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22章

  “久仰大名!”王梓钧站起来敬两人一杯。

  牛哥本名李费蒙,抗战时候潜入日方做过间谍,现在是漫画家兼作家;牛嫂又叫冯娜妮,在古龙还没出名时就对其特别照顾,被戏称为古龙的妈。

  “这是上官鼎刘兆玄,刚从加拿大回来!”古龙又为王梓钧介绍上首那位戴着金边眼镜,一身西服,浑身儒雅气质的男人。

  王梓钧肃然起敬,亦明白此人才是今天的主角,只不过古龙太有个性,竟然把刘兆玄晾到一边,先介绍对他有恩的李费蒙夫妇。

  刘兆玄,台湾空军司令刘国运上将之子,后来历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台湾交通部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上官鼎是他学生时代和几个哥哥共用的笔名,差不多比古龙早出道两三年,倒也算不得前辈。

  王梓钧想不到今天来居然有这么个意外收获,连忙站起来敬酒。这可是标准的太子党、官二代啊!

  刘兆玄没有一点官宦子弟的跋扈,举手投足温文尔雅,对于古龙的无礼一笑而过,非常豪爽地喝下王梓钧敬来的酒。

  紧接着,王梓钧又认识了卧龙生、司马翎,这宴席当真是把台湾的武侠大家一网打尽。

  喝着喝着,众人从刘兆玄在加拿大的见闻谈到台湾此时的现状,说起钓鱼岛事件,一个个拍桌子大骂。倒是刘兆玄官宦出身,颇为体谅当局的难处,只能轻轻叹气。

  “兆玄啊,这次回来还准备写小说不?”卧龙生转开话题问道。

  刘兆玄摇摇头说:“我要去清华大学教书,怕是没什么时间。”

  诸葛青云笑道:“教书好,不愁饿肚子,写小说的都是穷光蛋。”

  王梓钧听了暗暗好笑:这几个家伙,包括古龙在内,都是赚多少花多少的人。得了稿费就去喝酒找小姐,写的小说本本大卖,居然手里没有存款。像古龙,还要住好几年的公寓,等到他的小说到了翻拍电影的高峰期,才有钱自己买房子。

  古龙抱怨道:“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最气人的是催稿就像催命一样,头天的酒都还没醒,就逼着你动笔!”

  王梓钧对此感同身受,每天催更确实像催命啊。像古龙他们亦是在报纸、杂志上连载,跟后世网上连载差不多。

  王梓钧见时机成熟,终于说出了今天来的目的:“各位前辈,大家每天辛苦写作,大头都被出版社和报刊杂志拿去了,没想过自己办杂志吗?”

正文 014【煮酒论剑】

  王梓钧此言一出,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刘兆玄和牛哥对视一眼,前者笑着呷了口酒,都已经明白王梓钧来此的真正目的。

  牛哥笑问:“杂志可不好做啊。如果让你来做的话,小王你准备做本什么样的杂志?”

  王梓钧说道:“我是一个武侠迷,也经常去租书店和旧书摊。发现现在的武侠小说大多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真正的专业武侠杂志却只有那么两三本,而且内容板块设置非常糟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小王啊,你想得太简单了。”牛哥呵呵笑道,“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武侠兴盛,大有可为?”

  “是啊。”王梓钧点点头。

  牛哥摆手道:“错了,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整个武侠小说界,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什么?”不止是王梓钧,所有人都被牛哥的话给惊住了,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

  王梓钧更是尖着耳朵聆听,生怕漏了半个字。以这位牛哥的性情,是不可能说假话来骗他的。此人抗战时期冒死做间谍,为国立功;后来漫画火了收徒弟,更是分文不取;直到80年代,发起“漫画清洁运动”,以抗议“漫画审查制度”对台湾漫画家创作的打压。他因此中断创作四年,与政府和出版社打着赖皮官司,使得台湾新一代的漫画家(如朱德庸、敖幼祥、郑问等)可以有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是台湾漫画界的领袖级人物。

  牛哥端起王梓钧斟满的酒杯,问在场的小说家:“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从去年到今年,找你们要稿的人是不是少了?”

  古龙等人眉头紧皱,互相看了一眼,想来是碰到过这个情况。

  司马翎道:“但这也不能说武侠小说在走下坡路吧?我觉得是因为写小说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们几个稿费又较高,因此才摊薄了市场。”

  牛哥摇头道:“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想说了,今天大家都在,我就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说一下。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整个台湾纯武侠杂志停刊2家,各种杂志和报纸关于武侠小说的刊载量正在慢慢变少,出版社出版武侠小说的比例也在变小,租书店书架上的武侠小说比例也在变小……”

  卧龙生面色难看道:“你不说我还真没注意。这是怎么回事?是我们的小说质量在下降?”

  牛哥解释道:“不关创作者的事,是因为日本动漫和香港武侠片的引进,冲击了本来稳固的武侠市场。不仅是武侠小说,就连本土漫画也受到了冲击,我也是因为漫画销量急速下降才去做调查的。”

  王梓钧听得拍案叫绝,结合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牛哥这番话显然是说到了重点。看似繁荣的武侠小说,当下确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正因此才有了日后以古龙为首的新派武侠小说,试图用创新来留住读者。

  日本动漫此时正处于探索末期,还有两三年就进入成熟期了,到那时一部部经典动漫诞生,其冲击比现在更大。而香港武侠剧也日渐成熟,武打明星层出不穷,将许多看纸质书的武侠迷吸引到电视机前。

  真实的历史是:两年以后,台湾武侠出版业沉入谷底;原本三千多家武侠小说出租店,剩下不到一半,且多改为出租漫画和娃娃书为主。武侠出版业的“龙头”真善美出版社改印“仙道丛书”,春秋出版社正计划移民美国,“海光”、“新台”出版社先后转行,“大美”、“四维”、“明祥”和“新生”,都因老板去世而停业,只剩下“光大”、“南琪”等支撑残局。

  香港武侠界更加凋落,《武侠小说周报》、《武侠与历史》停刊,《武侠世界》和《武侠春秋》全赖台湾作家的作品勉强支撑。至于专出武侠书的几家出版社,早已转了方向,唯有《武侠世界》所属的环球图书公司和《武侠春秋》所属的鹤鸣出版公司还偶尔将杂志上刊用的名著,集印出一些单行本,其他如“毅力”等出版社,只能靠翻印台湾的作品苟延残喘。

  也难怪,到后期的古龙创作剧本的数量,远远高于创作小说,因为小说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

  牛哥一番话说得众人沉默,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只是平时并不关心销售的事情,而一旦有人点醒,他们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