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开始

  公元637年,也就是贞观十一年七月。

  长安,太极宫。

  正是连下了几天的大雨暂停的时候,地表的氧气好像被上天收走,让人呼吸都困难。空气中水汽氤氲,潮湿阴暗的气息直往人的肺里钻。

  李世民正襟危坐,正听着有司对水灾的禀报:“……从七月一日开始下大雨,积水太多,排不出去。宫内的水漫入了洛阳宫,水深有四尺,已经毁坏了左掖门,宫外的雨水毁坏了十九所宫寺;洛水河道涨满,冲漂了六百多家人户……”

  李世民的手微微握起,指节飞快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殿外,阴暗低沉的天上是重重黑黄的云,好似要塌下来一般。轰隆隆闷响的雷声偶尔在云层之上响起,让人无端联想到“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之类的词语。

  李世民沉吟一瞬道:“废弃明德宫和飞山宫的玄圃院,分配给遭水灾的人家暂时居住;再按等级分别赏赐那些遭受水灾的人家粮食布匹,稍稍挽回他们的损失。传令黄河沿道各官员提高警惕,预防黄河泛滥,时刻注意带领居民避险……”

  他心焦如焚,连天的大雨毁掉了农田、庄稼,毁掉了平民的家,而他能做的再多,也不能让已经流离失所的百姓立刻重回故土,在大水中亡故的魂灵重返人间。

  李世民慢慢走下高高的帝位,走到宫殿门口,仰头看着层云汹涌的昏黄天空,低声道:“一民饥,乃我饥之也,一民寒,乃我寒之也。如今天降大雨,如同上天发怒。我愿意一人独自承担所有的罪祸责任,不要把这些灾祸降临到百姓身上啊。”

  他的话音刚落,一面光屏就突兀地出现在太极宫前。一众臣子一拥而上,几乎是不管不顾地护到李世民前面,甚至挤得李世民一个趔趄。

  “圣人!圣人!退后!退后!”

  日光昏暗,显得本就不似人间物得光屏更加奇特而神圣。

  李世民的心鼓噪起来,他有些害怕。按理说,他也算是一个在历朝历代都称得上号的明君,不会疑神疑鬼地害怕什么箴言谶语,但是曾经玄武门的历史却让他对这样显然是神迹的东西心生恐惧。

  毕竟自己曾经弑杀兄弟,逼父夺位……

  这样的原罪,能被我多年来的励精图治抹消吗?

  李世民浑身都紧绷得微微颤抖起来。

  正在这时,光屏上开始显现了画面,分不出音色的旁白也骤然出现。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逐鹿天下。最终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其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重视吏治,选贤举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平定外患,稳固边疆,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则被四方诸国尊称为“天可汗”。

  在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仅仅就人口而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而到了下一位帝王即位时,人口就增长到了三百八十多万户。

  唐朝初年,多位明君帝王鞠躬尽瘁,大唐国力不断加强,开明包容,一派盛唐气象。】

  李世民的心本来悬吊在半空中,到了这时终于轰然落下。方才精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缓慢心跳急促地跃动起来,他却像是卸下了什么大包袱,一瞬间腰都挺直了好多。

  当然,他也没忘了悄悄把房玄龄拽到自己身边去,问他:“这个……东西……”

  他哽了一下,像是想用什么词语描述,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只好用“东西”笼统概括。

  “房卿,依你看,这个东西是要做什么?”

  从秦王时期就陪李世民一起走过的房玄龄默了默,很想说圣人我也不知道你接着看就完事了,但是看着李世民的眼睛,他只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臣有两个猜测,一是为这连日大雨而来;二是从光屏的内容看,有春秋之风,好似编年之史。”

  顿了一下,房玄龄又补充道:“臣私以为此物状似画屏,又兼能发光,可称之为‘光屏’。”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出现。】

  “玄宗?”

