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耽美小说>[网王同人] 古典浪漫【完结】>第93章 [93]惊梦

  不知哪来的老话,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转眼间,明羽长到四岁,正是读书的年纪,便进了明理读过的幼儿园。此时,明理已经八岁,读国小二年级,学拉小提琴,音效类似锯木头。于是姐姐一步一个脚印,妹妹踩着姐姐的脚印,亦步亦趋趟过去。她这个做母亲的,重来一遍,苦则苦矣,却也得心应手许多。

  这些年发生了几件事:生明羽前,为了安心照顾孩子,也为了明理的身体,她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离职后没几周,第二轮裁员接踵而至,两个销售部合二为一,美其名曰,优化。同事安慰说,你若留下,也是凶多吉少。因她已经抽身,话便敞亮许多,一个弯子都懒得绕。永毅那边也有变动,远远看一眼,是稳中有进,从主任升到副教授,凑近了,才发现平稳的水面底下,处处是暗礁,稍有不慎就要翻船。

  大学时代的朋友登门拜访,与她聊起各自的生活轨迹。她说,没想到最后,女性还是要回归家庭。早知如此,何必大费周章,去做管理职位候选人。这是气话。朋友当年进了东电公司,直接被分配到计划部调查科做后勤工作,自然知道她的苦衷。于是移开目光,打量她们窗明几净的家,又俯下身去抱起摇篮中的小女儿,说,也挺好的。

  另一件没想到的事情是明理的病。那时她弟弟夸下海口,说跟他干几天活,在野地里跑跑,体质就好了。吹牛而已,她本来也不抱希望,只是放任明理去玩。暑假过完,小姑娘皮肤晒得黑黑的,眨着一双大眼睛看向她,颇似山里跑出来的小兽。带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各类指数都正常,倒是让她吃了一惊。不敢确认,又带去东京,辗转找到心血管方面的知名专家,对方说,应该只是小儿良性室性早搏,不是病毒性心肌炎,也不会导致心衰。长大了,体质好了,自然会痊愈。

  于是高高吊起的心,终于落回原位,于是才想起要骂先前误诊的医生。明理茫然不觉,还抬头问她在说谁。来年夏天,依旧按照约定,送明理回青森老家,任她漫山遍野地乱跑。跑着跑着,身后突然出现一个小跟屁虫,走两步,摔一跤。扶起来三秒钟,又摔了,还染上哭腔。于是只好蹲下身去,把人抱起来,哄着去看表哥下水捉鱼。

  午后两点的太阳将山泉晒得温热。水流破开石浪,日夜冲刷,将大石块分为鹅卵石,滩底一片细沙,迎着阳光温柔地闪烁。水声溅溅,不知不觉,两人都长大了。

  *

  立海大附属初中招生考试,明理拿了第一名。红榜张出,亲朋好友和认识的家长都来道贺,见了藏在她身后的明羽,总要问一句,姐姐第一名,妹妹是不是也要第一名呀?

  坊间总有这样的说法:姐姐东大,妹妹早大,或者姐姐东大,妹妹庆应,仿佛考学校是菜市场里买白菜,任君挑选一般。每到这时,做母亲的都得摆出笑脸,谦虚几句,再引开话题。其实呢,自己的女儿,自己最清楚不过。这个大的,是生性要强,事事争先,无需担心,反而还能寄托希望的;这个小的,则玩心更重,却也不敢胡来,既要推一把,又不能给太多压力。也好,她和永毅说,大的远走高飞,小的就留在身边——当然,还是要看她们自己。

  现在回头一想,姐姐妹妹之间,态度差别太大,或许也是不行的。只是那时候不明白,还以为对症下药,是聪明家长的做法。没想到时间久了,小孩子心中也会生出芥蒂。这芥蒂或许也不全因她,也因永毅,也因周围人。水滴石穿,类似不可抗拒的自然强力。等她发现时,埋下去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瓜熟蒂落了。

  那隐隐的不对劲最先露头,大概是明羽升学的时候。铁了心不进立海,要自由发展,去名不见经传的公立国中施展拳脚。招生简介拿到面前,她看见升学率,又看见师资,再看见基础设施,样样不如立海,只觉得两眼一黑。以前总担心做妹妹的没想法,不料有了想法,却完全由不得她。

