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康熙便将十三一人留下了。父子两个在乾清宫内,康熙坐在桌边,十三低着头,心有不安的站在下首。

  “十三,你如今也二十多了。”康熙慢慢道,“你的婚事,还打算拖到什么时候?”

  十三心中一颤,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地:“请父皇恕儿臣不孝。”

  康熙的脸色变了,拍桌子怒道:“先是太子,而后是你!众多皇子中,朕最疼爱的除了太子便是你!可你们却一个个的都不让朕省心!”

  十三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一言不发。

  “老实说吧,你到底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康熙说完后道,“亦或者说,你看上的是哪家的福晋?格格?”

  十三的手慢慢的握紧,低声道:“父皇,儿臣不会强娶他。”

  “既然不娶,那就老实的按照你母后的安排,去娶个福晋!你也不许再去吓唬女孩的父亲!难道你当真打算孤独一生吗!”

  “儿臣不会孤独一生。”十三低声道,“他和儿臣约好了,总有一天,会陪伴在儿臣身边。”

  “总有一天?等她丈夫去世?你再娶她?”康熙怒道。

  十三沉默了。

  “女人的感情都是虚假的,不过是欺骗你这样的无知小儿。”康熙冷冷道,“对于她们来说,你不过是她们往上爬的阶梯而已。”就像是董鄂妃一样。

  “父皇,母后仁孝皇后对您难道不是真心?”十三沉默了片刻后,小声说道。

  仁孝皇后,十二三岁的年龄便嫁给康熙为妻,那时康熙还未亲政。而这位皇后则是在康熙最艰难的日子中陪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她的家族也为康熙的亲政立下汗马功劳。而仁孝皇后在生下太子之时难产而去。康熙之所以会那么宠爱太子,主要还是为了仁孝皇后。

  “放肆!”康熙气的抄起桌子上的茶杯,狠狠的往胤祥身上一砸,只听见哗啦一声,茶杯摔碎了。

  “那种女人,怎能和她相比!”康熙拍着桌子大怒。站在后面的李玉是大气都不敢出,手里也开始直冒冷汗。哪怕康熙发泄怒气的对象并不是自己,他也被康熙的气势吓得腿有些僵。

  “朕最后再问你。”康熙阴沉着脸说道,“去娶一个世家女子,成家立业。亦或者守着那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女人,这辈子就当着你的光杆阿哥!你选择哪个?”

  康熙的话非常的清楚,成家便可以立业。若是不愿意,那么别说皇位继承人,康熙连爵位都不会赐给他。

  十三惊愕的看向康熙,而后慢慢低下头:“恕儿臣不孝。”

  康熙觉得眼前发晕,挥挥手:“你……给朕滚!”

  十三抬头担忧的看向康熙。

  “滚!”康熙怒道。

  十三站起身,回头看了一眼李玉。李玉小心翼翼的对十三点点头,意思是皇帝他会好好照顾的。十三这才扭头,慢慢的离开了皇宫。

  康熙气的过了,便有些头晕,扶着桌子坐在了椅子上,后面的太监李玉立刻上前给康熙揉着太阳穴。

  “李玉,你说……十三他看上的是哪个?”康熙低声道。

  “这……奴才也不知道。从未见过十三阿哥和哪家女子接近。也从未听说他对哪家的女子倾慕。”李玉小心说道。

  康熙嘴角扯出一个难看的笑:“他一直都未告诉朕那女儿家的名字。他这是防备朕啊,生怕朕一杯毒酒,害了他那心尖上的人。”

  李玉低头,不敢说话。

  十三回去府邸的时候,刚好看见王仁门口蹲着一个小厮,小厮抬头看到十三后,便立刻扭头钻进了门里。十三无奈一笑,来到王仁门口便直接拍门,门被打开了一个小缝隙,半夏低声道:“十三爷,我们爷在小院子那里等您……”

  十三失笑道:“不必。直接让我进去吧。”

  半夏犹豫了一下。

  “我和他说,他不会生气的。”十三道。

  半夏这才点头,让十三进了屋子,而后转手将大门关上了。

  王仁看到十三后立刻走了出来,紧张道:“怎么样?陛下有没有……”

  “有没有把我关起来惩罚我?”十三道,“没有,但是……也差不多了。”

  “什么意思?”