  李世民有些不适地皱了皱眉。

  这个号不像是正统的庙号,倒有点道教的味道在里面。虽然唐朝认老子李耳为先祖,立道教为国教,但是李世民一直清醒着,宗教就是宗教,不能越过皇权和政权。

  这个后世帝王的庙号却带着明显的道教意味,敏锐的李世民嗅到了一丝不祥的味道。

  【早年,唐玄宗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一举将唐朝国力推向顶峰。

  他首先收拢了皇权,给自己整理出大施拳脚的一方天地,改元开元。然后,通过任命几位有大才的贤相,李隆基整顿吏治、改革军制、裁减冗员、赏罚分明,唐朝国力蒸蒸日上。

  但是,正如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的那样,“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李隆基在取得不世功绩之后便逐渐沉沦于奢靡享乐之中,最终“功成而德衰”,引发安史之乱的巨变,大唐一瞬间沦为战火焦土。】

  “魏卿果然是朕的镜子啊!”

  许是气氛太过沉凝,李世民打破僵局,朗声道,“魏卿,这封奏疏是你在未来写的吗?”

  魏徵也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他不想让现在的众人太过困顿于未来的事。于是魏徵回答道:“并非如此,圣人,臣的草稿早已写完了。”

  言外之意,我已经写完了。要不是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大家都忙着赈灾,这篇奏疏早就呈上去了。

  李世民强行提起的笑容不由地一僵。

  魏徵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但是李世民和魏徵的对话并不能消除众人心头沉甸甸的痛苦。

  他们看着光屏上那些百姓哭号的惨状、携儿带女的奔逃、不拘男女老少的征兵……那些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仿佛身临其境。

  一瞬间沦为战火焦土……

  这样的事情,他们太懂了。

  这样的描述,实在是不能不让他们联想起前朝。

  隋文帝杨坚躬行俭朴,力倡文教,轻徭薄赋,一生鞠躬尽瘁,造就“开皇之治”的安平盛世,但是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兴民役、横征暴敛,无数平民百姓无辜身死,民怨四起,短短十多年就把一个太平盛世蹂.躏的民不聊生,各地军阀纷纷起兵,李氏就是其中之一。

  这才过去多少年,此刻站在这里的臣子们大多都是经历过隋朝由盛转衰的人,甚至还有生在隋前的几个臣子。他们不敢想象,就在不久之后的未来,又一次如同隋末的大祸要降临在中原。

  房玄龄和唐俭对视一眼,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沉重。

  李世民捂住心口。

  众人急切地想要知道李隆基、安史之乱等导致大唐衰弱下去的具体内容,但是光屏却宕开一笔,说起了一个他们都感到茫然的名字。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曾祖父杜依艺,祖父杜审言。】

  “谁知道这几个名字?”李世民扬声问道。

  太极宫中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礼部尚书王珪从容出列,在脑中整理了一下各人关系,道:“臣的内子,是西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十一世孙女,臣的内弟名为杜依艺,曾任监察御史。他们的家系向上追溯,也是杜周之后,可能正是光屏所述之人。”

  说到“光屏”时,王珪向房玄龄拱拱手。显然,他刚刚也听到了房玄龄对这个东西的称呼解释。

  李世民问王珪:“你的内弟可有子名为杜审言?”

  王珪摇头:“他尚未娶妻。”

  【杜甫少年时家庭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四处交友、出游,没有生活方面的烦恼和困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李隆基开始陷入昏庸,奸臣当道。杜甫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也渐渐贫困下来。

  安史之乱后,战乱流离,杜甫穷困潦倒,在蜀中、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夔州等地漂泊,最终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艘小舟中孤独地病逝。】

  毕竟与自己有着姻亲关系,王珪对杜甫的一生看得很仔细。到这里他也不禁感慨:“怪不得这光屏要说他。”

  看到旁边有人投来不解的眼神,王珪苦笑道:“这人的命运也和大唐的命运太过同步了一点。”

  【在“开元盛世”时,唐朝国力强盛,杜甫也是悠游四方的公子哥儿;在“安史之乱”时,唐朝国力骤减,杜甫也在贫病交加中蹇促。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横跨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而当时的社会也被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写成诗篇。

  ——他跌宕的一生与大唐的兴衰息息相关。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键时期,他的诗沉郁顿挫,深切的描述了战乱中的社会和世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时代巨变,表达了他高尚的人格情操,被誉为“诗史”,杜甫也被称为“诗圣”。

  这次,就从杜甫那些淋漓尽致地描绘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诗出发,追寻“诗圣”的一生,看看令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痛影响。】

  光屏上的画面幻化成一行大字。

  【从杜甫的一生看唐朝的由盛转衰】

  本来想写明朝,但是找不到切入点……先写安史之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