  明羽住校,一周只回来两天,平时在学校里,除非闯了祸,轻易不和她们联系。到后来,就算闯了祸,也是绕开她们,让姐姐来领人。

  姐姐这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出门能当半个大人用。却也是越长大,越捉摸不透。小时候的那点张扬倔强,随时间一点点剥净,渐渐地脸上看不出表情,话语里分不清喜怒,仿佛经受了磨砺与修炼,化作流水中鹅卵石的质地。永毅也说,这举手投足,风度做派,好过她们科室新招的研修生。做父母的,欣悦之余,不知为何,也有一点点不安,像是什么东西悬在那里。

  她也曾想过,让她别把自己逼太紧,要懂得放松。然而话到嘴边,又每每咽下,抑或只是拐弯抹角地提醒,转头又给熬夜的她端来夜宵。一来明理自己表现如常,做什么都兴兴头,有条有理,仿佛精力无限;二来老师口中的锦绣前程,并不是没有吸引力,尤其永毅,想起女儿可能录取东大理三,分数最高的医学院,大概做梦都会笑醒。

  日子从来不等人,兀自去了。高中三年纪的秋天,明理把长发剪短了,末梢微微烫卷,过了晚上九点才回家,一进门便问她好不好看,像不像都市丽人。脱鞋子、摘书包、脱外套,她在边上接着,一双手都不够用。客厅的灯泡坏了一只,明理听说了便要帮忙换,梯子搭起来,攀着站上去,三两下就把坏的那个旋下来,指挥她递东西、开灯,室内骤然亮堂,抬起头呢,明理神采飞扬地看着她。一瞬间她竟有些不可思议,这孩子怎么长这么大了。

  直到明理突遭车祸,直到她们整理遗物,在抽屉里发现了她的精神科就诊记录和双相障碍初步认定结果。恍惚之间,仿佛是昔日庸医的误诊成真,病毒性心肌炎发展为心衰,这孩子只是在她身边多待了十几年。

  从命运里东挪西凑,借来的十几年。

  葬礼过后,她便再吃不下一口饭。大概葬礼前的饮食起居,都只为维持基本生存,吊着一口气,送走她女儿。年轻时在书上读到过,哀悼,作为一种仪式,恰是为了体面地告别丧失,使自己从悲痛的异常状态中恢复过来。然而,亲朋好友的哀悼结束后,她的哀悼方才真正开始。

  明羽是一如既往地住校。永毅则是一如既往地上班。从表面上看,家庭毫无异常,唯独她知道,这大房子是从内里蛀空了的。明理逛街买回来的碗筷,是空;明理不小心落在她房间的围巾,是空;明理的卧室,周周打扫,日日通风,然而拧了门走进去,依旧只见得灰尘在空中飞舞,伸手一抓,摊开掌心,便四散逃逸,什么都抓不住。

  她从抽屉里翻出明理先前买的食谱。闲着在家的时候,明理最喜欢捣鼓这些,一个人做,全家人吃。说好了考上大学,春假一起钻研,现在已经没那机会,她便自己做。烤年糕的粘牙,糯米圆子的细滑,羊羹的清香,珍珠粉圆弹性十足,抹茶饼干里的苦涩则是一笔带过,蜻蜓点水似的。她坐在桌前,从头到尾,挨个儿尝过去。嚼两口,便咽下。不知道是太久没正常吃饭,还是那天实在吃得太多,晚上躺在床上,只觉得有东西堵在喉头,进退两难,她翻来覆去,最终只能冲进卫生间。

  进门之前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关上门,空气清新剂的气味涌进鼻子,像拿长杆搅动人的胃。她对着马桶呕吐起来,咽下去的糯米食已看不出形状,只能隐约辨认出一些颜色。四十来岁的人了,她本是不想哭的。然而生理性的泪水,到底牵动出满腹的委屈,她几乎要嚎啕起来,牙齿磕在手上,又换了湿毛巾堵住嘴,哽咽着弯下腰来。

  她的女儿不在了。或许也只有这时候,人才敢回过头。那一回头有那一回头的惊心动魄。她心想:明理的病,是我的问题吗?是我逼她太紧,还是我没发现她的压力?要是早一点——

  外面传来脚步声。她来不及反身上锁,门便被推开了。永毅加班回来,正想到洗手间洗脸,却蓦地和她打了个照面。

  *

  “我怎么都不知道?”

