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221章 结果还没出,登闻鼓先响了

自打朱祁钰得了梦境示警后,小本本上就记了不少明亡关键。

日夜揣摩,经年不忘。

不说趋利避害,保大明个千秋万世吧。也好歹把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让王朝末年来的更晚些,退场也能更从容些。

再不必像梦里般,先被异族蹂躏,接着便连蛮夷都能在神州逞凶。

而在朱祁钰看来,党争也好,宦祸也罢,都只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外因而已。

根子还在自上而下的土地兼并上。

大小武官与镇守太监等比着赛似的抢占屯田,普通兵丁沦为免费劳役。还得自备武器,饿着肚子,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皇朝。

还世世代代永无止休。

这谁受得了呢?

果断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屯兵制败坏,只能改为募兵。而这募兵,是需要给粮饷的。每多募一个兵,百姓就得多交一分赋税。

偏皇家打头,文武官员、大小太监与地方豪绅等变本加厉。越来越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逃往荆襄之地当流民。

而流民汇聚,自然会滋生许多问题。

朝廷不安,派兵围剿。

就要更多的兵,更多的饷银,衍生更多赋税,让更多百姓不堪重负,成为新的流民。

内忧起,外患生。

两相煎熬的同时,又赶上天灾连连的小冰河时代。以至于煌煌大明轰然倒塌,连三百年都没熬到就黯然退场……

朱祁钰早就掂量着解决这个祸根子了!

只是兹事体大,一不小心甚至可能会动摇国本。所以他很多想法,压根就没有合适的施行机会。如今倭奴省的加入,倒给他提供了个不错的试点。

所以,他才拒绝了于谦要继续留在那儿的请奏。而把李琏、李瑾跟秦纮这仨心腹派了过去。

就为了保证一切能按着他的想法施行。

而秦纮的执行力也确实毋庸置疑。

接下圣命的那一刻起,人家就开始恶补倭奴文化,学习其语言。从天津出海,一路乘船的途中,不但把倭奴文化等了解得透彻,连倭语都学了个七七八八。

给大友家主使完下马威,顺利把人收服后,就开始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准备中。

正月末统计人口,丈量土地,三月里就已经全部进行完毕。

光是这个效率传回京城,就让朱祁钰赞叹不已:“如此,诸位爱卿当能明白,朕何以在无数朝臣中独选了秦爱卿,独觉得他能担此重任吧?”

群臣:……

有一句因为他是您一手提拔培养起来,铁杆中的铁杆不知当讲不当讲。

群臣关爱自家乌纱,已经致仕了的胡濙却是没什么忌讳的。

与朱祁钰闲谈聊起这个话题就坦言:“皇爷的想法虽好,但若无彻底执行、有效监督,无异于一纸空文。均田制古来有之,土地国有,许农民耕种不许买卖。可事实上……”

胡濙摇头:“太祖爷还严惩贪污呢,不但大明律里对贪渎大加惩处。连大诰里面也一样十种酷刑,恨不得七种对应贪官。百姓拍手称快,但事实上并没有有效遏制贪污。”

“还是皇爷您大幅度提高官员收入同时,加强监管,才让贪腐之风渐渐刹住。”

所以,很多事情光看表面不够的。

治标不治本,就好比扬汤止沸,最多延缓点水开扑锅的速度而已。

还是要想法子釜底抽薪。

朱祁钰受教点头:“老大人放心,朕虽对此事心心念念,但也知其关乎国本。有王莽的反例在前,未有十足把握前,朕再不会贸然行动。”

果然,倭奴省什么的,就是个试点,也是道警钟。

重兵守着,重臣看着。

自上到下,丈量所有耕地,清查所有人口,然后按实际人丁分地。

百姓只有耕种权,没有转卖权。

最多对外承包耕种权。

国家或者地方,预留一部分耕地作为机动。用于给新增人口分地,也随时将死亡人口的地抽回来。

随时微调,多少年再一大调。

同时严格立法,积极监管,最大程度上保证耕者有其田。

让底层百姓始终处在一个比较安稳的状态。

朱祁钰笑:“到时候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健康发展。说千万年太久,总不能连三百年的坎儿都过不去吧?”

胡濙再勇,也终究是要命的。

听他这么说,赶紧颤颤巍巍跪下:“皇爷言重了。您自临危受命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大明发展。灭瓦剌,收日本,开疆拓土。改宗法、开海禁,清屯田,极大增加百姓收入、减轻朝廷负担,军中劣习也得大范围遏制。”

“更别说您还派人修天下河渠,从根源上减轻水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各行各业人才,根治疟疾、天花等,解了多少百姓苦厄了。”

说到这里,胡濙就不免长叹出声:“说句僭越的,当初正统御驾亲征结果被俘,大明精锐尽丧,朝中官员半数罹难,瓦剌剑指京城。皇子年幼,不可辜负,您……”

“你又没有丁点治国理政经验,骤然登基,臣等心里其实一直忐忑,也觉得大明怕是短时间之内都再难回到巅峰。”

这话说得就很掏心掏肺,也太少微带着点僭越与质疑了。

吓得一边侍奉的皇长子朱见济都变了脸色。

倒是二皇子朱见淏浅笑:“所以说父皇是古往今来都在难得一见的明君、能君啊!虽未有任何经验,但善于纳谏也勤于学习。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信任人才,给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

“君明臣贤,自然能以最快的时间将大明拉出低谷,走上新的巅峰。”

嫩白小手,一手托两家。

夸了父皇英明,也赞了满朝贤臣,还轻轻松松带偏了话题。

如何不让胡濙感激又赞赏呢?

真·打心眼里觉得,二殿下聪明伶俐,比登基前的皇爷还优秀耀眼些。好生打磨一番,将来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祁钰自然也喜欢聪明伶俐的嫡子,但他还年轻,孩子还小。

很多事情他还没开始认真考虑,只把注意力放在倭奴重新分地上。不想结果还未出,登闻鼓就先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