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耽美小说>女友是个渡魂师2>第36章 第四卷 山河破碎风飘絮(十一)

  燕雨凝小的时候,也经历过濒死体验,她的魂灵飘飘忽忽游荡在黄泉路上时,见到忘川河畔的彼岸花,便驻足观看。

  这花开得奇特,花不见叶,叶不见花。

  年幼的燕雨凝不觉得这花妖艳怪异,只觉得其中一株生得娇弱,便俯下身去,伸出小手轻轻爱抚那朵娇弱的彼岸花。

  想不到,那朵彼岸花是一株灵识觉醒的花,也是一支等待着被渡魂师认领的花。

  珠儿只知道,在见到燕雨凝的第一眼,便被她的容颜与那干净清澈的明眸深深吸引住。不知不觉间,心里竟飞快流淌过一丝极其细腻的莫名悸动。

  阴间路上多少幽魂,大多都是垂垂老者,或是枉死冤魂,大多眼中或是疲态,或是怨怼。

  若是寻常的渡魂师,眼中更是无神,因为他们见过太多的生死,内心早就没了人类的感情,每日行走于阴阳两道,更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渡魂机器。

  但像是燕雨凝这样清澈而充满爱意的眼神,珠儿从未见过。

  燕雨凝的目光,就好像是这阴暗冰凉的冥府路上,一束耀眼的光芒。

  珠儿不舍得看这样美好的女孩子奔赴阴司,便偷偷化为人形,带着燕雨凝返回了阳间。

  重返阳间之后,珠儿见到燕雨凝家徒四壁,又高烧不退,便不舍离开,每日找些草药为她治病。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找了万千草药,燕雨凝的高烧总是不见消退。

  最后,无计可施的珠儿竟将自己的灵珠逼出体外,又喂给了燕雨凝。

  想不到,珠儿的灵珠带着冥府阴司的丝丝凉意,竟正好对症,硬生生将燕雨凝的高烧止住。

  见大病初愈的燕雨凝无人照料,珠儿又心生不舍,便留在她的身边日日照料。

  时间久了,燕雨凝的病好了,却越发离不开珠儿。

  “燕雨凝,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珠儿也曾小心翼翼窥探过燕雨凝的心意。

  这也是彼岸花挑选渡魂师时的暗语,若是渡魂师需要一颗彼岸花,便会回答,“红色。”

  这样,被选择的彼岸花便会幻化成渡魂师要求的模样,终身跟在渡魂师的身边。

  可是燕雨凝终究不是渡魂师,“白色的。”她回答的坦然。

  珠儿面带着些许失望,却又不愿放弃,“红色的,不喜欢吗?”

  燕雨凝睫毛煽动,未置可否。

  珠儿本想待到燕雨凝病好之后便离开,回到黄泉路上忘川河边继续当引路明灯,等待那个能将她领走的渡魂师。

  只是,若是从未见过光明倒也罢了,心中动了情,装下一人之后,便再也无法忍受那暗无天日的黑暗与孤独。

  更何况,已经没有了灵珠的珠儿,若是回到忘川河畔,便又会变成一只彼岸花,再到阴风吹拂千年,才能重新修炼出完整的灵珠,等待第二个渡魂师的到来。

  此事被地藏王知晓后,地藏王只是微微叹息,便询问珠儿的去留。

  珠儿一时间竟拿不准主意,她多么想回到燕雨凝身边,只是那日的探问,已经让珠儿的心凉了半截。

  可是她还想再看看燕雨凝,于是求着地藏王让她最后一次返回人间。

  想不到燕雨凝却哭红了双眼想让珠儿留下。

  “可是你不爱红花,爱白花……”离别时的珠儿也红了眼眶。

  燕雨凝睁着哭红成小白兔的眼睛看着珠儿,“若是你,什么颜色的我都喜欢!”

  只是这一句,让珠儿便再也舍不下燕雨凝。

  见珠儿去意已决,地藏王便不好强留,许了她稳定的人形,又取了燕雨凝体内珠儿的一半灵珠还给她,便让她追随燕雨凝的脚步。

  因为燕雨凝是女孩子,为了可以一直留在燕雨凝身边守护她,珠儿便求了女身,终于得偿所愿守护在燕雨凝的身边。

  而正是因为珠儿那半颗灵珠,燕雨凝也可以沟通阴阳,生出了阴阳眼。

  最后,竟真的变成了珠儿期盼已久的渡魂师。

  想不到,青梅竹马般的相守,却也在这个动荡时期,瞬间失去了颜色。

  战、争最是卑劣无耻,它就像是一个极复嫉妒心的卑鄙小人,它嫉妒所有的圆满与幸福,并带着满满的恶意,去折磨那沉浸在爱意之中的人们。

  而它最为卑鄙的手段,便是将你放在心尖之上那最珍视的性命随意夺走,毫不客气,不留余地。

  然后高高在上的,俯瞰着失去爱人的世人苦苦挣扎,毫无悲悯之心地欣赏着自己的旷世“佳作”。

  这“佳作”的名字,叫做生离死别。

  那一日,珠儿为了在无尽的烈火之中保护燕雨凝,将自己的灵珠逼出体外,形成了一个避火的结界。

  可是她的本体终究是植物,无边无尽的漫天大火将她的灵珠烧毁,而将燕雨凝紧紧护在身下的本体,也随着无边大火焚尽。

  本是相生相伴的灵珠失去了活力,燕雨凝体内的灵珠,也随着灵珠主人的去世,而失去了生气。

  因此,没了灵珠,便失去了阴阳眼的燕雨凝,如今又变成了普通人,她沟通不了阴阳,看不见鬼物鬼差,甚至连灵觉都一并消失了。

  所以,如今的她,面对子玉的困境,也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了。

  她想方设法为子玉提着建议,“你可曾尝试使用法器,沟通地府鬼差,帮你寻找?”

