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登西楼【完结番外】>第21章 番外上:留取心机休用破

  靖西王游幸江南道,在吴国公府家宴上载歌载舞,不出数日便传遍九州各道,成千秋佳话。周玦听闻之后,立时乘步辇往中书省,与顾秉二人很是开怀大笑了一阵,直呼报应不爽。

  忘尘叟看着他面上快意哂笑,心下却觉不安,故作漫不经心道,“吴国公可知江湖事?”

  周玦笑得有些接不上气,用了些茶水才道,“家嫂疼爱幺弟,沈秋暝常与家中往来,侄子年幼,又喜听些豪侠故事……故而忘尘叟的大名,家父亦是略有所闻。”

  “哦?”

  正是初夏,二人正在湖畔的江海轩纳凉。周玦轻衣罗扇,赤足倚在榻上,萧闲不羁。忘尘叟勾起嘴角,忽而凑近,握住他如玉双足。

  周玦一惊,见婢子下人都不曾留意,低叱道,“成何体统。”

  忘尘叟不以为意,轻轻摩挲,“就是这个体统。”

  周玦瞪他一眼,推开他下榻,就听忘尘叟道,“轩辕符以亲王之尊还前去拜谒,按理老夫也该表示一二,总不能失了礼数,被连襟比了下去。”

  周玦动作一滞,缓缓回身看他,淡淡道,“家父不比常人,你若当真去了,日后可就再无退路。”

  他一双桃花眼乍看波澜不惊,可细细端详却可见其中不安隐忍,忘尘叟轻叹一声,缓步上前,从背后环住他,“与你一道,我还要什么退路。”

  周玦僵了僵,须臾道,“如何与父亲分说,你还得好好掂量,休得唐突了他老人家。”

  见他默认,忘尘叟不由心中一松,笑道,“我虽落于草莽,到底也是官宦出身,定不会比那陇右的蛮夷差去哪里。”

  周玦狐疑地瞥他一眼,不置可否。

  因了沈秋暝与周玦的关系,忘尘叟对江南道算得上极为稔熟,很快便在吴国公府左近找了间客栈安顿下来。

  夜静更阑之时,他方招来自己在江南道的数十名探子。

  “回主子的话,吴国公擅手谈。”

  忘尘叟刚一点头,另一人便道,“可靖西王在姑苏时曾日日与他对弈,深得吴国公欢心,称王爷是国手之能。”

  忘尘叟蹙眉,“那便算了。”

  “吴国公喜垂钓,尤其是太湖之滨。”

  “哦?”

  “只是他垂钓时不爱他人打扰。”

  忘尘叟眉头一跳,“那你说来作甚?”

  另一人推开方才那探子,表功般道,“主子,我有重大消息,只是这个消息极其机密。”

  忘尘叟兴致勃勃,挥手让他上前耳语。

  “据闻周三公子与靖西王男妃无异……故而靖西王在江南道才被吴国公百般刁难。吴国公此人看似气度恢弘,其实心眼不大,尤其护短……”

  忘尘叟随手赏了他一片金叶子,脸色更是阴沉。

  “吴国公爱清谈……”

  “他喜欢登高赋诗!”

  “他生平最恨之事便是长子早逝!”

  “他爱幼子!”

  “不对,他以魏国公为傲,说此子最贤!”

  “他平生最恶风流成性,眠花醉柳之人!”

  越听忘尘叟脸色越是难看,终于忍不住摔了杯子,“够了!”

  众探子噤若寒蝉,忘尘叟阴着脸道,“想不到最后还是要老夫亲自出马,养你们何用!”

  一个探子大着胆子道,“只是这吴国公到底是三朝老臣,城府手段均深不可测……”

  忘尘叟摆摆手,“此事尔等不用再管……”

  待众探子识趣退下后,他才喃喃道,“看来此番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

  近来周端总觉得心神不宁,所到所及之处总有种种蹊跷,可无论如何排查都是一无所获。

  一日他在乘月楼与老友用膳,雅间中只留了府中一忠心老奴服侍。

  “此番魏国公进中书令,当真是青出于蓝。一门两公,莫说江南道,就是整个天启朝哪个高门能有义兴周氏之盛?”

  周端淡淡道,“钟鸣兄慎言。”

  那人笑道,“此间又无外人,你我相交数十载,有何顾忌?不过古人言月满则亏,如今周氏风头正盛,若是周贵妃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别说皇长子,就是两位国公都难免处境尴尬。”

  周端长叹一声,“我又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可为今之计也只有劝诫族人恪守本分,谨慎从事罢了。”

  二人沉吟不语,那老奴垂首侍立,时不时上前为他二人添些茶水。

  心事重重地用了膳,小二却对仆从道有个陈公子已将饭钱结清了。

  虽说阿谀讨好之人比比皆是,可周端向来行踪隐秘,这不明身份的陈公子断无可能知晓。周端不敢大意,一边吩咐手下去查,一边更加强防范。

  又一日午后,周端小憩方起,就见面前站着一美貌婢女,手中捧着个鎏金莲花纹盘,上面摆着数十样蜜饯茶点,无一不是周端平素所爱。

  奈何周端不仅未感到半分欣然,却只觉阵阵寒意。

  “谁让你来的?”周端冷声道。

  他宦途沉浮数十载,此刻气势未加收敛,若是常人见了怕是会两股战战,不料那婢女却不慌不乱,巧笑倩兮道,“婢子自己来的。”

  周端上下打量那婢女,见她体态轻盈,显是有功夫在身,不由更加警惕,便漫不经心道,“东西既送到了,你便退下罢。”

  那婢女见他手已触到塌下匕首,刹那间竟有些恍惚,匕首快出鞘时方回神道,“老国公当真思虑太过,婢子并无恶意。”

  见周端显是不信,她也不再纠缠,轻身一跃便上了屋檐,对周端笑道,“别的都还好说,只那玉露团须得先吃,不然可就化啦!”

  说罢便如风一般,失了踪影。

  三番五次下来,吴国公府被折腾得鸡犬不宁。

  这倒也不能怪周端杯弓蛇影,只是如今形势,周氏虽然煊赫,可也如同在炭火上架着烤一般,不知多少人虎视眈眈——谋财谋命的,寻仇报怨的,想揪住小辫子弹劾的……

  可怜周端年近花甲,还要禁受这等神出鬼没的滋扰,最终甚至将夫人、儿媳、孙子统统送至别苑,自己留下查清此事。

  二十日后,老国公终于放下此事,轻车简行独往胥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