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第222章 登临帝位

父子之间,刘景也懒得玩什么三辞三让,于是乎。

中平六年,二月初一。

刘景上遵天意,下顺民心。

于宜阳登基为帝。

大汉即将迎来他新的主人。

首先就是太子刘景的登基大典,这是几十年来,大汉最盛大、最隆重的典礼了。

宜阳七八十万百姓自发的聚齐起来,共同来到河水附近设立的典礼区域,围绕高台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同时大汉各州也有很多忠于汉室的官吏和黎庶,都在得知消息后,不辞路途遥远,纷纷赶来。

观礼朝拜的队伍,使得庄重的典礼场地,方圆十余里,汇聚了超出百万的观礼百姓。

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端的是一个人山人海。

不仅给各地前来的官吏一个大汉还在,民心还在的心理明示。

也让很多本就是朝廷治下的老臣官僚,看到了新帝国的生机勃勃,以及刘景在天下黎庶心中那不可替代的威严和高度。

最重要的是,像有些来探听消息的暗藏野心之人,昭示了刘景治下的盛世景象,负责维护秩序的数万将士,那军容面貌,令行禁止,更是给他们带来了无比浓郁的压迫感和威慑力。

祭天高坛,刘景调来了第一军十数万大军拱卫左右。

高坛通往太子府的大道,更是有着第二军数万大军列阵警戒。

各地县兵、衙役、吏从,负责维持秩序。

将士威武,盔甲亮丽,刀枪锋芒,入林似羽,单单远观,便当得起一句,天下精锐,武运昌隆,不可与之为敌。

刘景摆驾启程,朝廷百官簇拥龙辇,近万人的仪仗队,绵延十里,远望而不知其尽头。

华盖普天,旌旗招展,所到之处,刘景旧部兵马,秦地所辖百姓,如浪般拜倒在地,山呼陛下万年。

刘景接受着将士和百姓的朝拜,一时心情也激动起来,孤终究是将命运,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为了不让百姓和将士们失望,刘景将龙辇前面的帘子掀开,自己立于龙驾之上。

车驾一边缓缓向前走着,刘景一边朝着大道两边的百姓挥手,脸上带着笑容。

山呼万年的高呵更加响亮,宛若是狂热粉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偶像一样。

登上高台,已是辰时。

四周安静下来。

首先祭拜天地。

刘景通过殿前门桥,进入坛内。

很快,在大宝的高唱声中,百官并上司礼司仪,一路小走,从桥的两侧台阶,入坛。

八十一位羽扇纶巾的文人才俊到殿前左侧列队,八十一位身着精致铠甲的魁梧将士左斧右盾的列队于文人对侧。

分别代表了大汉皇帝刘景的文治武功。

...

按照老爹刘宏的指示和引导,刘景认真严肃的配合着完成了祭祀神坛的过程。

看着眼前各神位前摆放的三牲、美酒、鲜果、佳肴,以及存放祭品的器物、礼器。

刘景嘴角微微抽动。

“愿上苍保佑朕的江山永固,国泰民安!”

在皇帝刘景略显稚嫩但洪亮的声音传到了坛外的时候。

乐师团奏起庄严的乐声。

文人方阵跳起文德舞,勇士方阵也同时跳起武德舞。

表达了对上天的崇敬,当然也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刘景从蒲团上起身,拿起坛上的明黄诏书展开。

追随刘景日久的陈宫、徐庶、周瑜、张环等文武官吏,双手叠加放在地上,额头拜在手背上不动。

那微微颤动的身躯,刘景知道他们心中的激荡。

“孤奉父皇圣喻,当承继先祖意志,体大汉百姓之疾苦。举凡诸事,以民生为第一,抚万民,度四方,劝课农桑,水利诸要,刑狱诉讼,晓民以礼,开拓商路,通晓地方,富民强国……。”

“昔天下大乱,匪盗横行,民不聊生,值此大汉危难之际,赖父皇与诸位先祖护佑,助孤东平黄巾,西定凉州。暂时稳定江山,百姓得以喘息之机。”

“更赖和风细雨,应时而至。天不言而有信,地无语而物成。今孤治下,五谷丰登,六畜蕃盛。百姓无饥寒之苦,亦无兵难之灾,孤幸甚至哉。”

“今日,孤承继大统,执掌大汉,为报父皇厚爱,先祖庇佑之恩,孤,特于此举行祭天大典。望上苍继续护佑我大汉国泰民安!”

