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194章 土豆丰收,朝鲜小国王上书

一句话:小殿下他都要!

武艺也好,兵法与统兵之道也罢,他人小脑子灵都要学。不求多精通,甚至如太宗皇帝一样披甲上阵,把皇帝当成副业,主业就是仁宗的征北大将军般。

但至少别像他那个没出息的大爷似的。

雄心勃勃去御驾亲征,结果几十万打不过几万,自己还当了人家俘虏。

打得大明精锐尽丧,朝堂清空一半。

多亏他家父皇英明神武,仓促上位也能力挽狂澜。否则的话,大明会不会变成南明都未可知,还提什么景泰盛世、大明新巅峰呢?

知悉儿子这想法的朱祁钰惊愕,继而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头:“难为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地。”

“父皇过奖,都是夫子们教得好。”

呵呵。

朱祁钰不以为然,一样的先生,一样的课程,长子见济还比他大五岁呢。御前都没有如此从容,也没有此番见地。

啊这……

朱见淏小小的脑袋里浮现大大的为难,总觉得这场景好像他说什么都不对。

都容易被父皇误解。

读史使人明智。

听过不少历史故事的小殿下可知道历朝历代无数皇帝自己从腥风血雨里走上皇位,却希望自家儿子能兄友弟恭的别扭了。

所以人前人后,他都是好弟弟来着。

好到什么程度呢?

嗯,能让杭妃娘娘不管再怎么耳提面命,告诉自家儿子嫡庶有别、隔层肚皮隔层山。皇长子也坚决不信,连说弟弟是个好的。母妃莫听信谗言,使我们兄弟感情生疏。

把杭氏给怄的哟!

更怄的是,那日清宁宫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被太后和皇后看在了眼里。婆媳两个轮着班的挑刺,抄佛经、拣佛豆、禁足加茹素。

一天一个小技巧,折腾得她苦不堪言就算了。

还说儿大避母,皇长子再过几年就要娶皇子妃的年纪了,不能频繁出入内宫,只每月初一十五在清宁宫、坤宁宫跟生母处请个安便是。

直接釜底抽薪,断了杭妃再继续影响皇长子的可能。

有这前车之鉴,朱见淏可不就更加谨慎了么?

只笑嘻嘻说:“儿子当时也没怎么想,只琢磨着吃什么都不能吃亏。正有心学武,就有这么两位厉害的师傅自己送上门,当然不能错过呀!”

自己学学,也得让哥哥姐姐们也一道学学。

父皇需要更多助力。

姐姐们再有丫鬟侍卫,也是求人不如求己。功夫俊身体也好,驸马想犯浑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能打过!

这童言稚语一出,朱祁钰刚升起来的那点审视立即烟消云散。

只剩下满满我家有儿初长成的喜悦。

被惠及的朱见济:……

谢谢,不过如果可以,下次别了。

能在皇宫中顺利长大的孩子,就没有一个是缺心眼的。生母不得宠、母家低微,偏偏又占了长子之位的他只会更知人情冷暖。

在龙凤胎出生以前,作为父皇唯一的儿子,他也被众星捧月过。

甚至朝臣为防父皇实诚太过,将江山拱手还给正庶人父子,还曾请立他为太子。结果龙凤胎一出生,围在他身边的人就少了大半。

等二弟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学习能力后,就连外家难得一见,都明里暗里地示意他千万安分守己。

别学正庶人,更别拖着整个杭家一起死。

当初孙家多赫赫扬扬呢?

现在……

只余断壁残垣,还有就些个孤儿寡母,惨得都让人不忍多想。

即便那些人罪有应得。

如此情况下,本就不爱学习的朱见济可不就更有理由摆烂了?

他不努力,经历过水患、疟疾,好不容易补种上土豆玉米的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开封、河南与彰德三府的受灾百姓们可丝毫不敢懈怠。

自从出苗起,就小心翼翼伺候着。

除草,施肥不算。

听说土豆花开太多,会影响底下土豆生长?

掐掐掐!

顶着大太阳也要应掐尽掐,绝不多留一朵不该留的土豆花。

玉米打去底叶才能长得更高,多余的棒子掰下去,剩下的才能长得更高更好?

那就打,就掰。

就算胳膊跟脸被玉米叶子拉得都是小口子, 闷得透不上气儿来也要坚持。

在高产面前,辛苦不值一提!

淳朴的百姓不惧付出辛苦,只要能更高产,能多卖几个铜板。还上因灾贷的银子,再多存些粮食、扯上几尺布,热热闹闹地过个年。

为了这个,他们从夏盼到秋。

一直到薅完了土豆秧子,犁铧破开田垄露出满垄台黄澄澄的大土豆子。他们悬了几个月的心啊,才终于放下些许。

皇爷英明,还真没骗他们这些个贫苦百姓。

那土豆产量确实极高。

上等地,精心伺候着,甚至能亩产四千斤。薄一些,肥料没大上足的,也有两千大几。

若真能卖一斤一文,确实是个不小进项。可……一家两亩地,粗略算就是七八千斤。三府加起来更是个庞大数字,官府还能如数回收么?

直到土豆换成铜板、银钱前,三府灾民都在忧心忡忡着。

却不知朱祁钰下一步就要将土豆玉米推广全国了,只怕种子不够,哪会嫌多?

就这么点,中原几省都不够分。

辽东跟奴儿干都司等干脆捞不着一点儿。

然而消息传出,不但这两地百姓求良种若渴,连朝鲜王李弘暐都上书求陛下怜惜。

这几年首阳大君李瑈贼心不死,总是明里暗里搞破坏。他勉力应对叛乱之余,还得积极支持君主国攻打日本。实在左支右绌,百姓水深火热。无不渴求陛下见赐良种,渡民苦厄。

小朝鲜王这国书姿态极低,言辞也特别恳切。

朝堂上对于答应与否的争议很大。

一方说自家还不够,哪有余力与人?

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另一方则说朝鲜一直忠心耿耿,是附属国里的典范。

若如此都不能得到援助,恐伤其余诸国之心。且如今朝廷对日本用兵呢,不好薄待太过,否则李琏等人容易腹背受敌。

还没争出来个高低呢,坏消息便先一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