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123章 宗室人才合理运用

乖觉到让所有人诧异,郭登倒也罢了,那石亨……

谁不知道就是个官迷来着?

战场上奋勇拼杀,完事儿后却每每嫌恩不厚。让他邀功容易,让他请罪简直难如登天。

朱祁钰也很意外。

但事实上,石亨也确实怕了他那智计百出,好像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那边哭,边把剑捅进亲哥心窝子的画面简直成了他此生噩梦。

今上朱祁钰也成了他再不敢有丝毫背弃念头的人。

既然皇爷有意清屯,他这配镇朔大将军印的宣府总兵当然得积极配合着。力争压下那些个初出茅庐的进士们,取得最佳表现啊!

可巧,郭登也是这么想的。

尽己所能,自上而下彻查。除了在皇爷面前表忠外,保障军户们原本就称不上丰厚的待遇,也能减少逃户发生概率。

使自己所辖卫所的兵源不再减少,有余力操练。日后战场杀敌,战斗力也自然而然能大幅度提高。

将领们能如此自动自觉,朱祁钰当然要给予肯定。

不但降旨嘉许,还把两人事迹都写在邸报上、大明报上,号召更多将领向他们学习。

严饬军务,严管这等违法欺君事。

让收到相关消息的将领眼前一黑,暗骂声好狗贼!为了讨好皇爷不要脸便罢,这怎么还带祸及同僚的呢?

倒是民间、军中对于朱祁钰这个新皇的好评如潮。

随即他还一纸告天下书,直接印在了大明报上。

明明白白写了自己初登大宝便内外交煎,左支右绌。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了解与处理,比如军中将领、镇守太监或地方豪强强占屯田事。

以至于许多军户生活无着,不得不一逃了之。

虽违军纪,但情有可原。

是他,是大明做得还不够好,如今他认真道歉,仔细悔改。体恤逃卒们的无奈,愿意主动归来的便既往不咎。保证给予足额田亩、例盐等。

且从即日起,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专司强占军屯、克扣军户粮食、役使军士为私奴等事。

严禁上峰抢占兵丁功劳。由他这个皇帝直接主管,众军士皆可匿名举报,一经查证,严惩不贷!

这相当于罪己诏,也相当于承诺书的内容一出朝野震惊。

陆陆续续的,还真有不少军中逃户默默归来。

确定新皇说话算数,真不翻以前的老黄历。还严格办理,按着太祖当年定下的规矩,足人足额地下发屯田亩数。

一个个奔走相告,归来之人越来越多。

连襄王殿下都不得不对二侄子高高竖起大拇指:“陛下这招还真高明。”

嗐!

朱祁钰摆手:“五叔过奖了,哪有什么高明不高明?错不过民以食为天罢了!军户们本就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还得自己买兵器、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才不得已当了逃户。”

“如今瓦剌已平,贵州那边也消停了。四海承平,眼看着也没有什么仗好打。若真能一笔勾销,回来安安生生耕地,他们又何苦当那朝不保夕的流民逃户?”

襄王反复念了几遍民以食为天,接着又虔诚行礼:“陛下金玉良言也。”

朱祁钰:……

不过梦中所见,实实在在拾人牙慧罢了,没什么好赞许的。

但他越不居功,襄王就越以为他谦逊,越觉得大侄子输在他手里实在不冤。

朱祁钰解释不清,干脆也就不解释。

只果断进行下一个问题──宗室人才的合理运用!

虽然几代下来,朝廷对藩王的防备始终也没松懈过。而为了能够太太平平,各宗室藩王们也都寄情山水的寄情山水,沉迷享乐的沉迷享乐。

一个赛一个胸无大志的样子。

可到底都是从小延请名师的存在,不说个个允文允武,也多多少少有点一技之长。

比如周王世子好酒,也擅长酿酒。

老二则继承了祖父遗志,在岐黄之道上破有些研究。还常感念民生多艰,百姓看病不易。每每因为延医问药,而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所以专门研究便宜,但却效果不差的平民药方,打算日后开个惠民药房。

还有许多擅长诗词歌赋、丹青书法的。

更有如襄王这样,在国计民生、朝政大事上都颇有一番见地的。

最难得是他们都对大明律研究颇深。

尤其襄王一脉。

提起这个,襄王就不禁老脸一红:“臣,臣也是怕那些孽障们仗着自己出身皇族,飞扬跋扈,为祸乡里。所以……”

“所以才安排先生用大明律为他们启蒙,意在让他们遵纪守法,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朱祁钰点头,这初衷也是极好的了。

只是一代代下去,襄王一系跟皇室关系越来越远,殊遇自然不比从前。渐渐的,这为遵纪守法而背的大明律,也就成了某些不孝子孙们钻律法空子的工具。

现在有他在,当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再度重演。

那,就让这些律法精英们进行些律法科普、修订与提及的相关工作吧。

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的那种。

既能一展所长,又不会担心宗室等对朝廷政务参与过深,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其余人等也是一样,擅长什么就做什么。

襄王殿下则受命当了宗人府宗令,在原本的职责范畴外,还担负了与其余宗室讲解皇家船队运营、盈利状况与新成员申请初审等任务。

索性荆襄之地的王爵都在,离年又没两个月了。

朱祁钰索性下诏让各家藩王、属国等都一并进京。

正好他这个新君登基,还未接见藩属,趁此机会见一见,也看看日本那边到底给不给机会。

毕竟梦里头……

起初,朱祁钰还担心诸王觉得自己的提议有些过于流于表面。

所说的重用跟他们所想的差距过大,让刚刚有些融洽的关系再度疏远。

却不料襄王世子听罢后竟双目炯炯地举手:“既然是宣传普法,那臣等能不能看着大明报的模式,也搞一个大明法制报?”

“臣知纸墨贵,办报价格不菲。就连大明报也是亏损了一阵子,才渐渐扭亏为盈的。所以先期的投入臣可以自理,后续获益也可以上交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