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迷迷瞪瞪,对许都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因为起火才跑出屋子的百姓,这时都已经听话地蹲下了。

  此刻还站着,甚至试图搅乱局面的人,大部分都是董承的同伙。

  其实,早在曹操出征之前,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就前来告密,举报了衣带诏的事,并揭发太医吉平给曹操下毒,也是受董承的指使。

  原来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和侍女私通,被主人责罚以后怀恨在心,卖主求荣。可惜他知道的消息十分有限,不能确定有多少人参与密谋。

  为了震慑百官,确保曹操和袁绍交战期间,朝廷不出什么大乱子。曹操采纳了董昭的提议,将计就计,故意让董承有机会闹事,把他所有的同伙都暴露出来,方便一网打尽。

  郭嘉自问不是什么好人,然而,他还是无法看着许多无辜之人稀里糊涂地送命。所以他请命负责收网,至少,能给大多数不幸卷入这场阴谋中的人留一条活路。

  除了为首的董承等人需要抓活口,交给满宠审问。其他还在负隅顽抗的人,都被虎豹骑无情地碾压。

  郭嘉没有再看,下令让虎豹骑的军司马邓展快速清理叛军。

  另一边,负责夺城门的王子服和吴硕当场被郭嘉的部曲击杀,吴子兰和种辑被生擒。

  曹昂负责组织官员和百姓救火。

  董承做白日梦,想控制一个相对完好的许都,坚守城池待援。所以真正被焚毁的建筑物很少,反倒是皇宫的火势最为严重,好在第一时间去皇宫救火的官员非常多,这些人都带着不少随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皇宫的损失也不算严重。

  黎明将至,许都皇宫灯火通明,城中的动乱已经平息,风中还残留着一股子焦木味。

  对于这场动乱的原因,天子刘协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当郭嘉一步步拾阶而上,走进正殿的时候,刘协还是装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模样,有些惊惶地问:“郭祭酒,外面为什么这么乱?好好的怎么走水(火灾)了?”

  郭嘉把玩着折扇,看似无心地说:“董承谋反,已经收押待审,陛下知道吗?”衣带诏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能猜出来。但这事儿不能牵扯到天子,也不可能明着承认曹操弄权、斯压君父、独霸朝纲,所以只能是董承自个儿的主意。

  刘协面如土色,声音也颤了:“朕、朕不知道,车骑将军董承有救驾之功,朕不相信他会谋反,他一定是冤枉的!”

  郭嘉似笑非笑:“哦,那就奇怪了,董承自称是奉陛下的密诏夺取许都、殄灭奸贼,不知在陛下的心中,谁是奸贼呢?”

  刘协几乎流泪,紧紧地扯住郭嘉的衣袖:“朕没有下诏,没有。郭祭酒一定要替朕美言几句,不要让曹公误会呀。”

  还漏了一个参与衣带诏的人一一刘备。

  郭嘉有点瞌睡,轻轻按了按太阳穴。从宫里出来,他先回府补了一个觉,又去廷尉诏狱探望刘备和张飞。

  这个门可罗雀的超级“冷衙门”,几乎被所有人遗忘。然而,董承以为早就潜逃、离开许都的刘备,就秘密关押在这里。

  张飞其实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不像演义中那么鲁莽,这次抓捕混出城的刘备和张飞,委实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廷尉郭鸿也是谨慎,怕张飞暴起伤人,给他戴上厚重的枷锁,双手双脚都用玄铁链子锁住,另一端固定在巨大的石头磨盘上。张飞能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对刘备还算优待,干净的小单间,有卧榻有草席,也没上枷锁。

  郭嘉示意随从递给刘备笔墨纸砚,轻咳一声:“有劳玄德公给关将军写一封信,让他暂时听曹公调遣,他若能在战场上立功,嘉就请曹公免去二位的死罪。”

  刘备泣涕连连:“这如何使得?备已至此窘境,绝不能再连累二弟。”

  郭嘉凉凉地道:“我不是在和你商量,你写,还是不写?”

  袁绍的智囊团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分歧,沮授和田丰坚决反对出兵。郭图、辛评、逄纪和审配等人赞同出兵,荀谌的亲兄弟荀彧在曹营,他得避嫌,没有发表意见。

  郭图趁机进谗言,夺了沮授的兵权,劝袁绍立即进兵黎阳,临河威慑曹军,在气势上压住曹操,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但袁绍犹豫不决,错过了最佳时机,等到袁绍点齐兵马,曹操已经抢先一步驻军黎阳,抢占了先机。黎阳是一个很关键的战略要地,占据黎阳,在抢渡黄河天险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优势。

