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小夫郎是赚钱能手【完结番外】>第16章 (捉虫)

  ==========================

  第二日一大早李成林就和李乔过来帮忙了,李成林和李重山负责杀鱼、打鱼肉,李乔和陈秀云就忙着煮鱼丸。

  至于月笙则要做糕点,昨晚上李轻舟帮着磨了几斤杏仁粉出来,倒是省了些功夫。毕竟是第一天试卖,月笙也没敢做太多。最后一共弄了一百块,粉花和黄花的各做了三十块,剩下的都是小白兔的。

  到了镇上,月笙先和李重山去几家店里送了鱼丸,又去了一趟江家肉铺。猪肉重,江大柱卖肉向来都是赶着第一趟货船,因此到镇上的时间比较早。

  月笙过来时,江大柱的肉铺已经收拾好,准备开张了。

  “月笙!今天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江大柱夫妇见了月笙显然十分惊喜,往日里月笙都是收了摊儿才过来玩会儿的。

  “爹,娘。我新做了些杏仁糕,给你们拿几块尝尝。”月笙掀开竹篮上盖着的布,把事先包好的十多块糕点递给了何芳兰。

  “怎得又给我们拿过来,你们自己留着吃就行。”何芳兰不肯收,怕月笙常常往他们这儿送东西惹了婆家不快。

  “娘,你就收着吧,我做了好多呢。今个儿是来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第一天怕没人知晓,我想着肉铺这边人多,你们捎带着帮忙说上一说,兴许就有人去买了。”月笙把竹篮子推给江大柱夫妇二人瞧了个仔细。

  二人伸头一看,果然竹篮子里装了满满当当的糕点,粉的、黄的、白的,煞是精致可爱。

  “还是我家月笙心灵手巧,你尽管放心,爹娘保证帮你吆喝吆喝。”江大柱夫妇看着月笙十分欣慰,还是得有个营生才能立得住。

  “谢谢爹娘。”

  “嗐,说这些做什么。给你留块儿五花肉,你等会儿收摊儿了过来拎回去做红烧肉吃,你就爱吃那个。”

  “欸,好。那我就先去摆摊儿了啊,对了,我新租了个摊位卖糕点,跟鱼丸摊中间隔了有四五个摊子,旁边是个卖米花糖的。”因着怕炸鱼的油烟影响了糕点的味道,月笙昨天就特意重新租了个摊位。

  “晓得了,你赶紧去摆摊儿,一会儿人就多了。”

  月笙到了摊子时,旁边卖米花糖的老奶奶也已经来了,老奶奶常在他们那儿买鱼丸,也是识得月笙的,今日见了月笙还有些奇怪。

  “小哥儿不是那卖鱼丸的吗?今个儿怎么过来这边了?”老奶奶看了看下不远处的鱼丸摊子,前面照常围了许多人,一少年和一小哥儿正忙得团团转。她先时可是听了那两人叫面前这小哥儿嫂嫂的,刹那间,老人家脑海里就闪过了许多婆家欺负儿媳,夺了儿媳手艺的戏码。

  月笙一看老人家的神色就知道怕是想岔了,有些哭笑不得,“我今日新做了些糕点,想着来试试看卖点银钱,怕油烟熏着了,就来这边另外支个摊儿。”

  老奶奶有些尴尬,“哦哦,这样啊,我还当你们是闹矛盾了呢。你也别怪奶奶多嘴,这女子小哥儿有门赚钱的手艺不容易,就是那旁人待你再好,也还是自己守着才安心。”

  月笙知道老人家是好心,他乖顺地点点头,从篮子里拿了两块儿糕点递过去,“多谢奶奶关心了,这个是我自己做的糕点,给您甜甜嘴。”

  “嚯,这可使不得,你还要卖钱的呢。”老人家连连摆手。

  “您就拿着吧,我看我跟您投缘,这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哎,那老婆子我就收下了。”老奶奶收下之后就拿了油纸小心地包了起来收好,又给月笙拿了几块米花糖。

  不多时,有人来老奶奶摊上买米花糖,月笙也就没再搭话。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叫卖:“卖山药杏仁糕嘞,又香又甜的山药杏仁糕.......”

