甚至是直接帮其报名。

  一千个报名的人里,也就只有那么两三个能够获得资格参加节目录制,而参加节目后,又只有一两个能获得工作,而获得好工作的只有一个,甚至是一个都没有。

  几率很小,比自己找工作的几率都还小,但架不住有幸运儿的例子,观众的报名热情依旧高涨不已。许多人自己没有机会找到好工作,但是看到电视里和自己能力差不多,学历差不多的人找到了好工作,那种感觉是很美妙的,就像电视里那个人是自己一样,会下意识地给自己希望。

  对于佳视的这两个新节目,《明报》直接在教育版花了两个版面来做出评论。看清楚,是教育版,不是娱乐版。而且是金老爷子亲自执笔。

  去年金庸19岁的大儿子自杀身亡,金庸身受打击,之后一直销声匿迹。

  有关金庸大儿子自杀的传闻很多,一种是说金少侠年纪轻轻了悟佛法,觉得此身无恋,然后自杀了。一种是说金少侠被女朋友抛弃,想不开自杀了。还有一种是说法是,金庸有了婚外情,想跟朱枚离婚另娶,金少侠为母亲抗争,以死明志。

  对于最后一种说法,后来估计是为给金庸面子,换成了金少侠先自杀,金庸失魂落魄中遇到了温柔的酒店服务生林乐怡,两人暗生情愫。

  反正,金少侠自杀的时间,正好跟金庸搞婚外情的时间差不多。到底是谁前谁后,这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反正最后的结局是,大儿子自杀了,共患难的发妻朱枚孤苦后半生,连死的时候身边都没人陪着,是护士帮忙拿的死亡证。而金庸有了小娇妻,被金庸迷称为小龙女的林乐怡从一个酒店服务生一下子变成了社会名流。

  去年金庸大儿子自杀的时候,王梓钧正在赌船上拍《赌神》,直到回台湾的时候才得知消息,也只能挂一个电话过去慰问。

  (其实帮金庸圆谎的人,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林乐怡与金庸认识的时候才16岁,按时间推算应该是1969年,也就是说金庸和林乐怡的地下情最长可能持续了7年之久,在大儿子自杀后才暴露于大众。)

  反正不管怎样,本该在悲痛中,又或者在跟老婆闹离婚的金庸,突然跑出来写了一篇评论。

  “七日前,我在家中埋首卷堆,以解心中忧烦。忽接梁羽生电话,我问何事,梁兄问我,佳视之《百家讲坛》可曾看?我答曰,未曾。梁兄告我,此节目可看,小友王梓钧力作也。

  我初看《百家讲坛》乃是6日周末,王小友正讲到《真假曹操》,令我感悟颇多。曹操乃千古奸雄,此已有定论。然王小友曰:操乃可爱之奸雄。细究曹操之性格,得出诸多矛盾之复杂人性。

  由古思今,今人亦然也。同一人,不同时日,不同地点,其所思所想不一,然诸多行为,皆真性情也。人因时异,徒呼奈何……”

  前面扯了乱七八糟一大段,看得看报纸的人满头雾水,不知道这刚死了儿子的金庸又在发什么神经。不过王梓钧拿到报纸之后,一看就明白了,估计是金庸有感而发,下意识为自己的移情别恋开脱。

  别人之所以看不明白,乃是因为去年金庸长子去世是在美国,消息传到香港时,又正值《赌神》上映,香港这边没闹出的动静并不是太大,而且金庸的婚外恋此时还没传出来。

  金庸啰嗦了一大堆才说到正题:

  “三国我亦曾读之,古今评述者甚多。《王梓钧说三国》中,王小友之观点颇为新颖,条列陈述,逻辑推理,寻典举证,盖西方史家科学之方法也。我与王小友虽有观点而不同者,但亦欣然受之。

  我闻佳视教育节目凋敝,陷入不敷出之窘境。王小友毅然接之,勇气可嘉。今观之,彼早已胸有成竹。中国之历史,西方之科学,民间之俚语,三者溶为一体,自可吸引观众。此为一创新,佳视走出困境已成定局。

  而《职场风云》,此节目则于民生有益,当鼓励之。我闻有斥责者,不知此君所思为何……”

  金庸的评论之后,则是《明报》的其他评论员的文章,重点讲的是教育节目的改革,说此改革在全世界的电视节目中,也属于先锋之作,可以说是百般赞赏。

  与《明报》的这几篇评论不同,也有大唱反调的。

  一种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说王梓钧的讲课漏洞百出,简直是误人子弟。

  还有一种说佳视的教育节目做得太出格,《百家讲坛》成了说书的舞台,《职场风云》就是替企业做招聘的节目。这些都跟教育台的初衷不符,佳视已经违规了。

  后一种的批评更加猛烈,甚至直接投诉到广播电视发展小组那里,要求佳视限期整改,否则就收回电视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