  母亲的故事太长。时间的长度有时会掩盖事态的复杂,把二十多年的波澜抽象成短短的一句话。结婚生子,中年丧女,如此而已。平日里,早川从未有过探究的念头,此时一听,竟隐隐起了些愧疚之心。前面的叙述,一个挨着一个,她插不上话。这会儿终于有了追问的空隙。然而话一出口,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便更愧疚了。

  母亲侧头望着她,目光温柔,笑她没长大似的:“你在上学呢。”

  轻飘飘一句,便把所有都带过了。

  “四目相对,你爸问我怎么了,我说没怎么。他哦了一声,走了,临睡关灯的时候,大概是想了一会儿,问我要不要去看医生。我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和他去医院。医生说,这是焦虑症。其实我之前就有感觉了,只是不愿意承认。大女儿得双相,也就算了,学习压力大;我这个做母亲的,又得焦虑症,算什么意思呢?”

  “不过既然查出来了,就好好治疗。你爸刻薄归刻薄,关键时刻还是能派用场的。医生是他的大学同学,神奈川数一数二的大夫。人不错,开完药之后,建议我们去做心理咨询。”

  “他建议我们一起去,最后你爸没去,我去了。去了才发现,我这个年龄的主妇,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常客。抑郁的、躁狂的、焦虑的、酒精成瘾的,什么问题都有。”

  “咨询师问我,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条件反射要说明理的意外,想了想,又觉得可以推到更早之前。”

  主妇的一天是从清晨六点开始的。全家最早起床,洗漱过后,便到厨房准备早饭和便当。丈夫和女儿各自有不同的口味,打包三份,又要送女儿上学。回家之后,才能坐到桌边解决早饭。漫长的白天自有无数事情要做:十个垃圾桶,光是分类、套袋,就能耗去一小时;赶上按时出现的垃圾车,《梦中的婚礼》旋律远去,洗衣机里的衣服也刚刚完成脱水,晾上湿的,收起干的,分门别类,送往不同房间,顺便整理早起时来不及叠的被子;中午饭可以讲究,晚饭则不能,十点前往菜市场,按照家里人的喜好卖菜,一天的分量不够吃,三天的分量则不新鲜,两天去一次是最好的,碰上请客和节日,则要预先列出食物清单……

  “看上去充实,其实只是瞎忙。尤其后来你和明理长大,不用接送之后,我白天就是一个人在家。”

  常常觉得这一家人就像是客人。她买菜买酒、煮汤烧饭,大家热热闹闹地最下来,吃完,人走了,留给她一堆吃剩的碗碟。偶尔明理会帮忙打下手,更多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厨房里,把空盘洗净了,叠在一起,边缘对齐,心想这一日终于应付过去。

  窗外有许多季节交替的声音,从水泥墙缝里钻出来,要静下心才能听见。太阳照着窗户格子,阴影在地上缓慢趟过去,要盯着一处才能看见。明理在的时候,她一心想着那锦绣前程,耳畔是锣鼓喧天,眼前是花团锦簇,明理不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她才听见、看见。

  “朋友打电话来,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哪里好意思说自己把自己弄进了医院,只问她有什么事。她说她从公司辞职了,现在一个人开了工作室,问我能不能去帮忙。刚刚开张,没什么活,时间很自由,唯独一点,钱不多。我直接答应了,就像从家里逃出来一样,去她那里上班。”

  “你爸当然是有意见的,觉得莫名其妙,家里又不缺这点工资。我问他,你觉得我真的有必要留在家里吗?我每天辛辛苦苦做家务,你回来了,就这么看看,一句话也不说。每天你们一走,我守着这么大一间房子,就像守陵!”

  这话说得太狠了,早川在旁边听着,都起了一身冷汗。母亲看她这踩了老鼠夹的反应,几乎莞尔:“你爸当时就不响了。要说他有道理,他也有道理,上班,忙,不着家,正常。要说他没道理,也的确没道理,从小到大,他管过你们吗?饭桌上管一管,给点表扬批评,横竖是不干实事的。人家老公还知道洗衣服,虽然是用强力模式把好好的夹克洗坏,他呢?他根本不会用洗衣机!”