  月笙声音清亮好听,人又长得标致,很快就有人被吸引过来。

  “你这什么杏仁糕怎么卖的?”一位胖乎乎的大娘问月笙。

  “一文钱一块。”

  “一文钱,这也太贵了。”

  “大娘,我这一块糕点可不小,里面还放了山药、杏仁、红枣,都是好东西,本钱就不低呢,一文钱可不贵了。”

  那大娘一看,确实跟那铺子里卖的糕点比起来,个头算大的了,而且还做了花样,瞧着着实惹人爱,一文钱似乎也值当。

  大娘也就没再纠结,“那你给我包十块,五块粉的,五块兔子的。”

  “好嘞,您稍等。”月笙动作麻利地拣了十块糕点,用油纸包好递给大娘,“您拿好了,现在天气热,不宜久放,不过一次也不要吃太多。”杏仁吃多了容易引起不适,月笙提醒了下。

  “你这小哥儿做生意倒是周到。”大娘递给月笙十个铜板,笑着夸赞了句。

  有了人起头,很快月笙摊子前的人就多了起来,加上有江大柱夫妇、李重山和李乔等人帮着提上几句,八十块杏仁糕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完了。

  “呀,怎么这么快就没了,小哥儿怎得不多做些。”还有些闻讯过来的人没买着,不免有些失落。

  月笙只能赔笑,“实在是不好意思,今天也是第一次做,怕不好卖就做得少了些,明日我还在这儿摆摊,会多备些的。”

  应付完好几个跑空的客人,月笙才收了竹篮,回了鱼丸摊。

  李重山和李乔见了月笙回来都有些惊讶。

  “堂嫂,你这么快就卖完了?”

  月笙笑着点点头,“嗯,全卖完了。你们这儿怎么样,忙得开吗?”

  “忙得开呢。这也太好卖了吧,那堂嫂明天是不是要多做些?”

  “是得多做些,等会儿还要再去铺子里买些山药什么的。”

  ——————

  月笙帮着把鱼丸、炸鱼卖完之后,先去了趟回春医馆,陈秀云的药快没了,现在家里的钱都归月笙管着,李轻舟又要做工,买药自然就得他来了。

  回春医馆不算大,里面就一个老郎中和一个药童。据李轻舟所说,老郎中也是清河村的人,和李家本就熟识,陈秀云生病后,也一直都是在这儿看诊拿药,有时李轻舟手头不宽裕,老郎中还会给他赊账。

  月笙进去时老郎中正在打盹儿,药童不知道去了哪儿。

  “宋大夫,宋大夫......”

  月笙叫了好几声,老郎中才悠悠转醒,老郎中头发都已花白,一双眼睛却是明亮,他看了看月笙,“是哪里不适?”

  月笙把李轻舟给他的药方递过去,“我是来抓药的。”

  老郎中上下扫了一眼药方,中气十足地朝着里间叫了声:“六子,出来抓药了。”

  不多时就从里面走出一扎了两个羊角辫的小童,拿了药方就去抓药了。

  “你是李轻舟家的?”李轻舟每月都来这儿拿药,那药方还是老郎中亲自写的,他一看便知。

  “嗯,我是李轻舟的夫郎。”月笙把事先包好的糕点放在了老郎中面前的桌上,“轻舟说您喜欢吃些点心,这是我做的杏仁糕,带给您尝尝。”

  宋晏清一听有吃得就双眼放光,“杏仁糕?我尝尝。”说完就拆开了油纸包,拿了一块糕点啃了一大口,“不错不错,香甜绵软,杏仁润肺止咳,山药健脾补虚,还有红枣、糯米,都是对身体大有益处的东西。”

  李轻舟早就跟月笙说过宋晏清的脾性了,月笙也不觉得奇怪,只觉得这老人家还真是率性。

  宋晏清品完一块糕点,又饮了一口茶,“轻舟小子还是有福气啊,寻了个好夫郎。你娘近来可好些了?”

  “好多了,这些日子脸上红润了些,说话做事儿气力也足了。”

  宋晏清抚了抚自己的胡须,“有好转就好,不过她早先身子亏空的厉害,就算好转了,也还是要当心,好好将养着。有时间还是让她来号号脉。”

  月笙一字一句听得十分认真,“我们是打算过几日就带娘亲来瞧瞧的。”

  药童已经抓好了药,月笙付了七百文,又跟宋晏清道了谢便离开了药铺,又去买了些山药、糯米粉、糖什么的才回家。

  翌日,月笙起了个大早,做了两百多块杏仁糕带去镇上。

  一到铺子上,他就吓了一跳,远远地就看见摊子前已经围了不少人,他还以为是自家杏仁糕出了什么问题。

  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他提着两筐糕点到了摊子上。

  “哎,小老板来了!”

  “小老板可算是来了,今个儿那杏仁糕应该有多的了吧?”

  月笙一听这些人说话,就松了口气,看来都是来买糕点的,“有多的,有多的,今日做了两百多块呢。”

  “那感情好,我可是一大早就来等着了。我娘近日总是咳,又怕吃药,我听说这山药糕还能止咳润肺便想买些试试。”

  “哎,可不是,我也是听人说这山药杏仁糕对身体大有益处便早早地来排着了。”

  月笙一边给客人包糕点,一边听了几耳朵,总算是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了。怕是有人在宋大夫那里见了杏仁糕,听说了山药杏仁糕的功效,一传十十传百,就纷纷跑来买糕了。

  这对月笙来说倒是意外之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