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八百万零一种死法》作者:[台]唐诺

作 者:唐诺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9-1

ISBN:9787208122611

编辑推荐

当推理小说不仅是推理小说,当导读不仅是导读

劳伦斯·布洛克、约瑟芬·铁伊、东尼·席勒曼 全赖唐诺一双慧眼引介到华文世界

侯孝贤、王家卫、梁朝伟、朱天文 多因唐诺一支健笔成为劳伦斯·布洛克的粉丝

这个他妈的都市丛林臭滥污里有什么,你可知道?有八百万种死法。

39篇唐诺所作劳伦斯·布洛克作品导读首次全收录

我一直觉得布洛克小说好看的相当一部分,便在于他写的纽约,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让所有他笔下的死亡在无比的华丽和无比的险刻凶残之间穿梭而行…也亏得有纽约这么个城市来支撑,这样的死亡才成立、才说得通,不至于轻飘飘的一吹就走,犹能如当年的汉密特和钱德勒一般,铁钉般又深又牢地打进读小说的人心里。——唐诺

内容推荐

唐诺推理小说导读,如今已成为某些推理迷耳语传说,近乎罕异禽鸟标本,或某一年份极品窖藏的葡萄酒,之类的梦幻逸品。行文间如桑巴舞步般优雅跳跃于古典人文教养、城市地图、诗篇般的鉴赏谱系,以及“所有的死亡在无比的华丽和无比的险刻凶残之间穿梭而行”那样一个庞大迷宫般的现代犯罪图景。

布洛克笔下的私探马修·斯卡德、天生的雅贼伯尼·罗登巴尔,那些宛如他挚友的角色,如何以他们冷隽讥诮的人性化形象,直面那不义的,失去同情和理解的现代城市,“一个孤独的人,对抗一整个不义的庞大世界。”

他有伏尔泰博学世故的机智讪诮,却又不时出现本雅明的现代城市游走者的抒情与哀感。在他的笔下,好的推理小说,就像一则关于时光的咏叹笔调,一则城市酒馆的追忆逝水年华,一则充满人性谜题和隐喻的“死亡学”,更可以是一则“末日之钟敲响时刻,只留下人类那微弱却永不耗竭的说话声音”。

《八百万零一种死法》汇集了所有39篇唐诺为劳伦斯·布洛克作品所作的导读,基本涵盖了中文世界已经出版的劳伦斯·布洛克作品。

作者简介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曾从事出版工作,现为自由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著有《尽头》《世间的名字》《在咖啡馆遇见十四位作家》《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文字的故事》《唐诺推理小说导读选》《球迷唐诺看球》等。


马修·斯卡德系列

《父之罪》——上床·作为一种志业

  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喜欢一个早八百辈子已经不红的男歌手,对我个人而言,他毋宁更接近个吟唱诗人。他叫唐·麦克林,二十多年了,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是在格莱美奖颁奖会上,因为他以一首长达八分半钟的歌《美国馅饼》,痛切抨击当时的流行乐坛。有趣的是,被他视为堕落的流行歌坛却张开双臂接纳了他,格莱美奖提名此曲包括“最佳单曲”等一串奖,并邀请他现场演唱。唐·麦克林潇洒地带着他的吉他出场,发表他的另一首名曲《文森特》,也有四五分钟长吧,是献给疯子画家梵高的,歌中哀伤地告诉那位死后方为人知的伟大画家:“这个世界不配拥有你这么美丽的人。”

  这个世界的确不配拥有你这么美丽的人——

  之所以有感而发说起唐·麦克林,除了因为读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偶尔会令我想到他以外,这一次,我隐约觉得该找首歌当开场,而我喜欢哀伤的年轻麦克林,彳亍于漫无目标的街头,想找一个应该早已不在的东西那般光景。

  《父之罪》,这是一九七六年的小说,马修·斯卡德系列的登场之作。

  新来的斯卡德先生

  七六年那会儿的斯卡德才真的叫孑然一身。没有珍,没有伊莲(日后那种关系的伊莲),没有屠夫米基·巴鲁,没有包打听丹尼男孩,也没有小鬼头阿杰,世界才开始,万物都还没有名字。

  就连戒酒也尚未开始(您记得他从哪部小说开始的呢?),斯卡德喝咖啡时,我们注意到,他仍颇让我们刺眼地滴进玉米酿制的波本威士忌。

  我们可能也会注意到,《父之罪》也是这个系列小说中案情走法最接近古典推理的一部,我指的是:故事的结构较封闭,情节较集中,出场人物大体上皆和破案直接相干,一些破碎的线索后来也证明都“有用”,不像日后的斯卡德视野那么辽阔,那么随兴所之,一叶扁舟任江湖。

  但这不真的是一部古典推理,因为他问了一些真正的问题——我们只能说,《父之罪》的略嫌拘谨,可能是因为斯卡德先生新来乍到,和大家はじめまして初见面有点生分是吧(尽管一开始他已是老纽约了)。

  概念性分类的质疑

  什么问题呢?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很可能是斯卡德坐教堂里,问了个大哉问:目标正确手段错误和目标错误手段正确,哪个比较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