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118章 救荒本草&襄王之忧

朱祁钰能不欢喜么?

时人不知《救荒本草》的珍贵,他可知道!

梦里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不但引用了相关材料,还吸收了描述植物的先进方法。陈嘉谟编着《本草蒙筌》时,也采用了某些方法。

《农政全书》全文收载,《古今图书集成》大量引用,《四库全书》中也有收录。

还有什么《植物名实图考》、《野菜谱》、《野菜博录》等等,都受其启发。且流传到国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籍……

绝对宝贝中的宝贝有没有?

偏太宗爷入得宝山空手归,只当亲弟弟的‘降书’给收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再也没重视过。

仁、宣与正统也一样!

虽时有灾荒,却没一个想起这本救命的书来。

朱祁钰以前是个吃粮不管穿的王爷,去年好皇兄‘留学’,他得了祖宗示警后。就在保住京城、保住自己跟妻儿小命与保住皇位的路上策马狂奔。

大刀阔斧干了不少事,但还真没想起这本书来。

还是周王再度献上,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可不就喜不自胜,赶紧上前接下了么?

现在见满堂诧异,他立马见猎心喜地笑着,从容翻开书页:“早听说开国之初,因长期战乱故,中原赤地千里,水旱频发,以至于饿殍遍野。百姓只能以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果腹。”

“第一代周王橚太叔祖见百姓疾苦,不惜以王爷之尊,在府邸开辟了一个植物园。种植当地可食用植物,还专门养了一群人考察、记录,历经十数年才得了这么本奇书……”

这不就是吗?

朱有爝现在想想,还替自家老子叫屈。

当年父王为了派人去各处收集野菜,还没少被皇帝四大爷责骂呢。结果辛辛苦苦十几年,可算是将心血编纂成书了。

乐颠颠献给亲哥,想着好歹为国为民出一点微薄之力。

结果人家接是接了,根本就没看在眼里。倒是他家老头子,临死还颇为遗憾呢。

正是想着这个,朱有爝临来之前才鬼使神差地又带了一套。琢磨不管有枣没枣,好歹他杆子打了,也算为自家老子尽心了。

倒没料着新皇竟如此与众不同。

他这唏嘘间,朱祁钰已经开始就开始新一波赞叹了。

什么配图清晰,便不识字的也能按图索骥啊!文字简单直白,对味道、性状、药性、配伍、生长地区甚至烹饪方法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啦。

实在是本利国利民的好书。

且种类齐全。

提起这个,朱有爝就好阵怀念:“父王在时说民生多艰,尤其咱们封地开封常遇黄河水灾。若多认些种类的野菜、野果等,知晓烹调方法。也能在有限条件里更好备荒。”

至于配图?

可不就是为了方便百姓按图索骥的么!

地主豪强家产多,可沦落不到挖野菜的地步。而以草根度日的贫民,又有几个识字?

“周王太叔祖仁心啊!”朱祁钰叹,命人将这书给席间大臣们传看。

上下两册书,不但整理了常见种类,还增加了整整二百七十六种。配图清晰,注解简单又明了。

不但能日常食用,备荒救饥,还能治疗一些简单疾病。

任谁看了,都得说声老周王巧思。此书确实利国利民,该广泛刊印。多教会一个人,饥荒年代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最后朱祁钰做主,将此书多印些。

交付到适合地域的各县县令手里,将其给百姓宣讲、教授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如此一来,相信相关地方官定会认真努力,不让周王叔祖的心血白费。

朱有爝当场激动:“陛下此言当真?”

得到圣旨已下,必不为假的回复后,小老头当场嚎啕大哭:“父王啊,您瞧见了吧?您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救荒本草,早晚有一日能救得了百姓们的荒!”

这话说得……

朱子垕都直捂脸,却还是不得不为老爷子找补,说他只是太激动了。没有别的意思,皇爷千万海涵。

朱祁钰哪能怪罪?

赶紧亲手把人扶起:“堂叔不必这般拘礼,朕知叔祖至孝,也知他欣慰太叔祖一片苦心终于能用之于民的喜悦。”

“您初来京城,可能不知。派人往海外经商时,朕也特别嘱咐人多寻粮食、蔬果等。就想着宋朝占城稻旧事,但能寻到一两样,也能让我大明无饥馑之忧。”

朱子垕怔愣,朱祁钰眨眼:“朕与太叔祖乃知音人也,只会欣喜,哪会怪罪?”

朱子垕:!!!

就震惊,万般不可置信。

但事实上,陛下确实对他们一家子都很亲厚。隔三差五设宴,亲自陪同游览京城。

格外礼遇。

特殊到随后赶来的襄王等人陆续来到时,一个个眼珠子都要嫉妒红了。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有些事情,慢了一会子,就得落后一辈子。

尤其新皇只亲率百官迎了周王一家子,后续都是胡濙那个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出面。

不能说几朝元老不够排面。

但有周王到京时的场面珠玉在前,两相对比之下,襄王等人的心情就不免微妙。

等相关人等到齐,朱祁钰就是否成立皇家海贸船队事进行商议,并表示诚恳听取众人意见。知道他有意考验宗室子弟,择优为朝廷所用的襄王殿下开始提出反对意见了。

不仅仅是对海贸,皇家海贸船队,还有朱祁钰对户籍上的小尝试。

作为三履权力漩涡,中心半点荤腥没沾的超级老狐狸。

襄王殿下就算是唱反调,那也是有理有据。

且一脸为国为民。

保准让朱祁钰就算不采纳,也绝不会因此而迁怒甚至对襄王一脉下手。

比如海贸,他就一针见血,直指粮食问题:“海贸成功,沿海居民能多个生计,朝廷也能多些税收当然好。但臣以为,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尤其海贸!”

“毕竟那货品里最受欢迎的除了玻璃镜外,就是丝绸与瓷器。尤其是丝绸。臣担心商人逐利,哄抬丝绸价格。百姓为了获得更多收成,大面积改稻为桑。长此以往,国朝以缺粮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