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第68章 初提开海禁,倭寇到底何来

群臣:……

臣等私以为皇爷这一问,并非真心寻求臣等意见。

果不其然。

他问完之后,就直接下了令。

命人准备船只、商品等,乔做商船。借着买卖之便,行试探之实。

至于洪武二十三年就宣布的禁外藩交通令?和那以后,大明日渐严厉的海禁,便有,也只有朝贡?

嗐!

规矩是人定的,当然也能由人改。

太祖爷显圣,尔等不也亲眼所见?他老人家都金口玉言了,还抱着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规矩做什么?

“可是……”

“没有可是。”朱祁钰摆手,已经做好功课,半点不慌。

“朕知道诸位爱卿忠心耿耿,所思所想都是谋国之言。但你们先别可是,先听朕跟你们分析分析。”

群臣静默,满殿都是年轻帝王清越的声音。

从倭寇是怎么来的说起。

众所周知,那玩意儿不仅仅是日本海盗。至少洪武初年,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方国珍跟张士诚等人的余部。

张士诚最开始时就是个私盐贩子,后来暴元倒行逆施,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他才因缘际会间,成了一方首领。

后来他兵败被杀,方国珍投诚,手下余部就流亡海外成了海盗。正好日本诸侯割据,海盗猖獗。双方一拍即合,才有了最初所谓的倭寇。

偏赶着那时候朝廷正跟北元打仗,分不出手来。

为了北疆安定,也因为太祖对海外之地的看轻。觉得断绝与他们往来,也对大明没什么影响。所以干脆一刀切,来了个片板不能下海的禁令。

后来太宗皇帝虽驰了海禁,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但也只针对朝贡贸易而已。

普通百姓依旧无法自由通商,对沿海民生、相关税收等没什么改善。

倒因为厚往薄来的面子工程,让那些番国找到了发财之道。

欢天喜地过来。

人数之多、次数之频,让朝廷不堪重负。

宣宗八年,海禁又严。

这回不只民,官也禁,还加大了处罚措施。发现就没收船和物资,有知情不报的也得跟着同罪。

梦里面,大明海禁简直就变本加厉。

嘉靖年间,甚至连沿海造船厂都下令拆毁。

而‘倭寇’非但没止住,还愈演愈烈了。

为何?

因为沿海土地贫瘠,百姓赖以生存的便是海洋。不许人家下海,就是断人家生计。

无奈何间,只能铤而走险去走私,甚至加入倭寇咯!

这也就是为何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戚继光、俞大猷等根本应付不过来。后来隆庆开关,同样的戚继光,却能闲到被派去蓟州戍边。

俞大猷虽然还在南方,但也没听过什么打倭寇了,只专注处理内乱。

因那些为了生计成为倭寇的沿海居民只要交税登记,就能合理合法地做生意,当然不用再冒着杀头危险。

那所谓的‘倭寇’顿时少了大半。

这个困扰大明许久,一度打到国库空虚的心腹之患,因为隆庆开关开的那个小口子不药而愈。

而仅仅一个月港,仅仅七十年,就让三亿五千万两白银流入大明。

更别说火器交流,高产的土豆玉米等了。

开海好处多多,当然要搞起来!

只是他这提议刚说出来,就遭到了强烈反对。

祖制,倭寇,走私等问题都被说了又说。大半臣子就跪了:“恳请皇爷三思。”

朱祁钰笑:“不瞒众卿家,朕已经四思、五思、六思有余了。是,海禁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海居民安全,但也断了他们生计。沿海居民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之有九。”

对对对。

一直持开海意见并屡屡上书却不被采纳的闽地官员们激动了:“皇爷明鉴,海禁之策,实弊大于利啊!”

滔滔不绝一顿讲述间,人家还讲事实、摆道理。

拿具体数据来作证。

有宋一朝,就没真正拥有过燕云十六州,是不是大一统王朝都有待商榷。

今儿给这个送岁币,明儿给那个送岁币。

南宋时更只剩下半壁江山,何以财政却未见有多匮乏?

答:海贸。

正因为海贸给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这才让宋以最小之地占据汇聚大量资财。

反对派们咬牙切齿,只抓着祖制跟海禁开后必然会随之兴起的盗寇问题大作文章。双方僵持不下,吵到沸反盈天。

最后压力当然都给到了朱祁钰身上。

对此,他也是半点不慌。

只微笑道:“既然爱卿们讨论了这么久也莫衷一是,那这个问题就暂且留一留。马上恩科会试,就以此为题,听听天下学子的声音吧。”

也正好把这个当成一块试金石,瞧瞧到底有多少人与他意见相同。

能被他提拔重用,培养成腹心。

群臣:!!!

皇爷,臣等只想您帮忙主持个公道,没衡量您还直接扔出把刀子啊。

提及恩科,大家伙就不由想起南北分卷问题。还有那帝王仿佛随意提起的,官员考核制度。

顿时什么嘴仗都顾不上打了,只想求皇爷三思。

就算恩科,就算出题,也别这么难为学子们。满朝文武都争讲不出来个上下,更何况是一些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呢?

科举一事,关乎国家取仕。

最是国之根本,万万不能疏忽,更不能随意对待。

嗯嗯。

朱祁钰笑眯眯点头,特别听劝的样子。实际上那温柔嗓音里说出来的话,却一点都不温柔:“爱卿们说的是,不过正因为这些举子们将来会跻身朝堂,主政一方,朕才以时政要事来测其才。”

“连个自己的主见都没有,文章再如何花团锦簇,又有何用?”

他又不是梦中那个嘉靖,喜欢道教清词。

谁写的好,就封谁当个宰相。

他的目标是振兴大明,需要的是一群真正的能臣悍将,还有在天文水利科技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诗词文章那些,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有就有,没有也无伤大雅。

遇到这么不按套路出牌的皇爷,群臣麻了,参加此次恩科的举子们更麻。尤其是那些已经二度、三度及以上参加会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