  “我被我父皇彻底厌弃了。”十三长叹一声,走进房间坐下来道,“日后,父皇不会再管我的亲事,当然,也不会再赏赐我爵位。”

  “你该不会是因为……亲事的缘故才被陛下厌弃吧。”王仁心中不安道。

  “父皇若是察觉到了我和你之间的事,你以为你还能坐上大理寺卿的位置?”十三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别多想,和你无关。”

  王仁紧盯着十三的脸,而后垂下头,果然和自己有关。

  以为面无表情的撒谎自己就会相信吗!太天真了!

  王仁无奈道:“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十三讲茶杯放下,低声道:“我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没有改变过。我想推四哥坐上那个位置。”

  王仁无奈的笑了笑:“说的也是。除了这条路,我们已经没有别的退路了。”

  诸位皇子中必须有一个上位做皇帝,十三已经惹怒了康熙。但即使没有被皇帝厌弃,十三若是选择和王仁在一起,就没有继位的可能。没有哪个王公大臣会同意立一个注定没有后宫没有子嗣的皇帝。尤其是在兄弟这么多的时候,没有子嗣便代表着下一次的储位之争,以及皇位不稳。至于太子,先不说如今康熙已经开始对太子产生怀疑,但哪怕父子情分在,太子能做皇帝。而被太子惦记的王仁和曾经反对皇帝宽恕太子的十三,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是大阿哥一派,那些皇子向来是站在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对立面上。而四爷和十三从小一起长大,这支持的皇子该是哪位,不用想便知十三的选择。王仁无奈扶额,就算知道历史是如何,但毕竟这里是平行世界,一切都很难说。而且就他观察,四爷身上的紫气在几位阿哥中除了太子和大阿哥以外,是最淡薄的。说明就目前来看,四爷想成为皇帝,还差的远呢。

  “这还真是玩大了。”王仁长叹气道,“师父啊,你说的没错,因酒沾染色,因色惹大劫,当真是一点都没错啊。”

  具有色相的十三:???

  大阿哥府邸。

  “父皇亲自对我说,我没有希望。”大阿哥胤禔在府内长叹,“和二弟争夺数十载,但在父皇眼里,我永远都不如他。哪怕他已经被废!”说完便狠狠的捶了一下桌子。

  “郡王息怒。”户部尚书佛伦拱手道,“郡王如今该考虑的是下一步该如何做啊。”

  如今爵位为直郡王的胤禔沉默了片刻,道:“在父皇下圣旨之前,召了那王仁私下谈?”

  “是的。”

  “父皇从未如此宠信一个人……”大阿哥沉思道,“那王仁……究竟是什么来头?”

  “是前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的独子。”佛伦说道,“臣记得他第一次被任职的时候,是八年前的一次南巡。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因替皇上解决了南方水患百姓无居所的问题,回京后便被皇上特地赐官员外郎。而后缉查私盐一事也有所建树,回京后便升为大理寺少卿。此人颇有些能力,在大理寺少卿一位大概三年左右,这期间断案无数,无一冤假错案。前段时间更是因为铁面无私断了史家案子,被称为青天,又升为了大理寺卿。独掌大理寺。”

  因为位在将军一职,比起朝堂上出了几个清官,更关心边疆是否来犯的大阿哥摸着下巴:“听着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的确很有能力。”佛伦拱手道,“众人都说,无论是谁在这王仁面前一站,心中藏了什么鬼,他一见便知。”

  “这便是有些夸大了。”大阿哥不以为然道。

  “是否夸大臣并没有验证。只是……臣听说,这王仁还会算命看相。”佛伦道。

  “看相?”

