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权宦为我点朱砂>第46章 生辰

  扶欢不想看那嫁妆单子, 金泥纸笺只在她手中过了一瞬,就被放在手边。

  皇后拍了拍她的肩,轻声劝慰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谁都是这样过来的。”

  扶欢看着窗外,绿意在秋日中渐次消减。

  若不身在其中, 旁人的话听来都是苍白的。她想起梁丹朱嫁入宫中时,她的所思所想, 与今日的皇后又有何不同。所以设身处地一词,向来都是很难叫人感受到。

  她沉默了好一会,才说道:“嫂嫂, 我知道的。”

  皇后慢慢地摇着团扇, 金丝竹篾编制的团扇, 这时候用显得过分清凉了。但梁丹朱却没有换下, 她徐徐地一合一扇, 仿佛脸上的神情也可以随风遮盖了。

  梁丹朱轻巧地转了个话题:“下月便是你的生辰,可有想好如何过,告诉嫂嫂, 无论如何都帮你办好。”

  扶欢支着下颔, 那张金泥纸笺的嫁妆单子在她手边划去,如同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张罢了。

  “每年的生辰宴于我来说都是很好的,摆宴听戏, 都是热闹的。嫂嫂不必多费心思,照着往年来就可以。”

  皇帝的旨意中, 那些关于扶欢的称赞,倒是没有夸大其词。国朝唯一的帝姬,没有许多骄纵的脾气,是真实的秉性柔嘉, 即便自己难受,也不会将气发到他人身上。

  皇后看着她,还是没有遮掩住,那双眼里流出一点不忍来。

  扶欢看到了,她对皇后笑了笑,说:“我已经想通了,终究是皇命难违抗,我的婚事除了自己欢喜,皇兄也还有其他的考虑。您别为我忧心。”

  现如今却是反转过来,由扶欢安慰起了皇后。

  梁丹朱轻轻颔首:“公主能明白过来,是最好不过了。”

  她将那一点不忍全都收了回去,连同心底刚刚衍生出的一点后悔。这桩婚事是由她一手推成的,既然做了,也由不得她后悔。慕卿碰了西北的兵权,她碰了慕卿护着的公主。

  世上的一报还一报,历来如此。

  日子是如此这么一日一日过下去,皇帝派来的嬷嬷,面冷心硬,将皇帝的话奉为金科玉律。说是不许出去,就真的一步也不许出去,每到扶欢走至毓秀宫的殿门前,嬷嬷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后板着一张脸问:“殿下,您要上哪去?”

  她们语气恭谨,态度却强硬。

  扶欢不想搭理,便回到寝宫,把宫门紧闭,将那些不想搭理的人关在门外,世界也就清净了。

  她的生辰就在这样的日子到了。

  皇后将生辰宴设在了琼林苑,扶欢的生辰宴,这算是这段时日来,宫中最热闹的一件事了。妃嫔们不用日日在佛堂里诵经烧香,为大宣祈福。大内的佛香在这一日终于改成了层叠熏香。

  晴晚花费了大力气,为扶欢穿上金红镶边的深青翟衣,她的冠子也是繁复的,白玉花钗冠,饰以东珠与大小花株。这么一顶冠子戴在头上,沉甸甸的,脖颈和两肩都不能动弹。

  扶欢抚着两鬓,从西洋镜中看头上那顶过于华丽的冠子,微微侧头问晴晚:“这顶冠子是从何而来,我怎么从未见过?”

  晴晚立在扶欢身侧,唇边扬起了笑,回道:“是掌印送来的,庆贺殿下的生辰礼,司礼监的萧少监昨日亲自送来,希望殿下能喜欢。”

  她在西洋镜中望着扶欢:“殿下喜欢吗?”

  番邦的西洋镜,历来是比铜镜清楚很多,扶欢只消凑近一地,就连冠子中的纹路,在镜中都能清晰可见。这么仔细看来,这顶白玉花钗冠的精细巧思,恐怕宫中的工匠,都要做许久才能做出来。

  而他远在西北,又是怎么令人做出这样一定冠子。当中的心思,一定花费了许多。

  “厂臣送的东西,我都是喜欢的。”

  扶欢努力着,使自己笑起来。颊边小小的梨涡,就这样显现了出来,看上去,她是开心的,

  母妃曾对她说,这一年中,其余的时候都可以是不如意的,但在生辰那日里,一定是如意开心的。

  “因为从这日开始,你便有了父母亲缘,能睁眼能说话,能哭能笑,单单是这些,就值得高兴了。”

  母妃的话她记得不多,这句却是一直记着的。

  扶欢到了琼林苑,皇后连同众位后妃已经到了,还有几位世家贵女与诰命夫人,也一并在今日的宴席上。太后此次没来,只传来一道口谕,说是近日潜心修佛,今日不便出来耽误修行,此次生辰宴,叫扶欢和其他女眷好好一起享用,不必拘泥。

  同口谕来的,还有一份生辰礼,一樽珊瑚色的无量寿佛。太后念佛,所送的礼也是与佛有关。扶欢蹲下身,接过了这份生辰礼。

  太后不在,今日的生辰宴就多了几分随性,宫中养的戏班从洪灾与战事发生后,就再没有开嗓过,今日的宴席上,花旦青衣着实亮了一番嗓子,引得下方的女客即便是拿团扇与巾帕遮脸,也换来几声叫好。

  不过扶欢那顶冠子终究还是引来了不少目光,有位面生的贵女,光看眉眼就是娇养活泼的性子,她看了好几眼那冠子,终是忍不住开口问道:“殿下这顶冠子着实漂亮,不知是否能请殿下告知,是哪位巧匠的手艺?”