  谁想到子玉与燕雨凝的经历是何等的相似,“燕姑娘,我现在是三魂七魄,而且阿柔不在身边,所有的法器也都在夫人那里……

  我与你本事一样的普通人,你没了珠儿,我没了阿柔,便都没办法再次沟通阴阳……”

  “难怪……”

  二人之间只剩下无边的沉默。

  沉默片刻,还是子玉首先打破了宁静,“若是她们母女还活在世间,我就一定要找到她们。”

  看着子玉的眼睛,燕雨凝犹豫半天,还是决定将劝慰的话说出口。

  只是这劝慰,如今听上去却有些刺耳。

  “子玉,我也劝你放下执念,不要执着于一人,不要像我这样,如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燕雨凝多么想离开这如同地狱般的人间,奔赴阴司,可是她不能。

  因为她的性命,是珠儿冒着被地藏王惩罚的危险抢回来的,也是冒着元神俱毁的风险救下来的。

  她不能死,她的生命就像是珠儿生命的延续。

  可是,大家却心知肚明,如今孤独的活在人世间,如同死亡没什么两样。

  其实,那一日,燕雨凝恐怕也与珠儿一同死去了……

  只是子玉知道,这刺耳的安慰,绝非挑拨离间,是真心实意的规劝,也是亲身经历又痛彻心扉之后的悔悟,是将心比心的劝解,也是不愿他人重蹈覆辙的善良。

  燕雨凝在用自己的伤口撕开劝解,她在用泣血的经历规劝,劝人放下执念,劝人不要再纠缠自己,也劝别人不要走了自己的老路……

  子玉听出了燕姑娘的话中本意,但是她却无法苟同,因为,她与若兮这样的感情,常人又怎么可能理解,“呼吸与共的爱人,如何舍弃得了,血脉相连的亲情,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

  燕雨凝眉头紧锁,满眼不解,“什么意思?那孩子不是你夫人生的吗?”

  子玉正色为她解释,“那孩子身上,有我的灵质气息,也就是说,不知为何,她的身上也有我的血脉……”

  “怎么可能……”

  “你可曾听说中土有一神仙,没有父亲便强行投胎?”

  燕雨凝微微颔首,“略有耳闻……”随后又一脸难以置信地抬头,“难不成那孩子落到了你家?”

  “正是。”

  凝望着子玉的双眼,燕雨凝却猛然站起身,“子玉,我可能见过你的夫人与女儿。”

  子玉手中的水杯猛地一抖,洒落了一些,“在哪里?”

  燕雨凝急急地开口,“去往杭城的火车上!那日我与珠儿乘火车去杭城,在车厢中,我们二人都感受到你的气息,本以为是故人相遇,可是我们二人走遍整条列车都没有见到你的身影,我以为是我搞错了,可是我们又很疑惑,怎么可能两人会同时出错。想来,那定是你女儿身上的气息!”

  “你是说杭城?”子玉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害怕这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梦境,她害怕醒来之后又是一场空欢喜。

  燕雨凝眼中却满是坚定,“对。”

  “多久之前的事情?”

  “年初的腊八节前后……”

  子玉的心脏都要跳到嗓子眼,心中无边的雀跃,她的双眸中再次闪耀起来,“对呀,离开京城的时候,她曾经说过想去西湖看看的呀!我怎么这么笨,怎么就是没想到!若兮曾亲口对我说过的呀!”

  “若你的爱人真的说过这句话,那我更加确定,那日我与珠儿定是遇到了你的女儿与你的爱人!”

  不知为何,明明自己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在听到子玉所寻之人有了下落之时,燕雨凝的心中却如同当事人一般庆幸与激动。

  可能,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人撕毁了那战/争留下的“杰作”,终于有人不再饱受生离死别的折磨,终于在这一片焦土,断壁残垣之上,开出了一朵绚烂无比的希望之花。

  这花的名字,叫做久别重逢。

  尽管此时的燕雨凝也很清贫,可她还是为子玉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

  一碗温热的汤羹下肚,子玉的内心燃起希望的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希望的火花一旦点燃,便再也不可抑制。

  夜幕落下,子玉终于鼓起勇气卜上一卦,问前途,也是问性命。

  却没想到,似乎已经走入绝境的子玉,却偏偏卜得了“谦卦。”

  是那概率极小的“谦卦”,是那平日里求之不得的“谦卦”。

  子玉闭上双眼,背出卦辞,“亨,君子有终,吉。”激动的泪水却从眼角滑落。

  阳历新的一年到来了,一月一日,子玉踏上了去西湖的旅途。

  她已经身无分文,燕雨凝本想资助她一些盘缠,但是想到失去珠儿的燕雨凝,往后的生活会很困难,子玉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只是带上了一些干粮,便踏上了去往杭城的旅途。

  一路上战火四起,任何交通工具她都无法搭乘。

  既然如此,那就徒步,只要双腿还健全,子玉相信总有一天会走到杭城。

  而绝境中的大吉卦象,成为了子玉内心之中最后的依据……

  作者有话要说:

  整个第四卷 ,关于建业城内相关事件的时间节点,我参考了两本书:《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

  华群(魏特琳)女士听得懂中文,也会说简单的中文,但是不够流利,不过为了行文流畅,所以暂且忽略这个BUG。

  那些华群女士与主角的对话,关于华群女士的观点,有很多都是出自《魏特琳日记》。

  我并不一定完全赞同华群女士的观点,所以,有的反驳的观点,已经借住主角的口说出来了。

  遗忘历史等于背叛,这一卷的目的不为散播仇恨情绪,旨在纪念那些无端遭受这无妄之灾的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