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耽美小说>盘点历史,昏君社死>第140章 明末三饷

  凤阳皇陵被焚一出,平行时空皆不平静。

  就在历朝历代帝王胆战心惊、担忧忐忑,而一群大明天子暴跳如雷、发疯发癫,当事人崇祯皇帝险些提前上演“素服避殿,哭告太庙,下罪己诏”三连时,镜中那熟悉的女声用轻快的语调敷衍地安慰起来:

  【历朝历代未曾被盗的皇陵寥寥无几,除了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地宫极深盗洞挖不到的秦始皇陵,还有因山为陵被盗存疑的汉文帝霸陵等少数几座皇陵,哪座皇陵没有被起义军或盗墓贼光顾过?宝贝较多的皇陵还不止被光顾过一回呢!】

  【昔日汉武帝不过下葬四年,陪葬品就公然出现在市面上,北宋皇陵更是被伪齐天子刘豫大肆盗掘,帝王尸骨暴露于野。相比之下,明朝的皇陵至少在满清入关后获得了保护,被焚的只有凤阳祖陵而已。】

  这一刻,历代天子都给她干沉默了。

  他们齐刷刷打出一个问号。

  “只有凤阳祖陵而已?而已?!”大明天子匪夷所思,“这可是我们朱家的祖坟啊!”

  “祖坟在朕手中被毁,朕还有何面目见先人?”崇祯皇帝痛哭流涕,撕心裂肺。

  其他朝代皇帝的脸色不比他们好看多少。

  汉武帝刘彻脸色铁青:才下葬四年陪葬品就出现在市面上,不是坚守自盗谁能信?

  若说是王朝末年皇陵被盗,譬如北宋被金所灭,皇陵落入敌手,那还情有可原。这可是才四年啊!新帝就是如此尽孝的?

  他气得浑身发抖,让群臣也跟着发抖。唯恐陛下一个不顺心拿他们的脑袋来泄火。

  “陛下……”

  在这样的时刻,居然还有愣头青敢开口,战战兢兢的大汉群臣佩服异常。

  抬眼看去,发现原来是冠军侯。

  ……哦,那没事了。

  就听霍去病认真提醒天子:“仙人还说,宝贝较多的皇陵不止被盗一回……”

  他这么一说,刘彻顿时如遭雷击。

  ——这不就是指名道姓说他的皇陵吗?

  尽管如今他还活得好好的,但皇陵准备如何建、将来要陪葬哪些宝贝,却是在生前就规划好了。汉武帝刘彻可以肯定,他不会学祖父那般薄葬,将来必是要厚葬的。

  从西汉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都有两千年,一想到自己的陵墓成了花园子,被后世的起义军和盗墓贼光顾了一回又一回,他就眼前发黑,只觉浑身血液都要倒流。

  ——真是一群该死的狗贼啊!!

  ——他要将盗墓列入十恶不赦之罪!

  这一刻,他与大明天子前所未有地共情。

  暴跳如雷的汉武帝毫不客气地处置了一批看守皇陵的奴仆,哪怕这些人可能与未来坚守自盗的人并非同一批,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提前防范未来皇陵被人盗掘。

  再想想被仙人提及的乾陵与霸陵,刘彻陷入了纠结。乾陵是什么情况他不清楚,他祖父的霸陵是什么情况他却是一清二楚。

  ——难道真的只能学祖父薄葬吗?

  经历一番思想挣扎,汉武帝刘彻下定决心。与其陪葬一大堆宝贝将来全都便宜了敌人还害得自己死后不得安宁,那倒不如把这些金银财宝都用在消灭匈奴之上呢!

  与此同时,如汉武帝刘彻一般,历代天子都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作出相似的决定。除了减少陪葬品之外,他们同样下定决心,要将皇陵修建得更隐秘更安全。

  ……

  水镜之中,凤阳大火已经熄灭,崇祯皇帝朱由检顶着通红的眼睛从太庙之中走出,熊熊怒火灼烧着他的脸。众人心知肚明,接下来必然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尽管如此,祖陵被毁无疑是在大明天子朱由检脸上狠狠抽了一个耳光。极端的愤怒驱使着他对起义军展开疯狂的追剿。】

  【崇祯八年,他在中原各地抽调官兵七万,又发京、省、帑金一百多万两以为军饷,以六月为期,命洪承畴荡平贼寇!】

  【军令状一出,洪承畴顿时如负泰山之重,不得不对起义军展开玩命的追杀。】

  【此时,随着天灾的蔓延,越来越多饥民卷入起义军中,总人数已多达二百万。】

  【而洪承畴为实现“六月灭贼”的目标,太过急迫,反而落入了起义军的包围圈——血战爆发,官军大败亏输,损兵折将。就连号称“明季第一将”的曹文诏都自刎而死!】

  【虽则如此,大胜过后,起义军面临的却依旧是天灾不断、粮食不足的情况,于是,除了李自成等少数几支队伍还留在陕西,闯王高迎祥与张献忠等人则东出潼关,再一次闯荡河南,谋求生路。】