  扶欢微微侧过头,看着那位贵女。冠上的花钗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摆,日光下能晃出一道浅浅的,流丽的光来。她弯起眼,浅笑道:“我也不知是哪位巧匠的工艺,这是厂臣送的生辰礼。”

  “厂臣?”贵女眨了眨眼,她道,“是东厂都督吗?”

  说到这个称谓,宴席中不由得安静了一瞬,这种安静可以说得上死寂,像是提到了什么可怖的事物一样,只剩下戏台上花旦的唱词,清亮的,绕着水袖转。

  慕卿的名声,朝野内外,前朝后宫,都可以说是极不好听的。

  打破寂静的是宋妃,这位独得圣心的宠妃轻笑了一声,道:“掌印送的礼总是很得人心,我记得太后和皇后千秋时,掌印所送的金身观音与释迦牟尼像都是主子们喜爱的。”

  一个盛夏过去,宋妃仿佛更瘦了些,脸上的肉也消减了一些,将本就清丽的面容衬得线条更为冷艳。她似乎极怕冷,才刚入秋,身上的夏衫就完全脱去了,穿一件天水蓝的夹袄,全身上下都捂得严实,不留一丝空隙。

  宋清韵这一番话将原本死寂的氛围打开,那位先提起慕卿名讳的贵女偷偷呼出一口气,有种闯出的祸被轻松揭过的放松感。

  宋清韵说完这话,女眷们便有不少目光落在皇后身上,皇后在上首抚了一下银红裥裙上的褶皱,道:“慕掌印擅洞察人心,皇上与太后的心思,他总能摸得准。”

  扶欢朝皇后看过去,梁丹朱说完这话,就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茶,她的目光没有看底下的女眷,还是流连在戏台上。似乎那戏文更得她的青睐。

  皇后的这一句话道不清是什么意思,说是夸赞,也不像,总有种别的意味含在里头。

  但粉饰太平是这些女眷最为擅长的,借着宋妃和皇后这两句话的由头,便将话题巧妙地转回去,又回到扶欢身上。

  皇帝没有大肆宣扬,扶欢被关在毓秀宫禁足的事只有少数人知晓。这位帝姬如今身上最值得称道的话题的就是前不久皇帝为她赐的婚。当朝探花,世家公子,至今仍是上京少女的春闺梦里人。

  不过思来想去,也只有当朝公主才能配得上梁深。自然,也只有梁深这般才貌双全,世家背景都值得称道的郎君,才能配得上国朝公主。

  简而言之,这一桩姻缘是门当户对,天赐良缘。

  这下席间里里外外都说的是扶欢的婚事,连戏台上的敲锣打鼓声都掩不住那些诰命夫人对扶欢婚事的热衷。她疲于应付,连脸上的笑意都堪堪要维持不住,只能不住地低头喝茶。

  大约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夫人意识到她们的问题,让她实在不想回答。

  而这一次,很巧的,又是宋清韵替她解的围。

  水榭戏台上正好一声锣鼓敲响,粗布荆钗的花旦手敲登闻鼓,唱词一声比一声凄婉哀转。而台下的宋清韵像是忍受不了一般,捂着胸口吐了出来。后宫嫔妃的眼睛何其尖利,有人便捻着帕子问道:“宋妃娘娘是怎么了,可是脾胃不是?”

  也有人道:“或许不是脾胃不是,是好消息到了。”

  全场的目光自然转到宋妃身上。

  如何能让人不关心,皇帝至今膝下无子,头一胎,无论是男是女,定是会受皇帝和太后重视。

  是否是好消息,自然要看太医诊断。皇后已经派遣宫人前往太医院。琼林苑中,连交谈声都变轻了,不少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往宋清韵的肚子上瞧。

  而宴席本来的主角扶欢,终于能松一口气。

  她悄悄离开了琼林苑,恰好能看见太医背着药箱,乘着夜色灯光,匆匆往琼林苑赶。

  若宋妃真能怀孕,也是一件好事。那顶白玉花钗冠太沉重了,扶欢摘下,抱在手里,迎着夜风想,她喜欢小孩,能添个侄子或侄女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眼前有了开心的事,那么自身的不开心,相比之下也就没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

  晚间的夜风有些大,吹得扶欢脸颊的碎发乱飞,有一丝还飞到眼中。她将它拨开时,发觉眼前隐隐绰绰行来一串的宫灯。那宫灯一盏接一盏,近了才觉得是灯火如昼。

  而如昼灯火后却映出此时应在西北的慕卿的眉眼,慕卿抬起眼,看到扶欢。灯火下,那显得格外瑰丽的五官边界柔和。他对扶欢轻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