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承明之治>第115章 冬至祭天

贞观十二年十二月冬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祭天大典了。由于前言介绍过古代祭天流程,在此不多赘述了。长安皇家祭坛,文武百官俱到、贞观祭天也对百姓开放,允许百姓参观,但需要遵守秩序。而这一次,老李依旧是把祭祀的重任交给了李承乾这位太子爷。

和之前那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祭祀,除却祭天以外,后面的祭祀社稷、宗庙两个环节,这一次老李也是彻底放开了,一律由李承乾来。这里提醒一点,冬至祭天、夏至祭地,这是周礼就有详细规定的。圜丘祭天、方丘祭地,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罢了,这里大家知道就行,不多解释了。

但说句实话,让李承乾来祭天,就很那啥...因为,这位爷按着天地大道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李承乾自太子车辇之上走下,一身黑色正装,头戴爵弁,身披大氅,本就身材高挑,这么一下来显得魁梧高大,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加上走起路来更是沉稳有势,宛若猛虎漫步,威严满满。

而一旁,二凤和长孙皇后以及郑丽婉和善德女王坐在一旁,李德志也只能乖乖站在善德女王身旁观望,其余的皇子公主、文武群臣观礼者伫立两侧,百姓们则是在禁军组建的隔离线外驻足挑目。

李愔拉了拉李恪的衣袖低声道:“二哥,大哥穿黑色的衣服真的好有威严和压迫感啊!就冲那走路姿态,就让人莫名的有些犯怵。”

李恪点了点头:“小声点,待会再说。”

郑丽婉笑了笑看向一旁的李德志:“志儿走路的姿势随了他吧,个子虽小,走起路来也是虎虎生威。”

善德女王含笑点头:“的确,志儿走起路来莫名的有种威势感。”

李德志却是疑惑挠头不解,他完全不觉得,因为他就是怎么走路舒服怎么来。有时候,天生的王者之风,那真不是可以学来的。

李承乾一步一步走上祭坛,下一刻天地大变,万里晴空白云流转,汇聚成为一个漩涡在祭坛上空,宛若天命所归一般。那天际之上,更是泛着阵阵金黄之色,其中泛着些许赤红如血。

李承乾拿过一旁祭祀官员托盘上的酒樽,朗声道:“孤今夕来此转述天地,佑我华夏大唐黎民之安,护我天下子民之康,若有怠慢勿谓孤睚眦必报矣。诸天众神,聆听之。”

说罢,李承乾将手中酒樽朝着天边掷出。下一刻,天际白云漩涡落下万丈光芒!映照长安城内外,金光大盛!

李承乾随即转身,俯瞰众生,举起第二个酒樽:“此杯,但敬我华夏先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者积累传承后人,世世代代迭新不断,唯望华夏后生越走越远,未来路途坦阔青云。诸位先贤,晚辈李承乾恭请聆听一言。若无前人无后人,前人壮阔后人承。后人承贤子孙福,不教华夏陷囹圄。”

说罢,李承乾再次将手中酒樽酒水,弓腰洒出。下一刻,异象再现!一尊一尊先贤虚像浮现李承乾身后,负手而立,顶天立地,远眺未来。这其中,有帝王、有名臣、有圣贤、有名将,更有万千过往黎民众生!

李承乾转身倒下新的一杯酒,看向在场众人:“今夕大唐当家,但还是我华夏儿郎当家!正统尚在,嫡系昌盛!我李承乾,谨代表身后历朝历代先贤祖宗,向当今天下华夏子孙、为国栋梁、报国志士、护国英雄!恭请一杯!”

说罢,李承乾将酒樽朝着天空扔出。

“吟————”

宗龙自李承乾体内腾起升空,咬住空中酒樽腾起三万里,直冲云霄!龙嘴赤红龙息汇聚,一击龙息贯穿云霄!

下一刻,漫天落下细雨。但,却酒味浓郁。不少人,都是疑惑的浅尝雨点,下一刻纷纷惊叹,天上下的都是酒水,而不是雨水。

“太子殿下千岁!!”

“太子殿下千岁!!!——————”

“太子威武!!!——————————”

“太子威武!!!——————————”

“千岁!!!千岁!!!————————————”

伴随着第一个人,就有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直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响应,高呼李承乾千岁,欢呼李承乾威名。

宗龙盘踞祭坛上空,栩栩如生,张牙舞爪。下方,李承乾与历朝历代先贤虚像负手而立,神色淡然,远眺天际,仿佛洞若未来一般。

李承乾淡然道:“大唐威武,唐人万岁!”

“大唐威武!——————唐人万岁!————————”

天际之上,一阵阵浩瀚天籁复述出李承乾的这一句话,动人心神、直击心灵、传扬四海。

“大唐万岁!!!——————大唐万岁!!!——————大唐万岁!!!——————”

贞观十二年十二月冬至,太子李承乾祭天,引天地垂聆,引先贤临世,颂华夏、颂先贤、颂黎民、降福祉。令天地、祭先贤、拜黎民。民心所向,天命所归。

贞观十三(639)年二月,吐蕃之战结束。大唐如愿以偿,将昆仑山脉、柏海、积石山、黄河为界,划入陇右道辖区。同时,扶持了松赞干布的两个儿子,分别控制了羌塘、多弥地区,作为与诸国的缓冲地带。吐蕃这个西部高原大患,彻底瓦解。至此,李承乾的会盟诸国、共伐吐蕃战略,圆满收官。