  【起义军的“兴风作浪”让崇祯皇帝朱由俭愈发恼怒,“六月灭贼”的宣告言犹在耳,谁知非但未能实现贼势反而更加嚣张?见洪承畴一个人支应不过来,他果断派出明末名将卢象升,与洪承畴“东西夹击”。】

  【而这两人果然没有辜负天子朱由检的期待。起义军在他们的追剿之下连吃败仗,刚刚起来一点的势头又迅速灭了下去。】

  【高迎祥与张献忠逃奔汉中,李自成则几经辗转,带着残兵重回故乡米脂县。】

  【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一声号召,“其亲故从乱如归”!】

  眼看着不久前还损兵折将只剩下区区百骑的李自成转眼间就浩浩荡荡拉起数以万计的人马,水镜之外的看客不禁发出轻叹。

  只要亲眼看过明末的惨况,就不会有人疑惑起义军为何总是剿之不尽,杀之不完。

  只因那饱受天灾人祸的大民百姓,每一个人都是起义军的潜在预备役。只要他们还生活在苦难之中,只要这世道始终不肯给他们活路,他们就只能自己拿命去挣!

  “大明朝廷与其将钱花在镇压起义军的兵饷上,还不如用在百姓身上呢!”哪怕是不懂太多政治弯弯道道的少年人也能看出这其中的道理,他们心直口快,有一说一,“更何况,这些钱本就是民脂民膏!”

  【就在此时,一则消息传遍天下。】

  【崇祯九年七月,由于起义军中叛徒的出卖,明末义军领袖之一、闯王高迎祥,在盩厔县黑水峪行军时遭到孙传庭军伏击,被俘后送往北京,慷慨就义!驰骋西北、扫荡中原的一代闯王,就此落下帷幕!】

  【崇祯皇帝朱由检顿时志得意满。就在他雄心勃勃企图将义军彻底镇压下去的时候,边关告急,后金再度大举入侵。】

  【——确切的说,是满清而不是后金。这一年,皇太极已在盛京称帝,建国为清。】

  【耗费海量白银的关宁防线又一次轻飘飘被清军绕过,他们兵分三路势如破竹。】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得不放弃镇压起义军的机会,火速调回洪承畴与卢象升等人。而在此期间,清军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与破坏力:入关以来七战七捷,一路直入居庸关,连明熹宗的皇陵都被烧毁殆尽!】

  【朱由检甚至来不及为皇兄陵墓被毁而感伤,清军已兵临城下,直逼京师。仓促之间,他只能派兵部尚书张凤翼作为督师,结果却只是坐视清军肆意扫荡而已。】

  【幸或不幸的是,清军的目的并不是攻破京城,因此只是在京师附近大肆扫荡,掳掠了大量的人口与财物,便安然撤去。】

  【——崇祯皇帝朱由检逃过了一劫,无疑是幸运。可那些被清军攻破的城池、惨遭清军烧杀抢掠的百姓,又是何其不幸!】

  水镜之中,泛黄的古卷缓缓摊开,令众人触目惊心:

  [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

  [建虏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斫塞上木白而书曰:“各官免送!”凡四日,乃尽。]

  “果然后金就是满清?”

  众人恍然大悟,再见其所作所为,不由怒发冲冠,又气又急,却也无可奈何。

  谁让真正直面清军的大明不争气呢?

  “俘获人畜17万?”

  简单的一句话,蕴含多少百姓血泪?

  一时间,历代大明天子都羞愤难当。朱棣恨不得再来一次御驾亲征:“女真部落今安在?朕这就去灭了他们!”

  对女真怨念满满的赵匡胤忍不住撇了撇嘴:“女真一族倒还真有几分气运……”

  昔日金国崛起,灭辽灭宋。几百年后,居然还能有个后金,灭了大明入主中原?

  清军与明军的交锋结果让众人不寒而栗,同时倍感不解:昔年宋军打不过金军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天子不敢打的问题。这大明朝发展数百年,甚至都有了火器,怎么还能被草原蛮夷迎头赶上,败于蛮夷之手?

  感叹大明不争气的同时,众人亦不免为后金的气运感到惊叹:“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皆一时枭雄,天命果真眷顾后金乎?”

