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217章 皇爷千万仔细

治下江山又多一省,朱祁钰这个当皇帝的自然欢喜不尽。

第一时间就遣使周告列国。

理由?

唔。

就说幕府将军足利义政遇刺身亡,各家主争夺幕府将军之位明争暗斗,折腾得朝野不安。后花园天皇无奈之下,只能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景泰皇帝仁慈,不计前嫌。分三路,发兵百万援助,奇袭平安京。

天皇之危顿解。

但未料与毛利家主勾结的朝鲜叛臣前首阳大君李瑈心有不甘,四处散播日本富有金山银矿的谣言。

言说大明贪日本金银,借故生衅,严重损伤大明声誉。

也让日本四周匪盗横生,屡屡前往滋扰。为保家国百姓平安,后花园天皇只能无奈地恳求加入明廷。自愿去国号,降国为省……

理由就是这么个理由。

“重点是在日本从今后改名倭奴,成了大明新省。让周边列国都知道知道,再有敢打倭奴主意的,就是挑衅大明,跟大明过不去。被朕知晓了,自是要派精兵强将与之讲讲道理的。”

顺便再扩充一番地盘。

朱祁钰笑,那目光中甚至隐隐透出些许期待来。没办法,做皇帝的嘛,谁能抗拒拓土开疆的诱惑?

还在辛辛苦苦想着如何措辞的礼部官员眼睛都亮了:“对对对,此番都是日本……哦不,倭奴省那几大家欲壑难填,为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

“也是那李瑈奸狡,贼喊捉贼,故意毁损吾皇名誉。微臣私以为,传谕列国的同时,也该通缉他。使列国都不能收容他,否则便是与大明为敌!”

对对。

朱祁钰点头,甩锅嘛,当然要甩个彻彻底底。

而且在这件事里面,李瑈也确实不无辜。

他跟那毛利家主鬼鬼祟祟,不也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算盘吗?既上了赌桌,就得做好愿赌服输的准备。

于是,在朱祁钰这个大明帝王的同意下,告列国的诏书+对李瑈的通缉就一并下达了。

讲道理,吕宋、真腊、暹罗、婆罗、苏禄等诸国名义上虽也都是大明属国。可天高皇帝远的,大明还真就管不着人家什么。

同样的,各属国也多半没将明廷看在眼里。

只对它那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喜欢得紧,宁可称一回臣也愿意以少少土特产换些精美的丝绸、陶瓷等物回去。

朱祁钰登基后开了海禁,那些好东西有钱便能买了。

厚往薄来也改成了厚往厚来,薄往薄来。占便宜空间直线下滑,各国对这个所谓的宗主国就更可有可无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

一直以宽厚仁和形象示人,从不主动挑衅只被动反击的大明悍然出兵将日本,有一千两百万万人口的日本变成了自己的倭奴省。

随后传谕诸国,还附赠了份画着李瑈相貌的通缉令。严谕各国不得收容他,否则就是与大明做对。

逼着各国不得不重视起来。

无它,唯恐成为日本第二尔!

不是轻信李瑈,而是但凡能为王,谁还愿意举国投降成为别人家的省呢?

尤其还叫了个倭奴那么屈辱的名字。

邻里邻居多年,谁不知道当年日本为了改掉倭奴二字费了多大劲儿啊!不逼到一定程度,后花园天皇是疯了才会那么干。

除非大明强悍,两方实力差距到让他望洋兴叹。足足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度才挣扎都没挣扎几下,就成了大明新省。

有此前车之鉴,谁还愿意为了个区区李瑈而冒与的大明闹僵的风险?

没有人。

于是乎,李琏跟他的人手就开始频频被发闭门羹、被下逐客令。

国小民弱的走苦情路线,直接将大明诏书拿出去给他看。同时长吁短叹自家不易,请大君怜惜。不是他们不愿,实在小庙装不得大佛。

反之则直接撵人,撵不走直接下令开打。

起初李瑈还不服不忿,很打了几仗。可渐渐的,现实就教他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

他不是大明,对方也不是四分五裂的日本。

补给不足,武器不足,连军心都越来越涣散之下,他根本没有那个吞并对方领地的能耐。只能颠沛流离间,亦商亦盗地养活自己麾下兵马。

默默等待时机,寻找重返故土,再度称王的机会。

可事到如今,小国王李宏暐又怎么可能给他留丝毫空子?

年龄小,但颇有眼光魄力的少年朝鲜王可利索了。

不等大明的诏书到达周边各国呢,他就先在朝鲜境内组织了一场大清洗。

以他那好叔叔为了篡夺王权,举旗造反。

不惜诬良为盗,擅杀忠臣。还里通外国,欲害他与大明决裂,差点给朝鲜惹来了灭国之祸为由,正式剥夺他的一切地位、抄没他家产,全国范围内重金通缉他与他的忠实追随者们。

清除他党羽的同时,也把他死死钉在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

手段之利落,连秦纮瞧了都不由赞叹。

然后一五一十的,把这些都写在折子上。也好让自家皇爷心里有数,知道自家这属国小国王是个多前途不可限量的。

唔,然后该防的,就防着点。

别日后他成长起来,再觉得朝鲜那方寸之地不够施展,往倭奴与苦夷甚至努尔干都司等大明地盘发展一二就不好了。

赶巧,他与李琏的奏折先后到了京城。刚看完没多久,又报后花园天皇一行进京。

做戏做全套嘛!

既然那家伙是以养病为名来的,自然舟车劳顿之下不宜立即进宫赐宴。倒是于谦、杨善与李贤等,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皇命,都没顾上梳洗一番就先往宫中见了驾。

朱祁钰大喜,没等几人屈膝,就赶紧叫起:“几位爱卿快快免礼,尔等为大明餐风露宿、飘摇数万里。皆是国之柱石,该朕与你们行礼,感谢尔等花甲古稀之年仍为国朝如此鞠躬尽瘁。”

圣心如此,怎不让臣子感激涕零?

于谦当时就红了眼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等也不过尽了自己分内职责而已,怎当得起皇爷如此?”

君臣间好一阵寒暄后,再提及日本事。几人口径就特别统一了:倭奴省不足为虑,只那后花园最能含垢忍辱,颇有勾践之风,皇爷万万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