百官顿首拜道:“乞上苍护佑我大汉国泰民安!”

祭天完毕,登基大典开始。

陈宫率文武百官,山呼拜道:“告祭天地礼成,请太子顺太皇诏令,继皇帝位!”

刘景神色庄重,这是信任,也是重担。

按照刘景之前的安排,陈宫托着刘景的左臂,徐庶托着刘景的右臂。

太子府旧臣以及前朝老臣、文武百官都跟在后方,拥簇刘景来到主殿前。

刘景来到龙椅上坐下,众臣就在阶前依照品级排班。

周瑜高举着一张金案来到刘景面前跪地放好,金案上是黑色的龙袍。

又有张环高举一张宝案,跪呈到刘景面前,宝案之上,放置的是华丽的冕冠。

刘景看着这一道道程序都有点麻了,是真累人啊。

到底是哪儿位大佬发明出来的这么多礼仪。

不过刘景也知道,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

子民之上,只有皇帝。所以要彰显皇家威仪,自然是能有多隆重就要有多隆重,毕竟越隆重,越能彰显帝王的威仪。

所以刘景也只能暗叹一口气,任他们摆布吧。

当周瑜,张环等人退去后。

陈宫和徐庶对视一眼。

重新上了台阶。一人跪在金案旁边,一人跪在宝案旁边。

陈宫取来龙袍加在刘景的身上。

徐庶捧着冕冠,小心翼翼为刘景戴好。

一切事毕,两人下了台阶,负责司礼的官员唱道:“排班!”

百官站位,捧着朝板列成文武两班。首先鞠躬。

呜呜沉重的号角声响起后,百官立刻改为三拜。

“陛下万年!”

龙袍冕冠加身的刘景,微抬手道:“众卿平身。”

号角声停下。

百官平身后,司礼又开始唱诺。

于是三跪九叩再来一遍。

...

礼毕,大汉老皇帝刘宏身着庄重的礼服,从正门走来。

身后跟着两排恭敬的司礼人员。

来到刘景面前,刘景连忙起身。

“父皇。”

刘宏点点头,给身后的张让使了个眼色。

张让连忙躬身上前,高抬双手,露出一个明黄色的匣子。

刘宏打开,赵忠取出玉玺,一个小黄门给徐庶暗示一番。

徐庶也恭敬起身,来到刘宏身边,低头躬身。

刘宏示意赵忠将玉玺授给徐庶。

徐庶急忙双手捧心的接过,接着又恭敬的呈献给刘景。

进言道:“陛下登大位,太皇陛下命臣等谨上玉玺”。

刘景看着徐庶,咧嘴一笑。

“大宝。”

“奴婢在。”

伸手接过徐庶呈献的玉玺,交给一旁的太子府总管大宝,大宝毕恭毕敬的收到了一个宝盒之中。

一切完成后,刘景高高举起右臂,一旁的大宝急忙跪在地上,双手高高托起玉玺就在刘景身边。

刘宏缓缓走到刘景身后,坐到一旁的龙椅之上,欣慰的看着自己不受妥协,选出来的接班人。

这一刻,数以百万山呼万岁的呼声扑面而来,震颤天际,传于四方。

呼声传百里,闻到的百姓不约而同庆祝、高呼,将新皇登基的喜讯传于天下。

数十万秦王府大军在高呼声中,威武的举起泛着锋芒的刀枪。

在子民的欢呼声中,刘景返回太子府,不,太子府的牌匾已经被拿下了,现在是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