  【这是清军第三次入关,结果三次都是大胜而归。眼看大明已是完全无力相抗,满清却轻而易举吞并北元、荡平朝鲜,在皇太极的带领之下踏上了高速发展通道。】

  【而此时的大明却无暇他顾,好不容易在外敌入侵下自保,又要镇压内患——】

  水镜中镜头转换,再度映照出满幕疮痍的天下,以及那如星星之火般的起义军。

  【高迎祥之死给起义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不少义军首领竟然因此失去信心,选择向朝廷投降。李自成却不在其中。】

  【——短短一月,他连克四川三十八县,引得洪承畴跟在他身后夺命狂追!】

  【而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首领则率军驰骋于河南、湖广等地,令朝廷官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起义浪潮久久难平。】

  【内寇未平,何以攘外?崇祯皇帝朱由检下定决心找一个有魄力的统筹者,将镇压起义军的任务全权交托。于是,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就位。身为昔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他凭借“安内方可攘外”的一番高论博得了崇祯皇帝朱由俭的高度赏识,成功获得了这位多疑天子难得的信任。】

  水镜之中,只听杨嗣昌好一番高谈阔论,将关外的清军比喻成肩臂之疾,而关内的流寇则被他称为腹心之患。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主张集中兵力和财力先剿灭流寇。

  对于他的观点,大家缓缓打出问号。

  有一说一,清军已经三次入关,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就这,在杨嗣昌眼中居然还只能算是肩臂之疾?

  再来几次,只怕大明江山都得玩完!

  当然,他的言论也并非全无道理。内患不平的话,朝廷很难集中全力应对外寇。

  可是,为了生存揭竿而起的义军,是朝廷简单粗暴的镇压就能够将他们消灭的吗?

  ——这个问题,这对君臣可有想过?

  好吧,显然他们是并没有想过的。

  眼看镜中杨嗣昌提出一系列建议,而崇祯皇帝都欣然接受,仿佛已经胜券在握,许多人的眉头就不觉拧了起来,神情凝重。

  尤其是崇祯皇帝在杨嗣昌的建议之下再度颁布加赋的圣旨,令众人大感荒谬。

  朱元璋等大明天子更是破口大骂。

  “加赋???他疯了吗???”

  “大明百姓像是还有油水可榨的样子吗?”

  “这皇位你不想要就给别人啊!”

  他们的痛斥却改变不了镜中的事实——

  【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崇祯皇帝朱由俭大手一挥,增兵十二万,兵饷自然也要增加。既然增加兵饷,当然就只能加赋。】

  【于是,继“辽饷”之后,明末“三饷”之二,大名鼎鼎的“剿饷”,就此诞生。】

  【崇祯十年闰四月,一纸圣旨颁行天下。崇祯皇帝在圣旨中言之凿凿“……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还特意要求“贫富均纳”。】

  【——须知曾经卢象升建议的是凡缴纳粮税在五两以上的才加征赋税,至少保护了一部分贫苦百姓的利益。而杨嗣昌却主张贫富一体按田亩加赋。崇祯皇帝欣然接纳他的建议,“改因粮为均输”,看似贫富一体加征,实则大户总有将负担转移到贫民身上的办法。无力反抗的穷苦百姓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圣旨一出,天下增赋二百八十万余两,数不清的百姓家破人亡、饿死荒野。数不清的百姓走投无路,成为新的“流寇”!】

  水镜之外,崇祯一朝的百姓已经陷入绝望。天灾之下,朝廷非但不赈济,还要继续加大盘剥,是真的不拿他们当人看吗?

  无数百姓嚎啕大哭,为绝望的未来。

  “好一个‘暂累吾民一年’!”有人咬牙切齿,愤然道,“说的比唱的还要好听!”

  他们这群苦哈哈能有几个钱?

  这江山是大明的江山,皇位是朱家的皇位,为何却要压榨他们一身血肉来守护?

  那些个脑满肠肥的藩王,不该出钱吗?

  那高官厚禄的满朝朱紫,就该安坐吗?

  那高高在上的天子,假惺惺掉几滴眼泪说几句好听的话,便可理所当然盘剥他们吗?

  ——凭什么???

  连年的大灾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更有瘟疫横行,使人间沦为鬼域。当“人相食”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史书之上,人世间的一切伦理道德都被摧毁,高高在上的君王却企图凭借封建皇权之下虚无缥缈的“忠义”来绑架百姓献出他们的一身血肉。

  他所面临的,只会是天下百姓的反噬。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们就该死?”

  终于,有人愤怒地点燃第一把火。

  “干了!老子死也要当个饱死鬼!”