  “后来我又跟他说,以前做家庭主妇,是因为明理身体不好,又怀了明羽。现在情况不同,明理已经不在了,明羽也长大了,你升了教授,有些杂事不用自己做了,以前都是我体谅你们,现在你们也要体谅我了,是吧?”

  “后来呢,就去上班了。一开始,什么都乱哄哄的,走上正轨是去年春天,正好咱们搬家,你升学。说起来有点惭愧,我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家里的事情忙一点,工作室的事情忙一点,都没注意到你的状态。”母亲的声音那样轻,风吹过来,不留神便被吹散了。早川侧耳去听,几乎听不见。

  母亲说:“双相障碍,多半是因为压力太大。我只想着不能逼你,不能让你和明理一样,没想到你自己在逼自己。”

  母亲还说:“妈妈对不起你啊。”

  夜深了,游船归港。海面浩荡,空无一物。没有云絮,头顶的星星显得更大,彼此之间虽是隔着许多光年,看上去却这样亲密无间。她的肩膀靠着母亲的肩膀,感受着那一点没被冷风吹散的温度,像是将熄未熄的炉火。于是忍了好久的眼泪,到底滚落下来,一颗一颗,划过脸颊。

  不用说对不起。她想回答,却发不出声音。有许多话在心底酝酿着,争先恐后地往外涌,然而喉咙却只有窄窄一道。

  正如每个人都有故事,一句结婚生子,摊开来,褶皱里也藏着许多惊心动魄。只是不说。

  不知是故意还是无心,母亲没有看她,也就错过了她脸上的表情:“你爸也对不起你。他们这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当男子汉,喜怒不形于色,心里再怎么难过,脸上也不会表现出来。年轻的时候还好,年纪越大越不会表达。他也伤心,也自责,可是他不说。他又想你和明理一样好,又知道你是你,明理是明理。再加上你和他,性格其实差不多,你是不会顺着他的,两个人碰见,肯定要吵。我看你俩坐一张桌子上,我都头大。其实他怎么会不盼着你好呢?”

  “但是这种话,我来说,没有用。要你自己去问他。你问他,爸爸,难道你不觉得我很争气吗?再问他,爸爸,难道我不争气,我就不能做你女儿?看他怎么说。”母亲一笑,仿佛很期待她让父亲下不来台似的。

  “你爸这人很固执。要做很久工作,才能改变一点。倒回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肯定不和他结婚。会写几封情书算什么,大城市里漂泊的人多了去了,干嘛非选他?不过我生病之后,他也好多了。平常也会帮忙做做家务。上次还邀请我和他一起去钓鱼,我高高兴兴去了,结果就在水库边上坐了一下午,哪有鱼啊,太无聊了,下回不去了。”

  早川心想,这一切的一切,我竟然全不知道。

  她只知道母亲在朋友的工作室帮忙,以为只是随便玩玩,没想到动机是为了治愈焦虑。她甚至从没想过母亲患过焦虑症。那些摆在床头柜上的小药瓶,一晚三片,她只当是调理更年期的东西,类似复合维生素,可吃可不吃的。她也完全不知道,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曾经是最早一批四年制大学毕业的女性管理职位候选人,父亲书房里那些厚厚的经济学著作,不是他闲来无事的读物,而是母亲大学时代的课本。

  原来并不是成为姐姐就可以。抑或成为姐姐,成为女主角,只是众多选择里最简单的一种。因为它归根结底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过去的三年里,她明明可以做更多的事,然而她却没有一次问过身边的人,你们在想什么。

  又是夜晚。太阳的光和热减弱了,眼前的风景脱去白天强烈的明暗与色彩对比,脱去噪点,渐渐显示出清晰而温润的轮廓。许多戏剧,要在这张夜幕前上演。如果讲故事的水平也有高下,那么比起母亲的经历,她对仁王和幸村讲述的故事,也就显得不值一提。

  站在神户的海边,她猛然意识到,那些苦心孤诣的努力其实是逃避,自鸣得意的强硬其实是懦弱,而无往不利的理智,也可能只是偏狭。

  她一遍一遍地咀嚼自己的故事,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乃至话里的每一个停顿,掰开揉碎,细细分析。于是凭空生出许多委屈、怅然与失意。会不会这一切,根本就没有必要?或者说,它们固然是有必要的,却也没有那么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早川突然想起小时候和姐姐玩游戏。几十根的长方体木条,一人一半,横平竖直地搭起来,一层一层,无数个正方形相互叠加,垒到最高。然后轮流从中抽出一根,动作要慢,手要稳,谁让整个塔塌掉,谁就要请客喝饮料。