  “是的。”佛伦道,“南巡时,他就是用罗盘定位给百姓寻找的新居。皇上多次召见,据说也都是想让他算一卦。”

  “父皇何时迷上了这些?”大阿哥疑惑道。

  “这个……臣就不知道了。只是这王仁受宠,在朝堂上的确是独一份儿的。”佛伦道,“当时太子出事,皇上只召他一人进宫,殿下的臣子们都议论纷纷。不少人都猜测,皇上是想就这新一任太子的人选,来向王仁求建议。”

  “难道太子的人选,还要看一个相士的算命不成?”大阿哥脸上带有不满道。

  “这臣就不清楚了。”

  大阿哥沉默了片刻道:“这王仁可能拉拢过来?”

  “此人铁面无私,大阿哥若是想拉拢,怕是没戏。”佛伦道,“据说他的母亲犯了事,他都险些将其拉入大理寺来立案审理,……

  【正文·续】

  “此人铁面无私,大阿哥若是想拉拢,怕是没戏。”佛伦道,“据说他的母亲犯了事,他都险些将其拉入大理寺来立案审理,还是王子腾一力压下。为了平息儿子的怒火,便只好辞官算是替妻子承担罪责,这才让王仁放了自己的母亲一马(此乃已经歪掉的谣言)。  “这可是有些无情了。”大阿哥道。

  “先国后家,作为大理寺卿,却是合适的很。”佛伦道,“此人仅和十三阿哥交好。可即使交好,他也从未向十三阿哥通风报信,否则十三阿哥今日就不会在朝堂上触怒龙颜了。”

  大阿哥道:“此人虽无法为我所用,但好在也不会被其他皇子利用。不要与其交恶便好。”

  佛伦同意的点头。

  “……算命看相啊……佛伦,你去找一找,有没有小有名气的相士。”大阿哥道,“将人带来,我有用。”

  佛伦也没有多问,站起身拱手道:“臣领命。”说罢便立刻离去。

  “我做不成那个位置也罢,但这从龙之功,却丢不得!”大阿哥紧紧握着拳头说道。

  【正文·续】OVER

  关于历史上的十三爷:

  并没有被关哦,有史料表明十三在这几年里,至少康熙大寿之类的日子还是有出现的。说明他的确有人身自由。但是……其他的就没有了。失宠应该是有的,从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不知道十三爷做了啥,让康熙对他实行冷暴力,没有将其关起来,但是也完全无视了这个儿子的存在。康熙以前每次活动,比如南巡啊,狩猎啊,都带着他的。但是之后便……没有,任何重大事件康熙都没有让十三爷参与,爵位什么的也没有给。有人觉得是发生了康熙认为难以启齿的事情,因此没有被记载。也有的说和四爷有关,而后四爷当了皇帝,把那段历史给抹了。但不可否认,十三爷在那十年来的历史的确有很大一片空白。至于圈禁什么的是小说和电视剧的想象,不要当真。并没有历史资料表明十三被圈禁。

  另外再关于四爷的继位。

  例举最具争议的两种,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二是雍正没有篡位,是继位的,康熙本来就是把皇帝传给了雍正。

  但本人认为第一条,实在是有些……荒唐。

  因为那时候是繁体字嘛,‘于’这个字通常是写作‘於’。至于‘于’这个字也有,但都是用作姓氏。简体字是建国之后的事。再者,胤禛是满洲人。皇宫里的牌匾都用汉文和满文来书写,更别提传位诏书这种东西了。应该是有一份满文的吧。而且,传位诏书不仅仅会写传位于谁,更要写名字,以及那个人怎么怎么样,多么多么好,所以朕传位于他之类的。辣么多提起名字和功绩的地方,怎么改。= =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观点啦~~

  另,除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