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篡清,从凤台县城开始>第35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eader>

这是清朝凤台县历史上引起最大轰动的一次公审公判,全县有一半的百姓观看过这次公审。

这一天过后,林雪彻底掌控住了凤台县及周边乡村。

县衙。

“今年的春播马上就要开始,一定要注意,妥善安排好,不可以误了农时。”

“我明白的,将军。”被林雪任命为稷官的郑农点了点头。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我们现在储备有大批的粮食,但是没有补充,总有一天会吃完。我们需要源源不绝的粮草供应。”

“将军,自从我接手这一万六千零六十亩田之后,我就异常重视,亲自跑遍了每一亩田地查看情况。”

“情况如何?”

“不是太好,将军。”

“不是太好?是哪一方面不好?”

“将军,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土地。凤台县因长年干旱,加上肥力不足,土地过于贫瘠,致使亩产比其它地区要低。”

“没有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吗?”

“将军,以前的县令只知捞钱,不管百姓死活,根本想不到进行建设。”

“第二点是什么?”

“将军,第一点是标,好治,第二点是根,难治,这就是:地租制度。”

地租制度,是佃户或贫民租种地主或国家的土地,并按照约定交纳一定收获之制度。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两汉时期:下户贫人,自无田而耕垦豪富家田,十分之中,以五输本田主。即佃户所收获之五成要交给田主,自留五成。

曹魏时期:用官田荒地命佃兵和屯田客进行耕种,用官牛种官田,则收获的六分归官府,四分归佃者;用私牛种官田,官府与佃者对分。这时租种之人所交还不是太重,还能勉强过活。

隋唐时期:要佃民自送到京城,否则就征收脚钱即运费。唐元稹(779~831)在《同州奏均田》中提到职田田租每亩粟三斗、草三束、脚钱一百二十文,这是交到同州城的;送交京城的,还要佃民变米雇车运送,剥削极重。此时租种之人一但遇到天灾收成减少,交租之后将所剩无几,根本不能养活自己。

明清时期,一亩所收,多的不到三石,少的一石多。田租重者每亩一石二三斗,轻者八九斗,有今天交租明天乞讨度日者,所以农民起义频繁。

到了现在,西历1853年,田地有百分之九十都集中在了官府、富商和豪商这三家手里,只有百分之十的田地还握在平民手中。没有地的平民只能租地耕种,地租已长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最低是七成,最高达到了九成。租种者每天只能以一碗清的能照出人影的稀粥渡日。逃荒者日多,每个县城中都聚集着大批衣衫褴褛的乞丐,社会安定度日趋恶化,土匪、强盗层出不穷。

要想收获更多的粮食,就要给佃户更多的产粮积极性,要让佃户积极种粮,就要给他们希望和利益,就要削减地租,这是一劳永逸之策。

如果说林雪在公审大会上说的话是一棍打在了黑白两道的头上,那么削减地租之策就是一刀插在了黑白两道的心口。

清朝发展到现在,地租收入已经是官府、富商和豪商这三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林雪即将说出的这句话无异于要了他们的命,不亚于掀起一场十级海啸。

“现在官府地租收多少?”

“将军,在官府自己的地上,佃户每亩交七成,平民自家的地,每亩交六成,富商和豪商的地每亩收一到两成。”

“我们收来的三家田地每亩以前交给官府多少?”

“将军,我查过了,因为凤台县这几年收成不足,清廷把原定凤台县富商和豪商交的两成改为了一成。”

林雪没有再问,郑农静静等在一旁,等林雪做决定。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清朝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地步。一门之隔,门内是锦衣玉食、酒池肉林,门外是廋成了皮包骨随时会饿死的大批百姓。这一切都因为两个字:贪婪。而高到离谱的地租就是证明这两个字的真实写照。

上面的人从来不管这些他们嘴里贱民的死活,死在多人对于他们不过就是写在奏折上的一串数字。

他们可以不管,但林雪不行。要想夺取天下、统冶天下,民心始终是绕不过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天下百姓的支持,就算林雪能做上龙椅也做不了多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这一刻,林雪心里做了决定,就算和所有人为敌,也要把地租给打下来。

“郑农,你是我任命的稷官,专管农事,你应当知道农业不兴会有什么后果。”

郑农看着林雪的眼神从担忧到清澈再到锐利,知道林雪已做了最终决定。听见询问,立即回答道:“将军,农业不兴,粮食不足、粮食不足,国民埃饿、国民埃饿,暴乱丛生、暴乱丛生,帝国混乱。最后的结局不是周边势力乘机侵入造成领土丢失,就是帝国大量外购,从而被敌对势力暗中控制,兵不血刃的支解帝国。”

“不错。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县,但要未雨绸缪,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你现在去做两件事。”

“请将军吩咐。”

“第一:趁现在春播还没开始,你去向赵长春要技术人员,带领佃户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第二:沤肥,在化肥厂没出来之前,多多使用农家肥。”

“是,将军。”

“至于地租…”停顿了一会,林雪斩钉截铁说道:“三成,不管什么等级的田地,我们一亩只收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