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仙侠武侠>苍黄天杀录>第87章 乾国两大世家

张予之既已归来,不断有官员上书,请他登基称帝,自立朝廷,以讨不臣。

他借口称隍纨未灭,皇帝尚在,时机未到,只是坚持不肯。

归弢等人也赞成他的想法,商议以他乾廷正朔身份,高举讨伐奸逆大旗,号召联合天下义军,清君侧,促中兴,待夺取朝政后,再逼迫皇帝禅位。

张予之理所当然被推为三鸿郡之尊,号为乾王。归弢仍称大首领。

他深知不得不做这个头头,但依旧要归弢全权统管军政诸事。

归弢乃将重要公文都送他批阅,他草草浏览,都交还归弢决断。

两人推心置腹、礼贤谦让,全郡上下一时传为美谈。

待得一段时日,许多事务,归弢仍坚持要向自己请示,人人都对自己毕恭毕敬,张予之更加局促不安。

好在还有几位叔叔在此,便借口练习武功,把政务都推了,整日向六叔和九叔讨教大擒拿手和鹰爪功,把当日在碎步山没有学到的招式补全。

闲暇之时,就让李伏威带自己到处巡视军营,操练士兵,虚心向他求教,熟悉了不少军务之事。

又向他打听自己生父生母的平生事迹,两人虽为君臣,心底实则愈发亲近,张予之也将他当作叔叔一般看待。

经过李伏威的讲述,他对乾国朝堂的情况才有了清楚的认识。

沈循所在的盈灿沈氏,与隍纨所在的淮嘉隍氏,是乾国最为显赫的两大名门世家,家族兴盛都有数百年之久。

当年乾廷南下之时,就极力联络交好沈、隍两族。

两家族人也分别带头,积极动员南方士人和商贾,出财出力出人,为朝廷顺利过江,全面统治南方之地建立了莫大功勋。

乾国为了进一步在南方扎稳脚跟,就必须和沈氏、隍氏修好,借助他们的力量,共同治理全国、抵御外敌。

那时因两家出了几个名士贤才,也曾使乾国短暂迎来过一段时间的中兴之局。

正因为如此,两家越发显赫,与皇室的姻亲关系更是牢不可破。

乾朝南下后的几代皇帝,娶得不是沈家的千金小姐,就是隍家的掌上明珠。

一代接一代,双方门庭里都是士人辈出,世代高官,皇亲国戚比比皆是,门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可谓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沈氏、隍氏协助皇帝共同执掌朝政,与乾廷皇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统治格局,彼此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时日一长,两家明争暗斗之风也愈演愈烈,各自都忙着拉帮结派,巩固基础,争宠上位,党争之患日益凸显。

其他势力稍弱的士族门阀,都不得不让自家子弟依附于两派,甚至入仕以前就已经选择要站哪家的队。

朝中纵有少数忠直之士,也只能困步于两派夹缝之中,难以施展才干。

当初,同德太子到了大婚的年纪,惯例当纳隍氏之女。

可他的母亲端康皇后乃是出自沈氏,其人虽无甚主见,但在沈氏族人的怂恿和协助下,不断劝诫皇帝,坚持让太子纳沈氏之女为太子妃。

隍氏见此,当然不肯让步。贵妃隍婵又极受皇帝宠爱,天天在龙榻上吹枕边风。双方僵持不下,让皇帝左右为难。

同德太子血气方刚,一心为公,对此深为厌恶。为了日后有力推行改革,决意打破此种世代联姻的局面,斩掉沈、隍两家直接伸向皇廷的触手。

他上下斡旋,左右逢源,以顽强的魄力和手段打破僵局,亲自挑选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之女,立为正室,后即生下了张予之。

可同德太子也因此得罪了沈、隍两家之人,在政局上陷入孤立境地。端康皇后也在这场太子妃之争中一病不起,驾鹤西去。

过了不久,皇帝也突然病重,在此紧要关头,沈、隍两家权力之争愈演愈烈。

沈循之母与端康皇后是亲姐妹,他同同德太子为姨表兄弟,本来关系匪浅。可由于太子拒绝和沈氏联姻,两人彼此也生了隔阂了。

最终隍纨利用亲妹妹隍婵独受皇帝宠爱的契机,各个击破。先将沈氏一门打压下去,再设计害死太子,如愿以偿立外甥为储君,得以独揽大权。

沈家虽然从此失势,但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作为沈氏一族年富力强的当家人,沈循韬光养晦,多方疏通,终于顺利请命,从洛安城回到了沈氏大本营盈灿郡。

他广募健儿,训练士卒,借着抵抗琰国的缘由,多年来将军队规模扩大了数倍,不容小觑。

表面上仍接受朝廷调遣,暗地里则是与隍纨分庭抗礼,并且常年拖病不朝,在盈灿郡一待就是十几载,隍纨也奈何他不得。

李伏威之前来打三鸿郡时,隍纨担心沈循借机扩张势力,先是由万尽贤这个白身之人成功去了盈灿郡上任,替自己盯着沈循。

又屡下圣旨,借着防备琰国之名,要沈循按兵不动。

但对方置若罔闻,早已带兵上路,就等着坐山观虎斗。无论李伏威胜败与否,沈循都会以平叛为名,适时出击,来三鸿郡分一杯羹。

进而向兵西南,将诸郡纳入麾下,隍纨倒也无可奈何。

谁知因张予之竟会突然冒了出来,让李伏威临阵倒戈,合兵一处。沈循大为震惊,如意算盘被敲个粉碎,知道无机可乘,乃引军撤退。

日复一日过去,张予之终是思量,自己在此,只会让归弢多有掣肘。他是君王之器、命世之才,现下状况实在委屈了他。

反正自己身份已然传遍四方,天道盟少盟主张予之即是同德太子遗孤,真正是深得民心,众望所归。军队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相迎。

西面摩呼大王坐拥四郡和延阳郡半边之地,也都甘愿归顺。单凭名号,足以助三鸿郡争雄天下。

只是可恨琰国那群奸细都失去了下落,想必是逃回江北去了。要找他们报仇,已远没有那么简单。

此时,全国听闻李伏威归顺三鸿郡,其余永丰、阳门、清晏、河曲、大况、盈灿、淮嘉等七郡大小义军卷土重来,打着拥护张予之乾廷正朔的旗号,攻城撞府,占地称雄。

朝廷军队忙着四处镇压起义,短时间内无暇再来攻打三鸿郡。但乾国大地战火不断,实让张予之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