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总裁豪门>穿越七零,带着妹妹下乡插队>第195章 陈百旺的称赞

“原来烤肉这么好吃,这里面是加了什么特殊的香料吗?这个味道好特别呀。”

“吃一口满嘴留香,过瘾。”

陈百旺和陈大河对烤狍子肉串的味道赞不绝口,也对孜然的味道很新奇。

“林骁同志,怎么样?和你在北疆吃的烤串有什么差距吗?”

对于杨白衣来说,林骁这个常年在北疆待着的人的点评才有意义。

至于陈百旺和陈大河的夸奖,杨白衣直接忽略了。

两个连依然都不认识的人,能给出什么专业性的评价呢,只要是肉他们都觉得很好吃。

“不错,傻狍子和羊肉的口感很接近,还没有膻味,很好吃。”

林骁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

“合胃口就好,来,无酒不成宴,咱们先喝一个。”

四人碰了碰杯,喝了一口。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连林骁,是宛如的亲哥哥,在北疆戍边六年,前段时间刚刚转回洛水市。

年纪轻轻就是营级干部,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这位是老支书陈大河,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威望颇高。

这位是大队长陈百旺,管理整个生产队的劳动生产任务。”

“大队长,老支书,我妹妹每次写信回家里,都会说自己下乡插队以后,大队干部们对她很照顾。

我妹妹一直在城里长大,以前没有干农活的经验,麻烦你们了。”

林骁客气的说道。

就算是想把宛如调回城,父亲运作起来也需要时间,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林骁还是知道的。

杨白衣手里的动作一顿,装作若无其事的瞟了林骁一眼。

这不是也会好好说话嘛,合着你的臭脾气就针对我一个人呗!

“林骁同志太客气了,林知青来到我们陈家屯以后,表现一直良好。

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很好的适应了农村生活。”

陈百旺是看过林骁的军官证的,二十四岁就是营级干部,真不敢想象以后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首长同志,欢迎你来到陈家屯,我们敬你一杯。”

陈大河举起酒杯。

“老支书,叫我同志就行了,这又不是部队,我又这么年轻,可不敢这么叫。”

林骁随和的跟陈大河叔侄俩碰了碰杯。

在华夏,连级以上就可以被称为首长,严格意义来说,陈大河喊的也没什么毛病,以前在北疆,战士们也会这么叫他。

但战士们都和他年纪相仿,现在一个老头这么喊他,林骁总觉得有些别扭。

“第二炉也烤好了,这一炉是放了辣椒的,你们先吃着,我去沏壶茶过来。”

把第二炉烤串拿下来,杨白衣又往炉子里加了木炭,起身去了堂屋。

“宛如姐姐,我可以尝尝加了辣椒的烤肉吗?红彤彤的,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小丫头看着加了辣椒的烤串,诱人的外表让她食指大动。

“你吃小口一点,以前你从来没吃过辣椒,我怕你接受不了。”

对于杨小小的要求,林宛如就没有拒绝过。

“宛如,小小,给你们冲了蜂蜜水。”

杨白衣从屋里端着一个托盘出来,上面放着两个茶壶,还有六个玻璃杯。

“林知青真是好福气啊!杨大夫这么有本事,对林知青又这么体贴。”

“那是自然,想来林知青的家人对杨大夫也都很满意,不然也不会让林骁首长这么大老远的过来,估计是好事将近啊!”

两人的老脸上带着笑容,认定林骁过来就是商量两人婚事的。

杨大夫这么优秀的人,哪个家庭也不愿意错过呀!

“喝酒喝酒,今天不说这个。”

刚才林骁还觉得,老支书和大队长人挺不错的,现在听他们这么一说,瞬间觉得两个老头挺讨厌的。

“大队长,我和杨白衣同志第一次见面,对他也不了解,杨白衣同志是一个怎么的人呢?”

喝的差不多了,肉也吃饱了,林骁装作不经意的问道。

来了来了,这是大舅哥打听未来妹夫的情况呢。

陈百旺和陈大河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九十年代之前的农村,风气还不太开放,怕女儿嫁进火坑,都会去男方的村子里打听打听。

问一下男方家里在村子里的人缘,婆婆好不好相处,男孩子干活踏不踏实。

如果问到关系好的人家,自然会帮着美言几句,女方放了心,这桩婚事基本上就算是成了。

如果运气不好,正好问到和男方不对付的街坊,那就算完了。

男孩子老实,他们会说人家不太透亮,男孩子太机灵,他们就会说人家不正干,没正形。

女方一听那还得了,回去就通知媒人退亲了。

“林首长,你问我可算是问对人了,整个陈家屯,就数我和杨大夫接触的最多。

杨大夫刚到镇上,我去接他们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火车上,有一个知青告了杨大夫的黑状,遭到了整个知青群体的孤立,自由组队时,没有一个队伍肯要他。

最后你猜怎么着?杨大夫看他可怜,主动接纳了他,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们来到陈家屯以后,杨大夫第一天就给了社员们一个大惊喜。

第一天我没有安排他们上工,让他们买一下生活物资,杨大夫就带着知青们上山砍柴去了。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杨大夫第一次上山,就展露了无与伦比的打猎技术。

打到了三头傻狍子,全部上交给了大队部,自己一头也没有留。

杨大夫很快就成了知青群体的领袖,带着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刚到陈家屯不久,杨大夫就展露了非凡的医学才华。

当时陈峰家的小子小宝得了急病,镇上的卫生院都束手无策,放弃治疗了,硬生生的被杨大夫给救了回来。

从此,杨大夫的神医之名不胫而走,经过社员们的要求,我们就让杨大夫当了屯子里的赤脚医生。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杨大夫的医术在公社很快就出了名。

刚入冬的时候,农场出现了大规模的伤寒,农场的卫生员根本就治不了,镇上的卫生院也去援助,效果也不理想。

后来就打听着求到杨大夫这了,结果毫无意外,当然是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