  起初总是愉快的,从哪里下手都可以。抽过几轮,搭好的塔便摇摇欲坠,心情也随之紧张,抽的时候战战兢兢,生怕轮到自己。等到真的中奖时,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于是轻松愉快地站起来,招呼对方去买饮料。

  现在那岌岌可危的木塔,终于在她眼前倒塌。就像很久以前,她路过姐姐的书桌,看到她从不知名诗篇中抄下来的句子: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此刻挂在睫毛上的眼泪凝固成了霜。话在肚子里打转,良久,她终于问了母亲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妈妈想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母亲说:“幸福快乐的人。”

  早川一愣,突然想起从国小毕业的那年元旦,她们去神社初诣,姐姐把绘马挂到架子上,木牌被风吹得翻转过来,相机记录下姐姐的心愿,上面写着,“……希望明羽在新学校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开心一点点。”

  于是她哑着嗓子,又问母亲:“如果真的没办法快乐,又要怎么办?”

  母亲沉默,半晌,伸出手来,揽过她的肩膀,回答道:“至少做你想做的事。不要和妈妈一样。”

  “虽然妈妈现在也很好。”

  *

  返程的飞机晚点。早川在候机室过了夜,第二天冲进教室的时候,全班正上早自习,离考试开始还有不到四十分钟。她是从正门走的,英语老师坐镇讲台,仿佛有话想说,撞见她胸有成竹的表情,嘴唇微动,又把话咽了下去。

  缺席一周的人突然来了,底下同学的脸色都像见了鬼,然而她忙着收拾书桌,把抽屉里的东西搬到教室后面,给等会儿来考试的同学腾地方,又去门边上看自己的考场和座位号,咚咚哐哐的声音混进背书的嗡嗡声中,摇一摇,也就不见了。

  大杀四方是不可能的。毕竟一周没看书,唯一的优势在于脑子清醒。可惜脑子清醒并不能帮她解决数学压轴大题,神户的海景也对现代文写作并无太多助益。早川考完最后一门,跟在大部队后面走出考场。英文单词和排列组合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期中考试一过,先前的冲突也发酵得差不多了,众人的好奇心闷在罐头里,她的返校无异于掀开盖子,不知道校园里又要掀起什么风浪。旅行一趟,前头的郁结是散了,也知道凡事应该看开——然而事情找上门来,她放过了事情,事情能放过她?早川不相信。

  想着这些,脚步也要慢许多,不知不觉,便落在众人后面。从考场回教室,要穿过一段长长的空中走廊。午间阳光充沛,窗外的梧桐树落了叶,枝条疏淡地划过无云的朗空,天水洗一般的蓝。早川抬起头,心也像是过了水,有种格外安谧的感觉。

  走廊到头,下三个台阶,穿过防火门,就到了高二年级的地界。周遭一下子喧嚷起来,闹哄哄的都是人。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对答案。她从人群里过,在距离办公室几步远的地方,突然停住了。

  她看见了一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很显然那个人也看见了她。

  “早川?”

  作者有话要说:

  母亲的故事,终于写完了!关于日本家庭主妇的处境,参考了《妻子们的思秋期》,虽然我觉得那本其实有点大白话,并不是特别好看……

  上一章和这一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两章,非常非常喜欢,感觉就是家庭的线写了那么久终于开花结果。如果说早川开启游戏的初衷,是弥补她们家因为姐姐离开而产生的“空洞”的话,那么弥补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苦心孤诣的努力其实是逃避,自鸣得意的强硬其实是懦弱,而无往不利的理智,也可能只是偏狭——当然,并不是说那些努力、强硬、理智全都没有意义。只是如今,她已经山穷水尽。那么或许退后一步,会发现一切还没有那么糟糕,或者说,可以不那么糟糕。

  姐姐抄在笔记本上的不知名诗篇是冯至的《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似乎也很符合姐姐后来的心境。

  无奖竞猜,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