  荒芜的大地之上,一群骨瘦如柴、形同骷髅的百姓挣扎着爬起来,他们像是一群麻木的丧尸,在求生的本能欲望与无尽愤怒的驱使之下,冲向了最近的一座城池。

  城中,有富贵无边的朱家藩王,有田连阡陌的豪强大户,更有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波压榨民力来镇压义军收效极佳。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下,起义军如遭狂风暴雨洗礼,纷纷陷入低谷——李自成在洪承畴的追击中狼狈挣扎,不得不败走山中,此后两年销声匿迹,再不曾掀起风浪;另外两位声名赫赫的义军首领张献忠与罗汝才,则选择了接受招安。】

  分明是朝廷大占优势、起义军陷入低谷,历朝历代大明天子的脸色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阴沉,一时间,大明所在的诸多平行时空,整个朝堂的气氛一片窒息。

  汉文帝刘恒默默摇头,精准点评崇祯的一番操作:“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大明朝廷看似大获全胜,其实却是不计代价压榨民力,用断送未来的方式赢取现在。即便起义军一时被镇压下去,却迟早有卷土重来的一日。即便旧的起义军统统被消灭,也总会有新的起义军揭竿而起。

  只因朝廷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民心。

  “灾年不减赋,反而加赋,朕闻所未闻!”

  不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作为一位文治顶尖的帝王,打仗他不在行,治理天下收揽民心却是他的强项。

  站在天子的角度,汉文帝刘恒默默思索大明的前路:“当务之急是安抚民心。”

  ——倘若朱由检能趁此时机颁布一系列利民政策,譬如兴修水利、减赋、赈济灾民、鼓励屯田等等,或许能令招安的流寇化戈为犁、家破人亡的百姓安居乐业。

  可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

  大明国库,还有钱吗???

  想到水镜中一晃而过的那些生活奢靡的王公贵族、田园阡陌的官绅大户,看似温和的汉文帝刘恒眼中划过一抹冷色。

  他不禁联想到自家大汉:似乎又有一批养肥的地主豪强该宰了?

  嗯,马上就宰。

  【按理说来,义军已经逃得逃、降得降,接下来朝廷就该安抚百姓,发展民生,如此不仅能让招降的流寇重新变回顺民,也能杜绝民不聊生、揭竿而起之事再有。】

  【崇祯却没有这样做。】

  【这些年来,后金时不时就来打秋风,朝廷每次出兵都要一笔军饷;况且以大明的现状,天下的流寇从来就剿不完。就说投降的张献忠与罗汝才,便一直保持着独立性,始终不曾解除武装,默默屯田养兵,怎么看都不像是安心归顺……放眼望去,朝廷处处都要花钱,这钱又从哪里出?】

  【思来想去,也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是以,大明天子朱由检直接将崇祯十年圣旨中对百姓的承诺“暂累吾民一年”忘得一干二净。一年又一年,剿饷延期,变成了定例。不仅如此,他犹嫌不足,再度加赋,即明末三饷的最后一饷——练饷。】

  “练饷”一出,跳脚痛骂的朱元璋都陷入了沉默。他突然觉得无能狂怒毫无意义。

  这一次又一次加赋,除了让他意识到大明国库究竟有多么空虚,以至于天子也只能饮鸩止渴、搜刮百姓,同样让他意识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究竟有多么无能,以至于唯一的搞钱手段就是饮鸩止渴、搜刮百姓。

  不管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想不到“宰大户”,还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做不到“宰大户”,都只能说明他这个大明天子完全不合格。

  既然国势已经如此,皇帝又无能至斯,大明灭亡已是必然,他的愤怒岂不是枉然?

  而镜中人对朱由检的态度亦充满了讽刺。

  尽管他摆出了励精图治的态度,但造就的结果却是民不聊生、国势日穷,尽管他嘴上怜悯百姓,加赋却是毫不客气。这样的一位天子,又教人如何欣赏得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呆坐在皇位上。

  他一身打满补丁的龙袍,鬓发染着霜白,年纪轻轻已然早衰:“是朕错了吗?”

  镜中映照出的画面就是最好的回答。

  大地之上,是行尸走肉般的百姓,他们麻木而空洞的目光透过水镜与朱由检的目光撞在一起,竟让他情不自禁低下了头。

  他不敢再看,耳边却传来生民哀嚎。

  无数的咒骂与哀嚎中,镜中旁白念道:

  【崇祯十二年六月,朱由检正式下旨,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

  【练饷一出,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就连“崇祯”之号,都变成了“重征”。】

  【而这一切,崇祯皇帝却看不到。】

  【他倒是轻松,动动嘴皮子就搂了几百万,何尝想过这每一分每一厘都是从穷苦百姓的口粮里抠出来的?在这大灾连年的岁月,每一次加赋,朝廷收走的何止是钱?分明还有千千万万百姓的性命!】

  【这样的操作,不亚于官逼民反。】

  【于是,当张献忠和罗汝才再举义旗,振臂一呼,八方响应,便不足为奇。】

  【天下人的反应向大明朝廷宣告:】

  【——天命人心,俱已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