继北方突厥后,西方吐蕃也覆了后尘。李承乾,这位大唐贞观太子,连续为大唐瓦解了两个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如今,也展望东方高句丽这个自汉朝开始就提防,隋朝就担忧的隐患。

远在去年贞观十二年十月,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俩草拟的诏书,就发往了草原各部。这一封诏书,是借二凤的名义,但却是李承乾本人来传达的。

‘塞外诸部亲启:

唐太子李承乾相邀共协东征,望诸部明大局为先。今夕,大唐意欲向诸部讨借牛羊马匹,为不伤和气,共筑双方和善来往,诸部自决。来年三月,无视大唐和睦者,勿谓唐太子言之不预矣,莫怨大唐无视彼此和睦而伤和气。

唐太子李承乾拜上’

就这么一封李承乾代写,二凤盖章的圣旨,发给了塞外各大游牧部落。在贞观十三年一月和二月期间,陆续有薛延陀、契骨、铁勒、韦纥、薛罗、仆骨、拔也古、葛逻禄、回纥、西室韦、沙陀、契丹、北室韦、南室韦、靺鞨诸部陆续将数目不一的牛羊马匹送来大唐边塞,并且派遣使臣亲自入境朝拜。

因此,也有了贞观十三年的大朝会上,来朝拜见使臣当中,塞外游牧最多的情况!他们一个个都显得狼狈不堪,和曾今相比穿着朴实了不少、寒酸了不少,更有甚者瘦削的面色饥黄了不少!而这,就是李承乾一直以来对他们塞外游牧奉行强压态度的结果。

塞外游牧不敢劫掠中原,唯恐惹得李承乾震怒,再次发兵塞外横扫草原,搞的尸横遍野!不抢中原自己可能会饿死人,但抢了就一定会死的更多,乃至马上灭族!李承乾出塞,就好比剑已出鞘必要染血,这一剑就是最少十万鲜血起步!游牧自己也会算账,大家都是带脑子的人,什么划算什么不划算都很清楚。

李承乾今非昔比,他麾下有着三万精锐虎狼,不再是哪个受制于二凤的太子爷了。手上还有一个富庶的咸阳,拥有着保障后勤维持的基本能力。李承乾真要打,二凤都拦不住。而这,就是约束住塞外游牧歹心的主要威慑力。

身为统治者,要统筹全局,不是头脑一热,脑子一抽就发兵,牵一发动全身,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清楚,权衡利弊才行。

朝会上,莫名的安静。唯有一个声音,李承乾坐在那里翻着鸿胪寺上禀的游牧部落送来的牛羊马匹数目奏报。李承乾翻看是有规律的,有的放在一旁,有的直接扔下去丢在大殿中间,那一本本落地的奏报,吓得游牧部落的使臣们心里惶恐不安、恐惧蔓延、全身发凉。

渐渐的,李承乾翻看完了最后一本奏报。将其直接扔了出去,随即目光扫向一旁站成一堆、互相安慰的游牧使臣们。

“契骨、韦纥、薛罗、仆骨、拔也古、葛逻禄使臣何在?”

被点到名字的六名使臣,颤颤巍巍的一步一踉跄的来到中间,一脸不安,头也不敢抬的挤在一起,祈求彼此心中安慰。更让他们绝望的是...他们如今六个部落,哪怕联手,都凑不出去十万可战之力,李承乾真要动手,他们真的要灭族。

李承乾懒散的靠着胡椅,瘫着脸质问道:“怎么?是不是大唐的仁慈给的太多了?让你们休养一下,滋生反骨了不成?”

“噗通!!”

一瞬间,六名使臣纷纷跪地哭惨。

“太子殿下,我们薛罗如今真的是有心无力啊!今年,我们部落饿死了上万人呐!这已经是我们掏空家底所能凑出来的所有东西了!”

“殿下,我仆骨自打您第一次出兵塞外后,我们再也不敢侵扰天朝一分一毫啊!我仆骨连连受灾、战火不断、人口锐减,实在是艰难到了部落存亡之际啊!恳求您大发慈悲,宽恕我们一次吧?来年好转,我们一定补上!”

其余四人,也纷纷哭丧一样的哀求。这一幕,的确玄幻。能让以彪悍着名的塞外游牧委曲求和到这种地步,史无前例的就李承乾这位太子爷了。没法子,以往只是把他们打怕了,李承乾这是直接把人家搞的要灭族了。

李承乾叹息道:“大唐和孤也知道你们难,但大唐和孤也很难呐。此等作为,难免寒了我大唐对塞外的仁慈之心呐。”

拔也古使臣看向上面的二凤:“天可汗圣人陛下,我等真的是有心无力,万望您大发慈悲可好?我们一定会谨记,乃至他日好转必然补偿此次力有不逮之处!求求您了!”

好家伙,二凤都有些尴尬了。尼玛,这求人都求到他这个当老子的这里了。只能说,我儿子Nb的可以啊。一个太子,就把塞外搞的如此狼狈不堪、凄厉苦楚,简直了。

以往二凤自然会给点面子,做做表面功夫,一展仁心和仁德。但如今不行了,李承乾的蓝图在那里摆着的,他也不想乱搞影响到儿子的计划。因此,他把这难题丢给了郑丽婉,没错...丢给了好儿媳郑丽婉这个太子妃。

“太子妃,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郑丽婉眉目一挑,侧目一旁的李承乾。李承乾则是右侧嘴角勾起,郑丽婉瞬间洞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