  袁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基本上被曹军牵着鼻子走。

  田丰见过这种鬼才布局,和郭嘉对奕的时候,在棋盘上。每一步都是别人算计好的,不怕你来,就怕你不敢来。

  田丰再次提出休养生息、轻兵扰敌的策略。他甚至悲观地断言:袁绍此战必败。

  这种不祥的言论,终于彻底触怒袁绍,袁绍将田丰打入大牢。

  沮授献上“三年疲曹”的策略,也被忽视。

  郭嘉:其实袁绍只听田丰、沮授的,或者只听郭图的,都能获胜。问题是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袁绍这货能长期处在犹犹豫豫的状态,让所有好计策全部落空。

  这几年,曹操的势力发展得太快,让袁绍十分忌惮。袁绍已经五十多岁了,深感身体状态一年不如一年。他觉得不能再等,一定要趁着他还有精力,还有明显的优势,尽快消灭曹操。

  然而那些支持袁绍开战的谋臣,互相之间也有矛盾。袁绍喜欢小儿子袁尚,郭图和辛评支持他的大儿子袁谭。逄纪和审配则支持袁尚。

  逄纪担心郭图掌兵权,会使大公子袁谭得势,于是他也向袁绍进谗言,想夺走郭图刚到手的兵权。

  郭图的一系列表现,让袁绍相当器重他。尤其是那个进军黎阳抢占先机的建议,袁绍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听郭图的。但逄纪的话也有道理,郭图还有一个同族在曹操那边当军师祭酒呢,让郭图掌兵、担任三军总监,有点冒险。

  于是,袁绍作出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决策,他下令:从今日起,撤销三军总监这个官职,将军队分成三部分,分设三个都督,郭图、沮授、淳于琼都当都督,各领一部分军队,互不统属。

  以郭图和沮授的矛盾,以及颍川系郭图、冀州系沮授和袁绍最早的心腹淳于琼之间的矛盾,这三股势力会斗成什么样子,还真难以预测。

  沮授异常绝望,他赶在随军出征之前,召集族人,将所有家财散给他们,说:“如果袁公在官渡获胜,我们就会威无不加,但若战败的话,我们连自身也不能保全,真是可悲!”

  这话传到袁绍的耳朵里,要不是大敌当前,袁绍真想送沮授去和田丰一起吃牢饭。

  九月,曹操回到许都,留于禁屯兵守官渡。

  曹操回来,是为了处理衣带诏的事。董承、吴子兰、吴硕和种辑都被诛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全部遭殃。至于王子服(刘服),他是宗室子弟,梁王的嫡孙,三族包括了天子刘协,所以只好例外。

  这或许有些残忍,但假设董承成功了,被诛杀的就是曹操的三族,郭嘉、戏志才、董昭、毛玠、满宠等人估计也难逃一死。权利的游戏一向如此残酷,这一次,就连荀彧也没有劝阻曹操。曹操险些被毒死,还面临着灭族的危险,谁有资格让他放过仇人?

  曹操杀了董承,余怒未消,红着眼,佩着剑,带着虎卫军(曹操的亲兵,由许褚统领)冲入皇宫。

  沿路的宫女、宦官都被曹操的气势吓到,有的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有的转身就跑。

  刘协刚用过晚膳,正在寝殿中和伏皇后低声私语,一个中常侍(太监)慌慌张张地跑过来,被门槛绊倒,发簪都摔掉了,也顾不上收拾,朝刘协嚷嚷道:“陛下,曹司空带兵……啊!”

  话没说完,许褚一把拎起这个中常侍,扔出寝殿,将闲杂人等都清理干净,才迎曹操进殿。

  曹□□死盯着刘协,右手按住剑柄,阴恻恻地问:“董承谋反,陛下知道吗?”

  刘协装糊涂:“董卓已经伏诛了。”感谢郭祭酒,被问过一次,已经想好该怎样蒙混过关。

  曹操的声音陡然高了三分:“不是董卓,是董承!”

  刘协镇定地说:“朕确实不知道。”

  “既然陛下毫不知情,那就是董承主谋。谋反论罪当诛三族,董承还有一个女儿在后宫侍奉陛下,也应该斩首示众。”

  刘协不敢吭声,伏皇后颇有威仪地说:“董妃已有身孕,望曹司空见怜。”

  “好,那就留她一个全尸。”曹操冷笑数声,让虎卫擒来董妃,用白绫缢死。

  至于刘备和张飞,看在关羽愿意随军征讨袁绍的份上,暂时不作处置。

  曹操再次回到官渡前线,军情紧急,袁绍的军队围困白马。

  荀攸献上声东击西之策,曹操兵进延津,假装要渡过黄河,绕到后方去偷袭袁绍,引诱袁军的主力西移。然后,曹操再轻兵突袭,解白马之围。

  袁绍果然中计,派颜良继续进攻白马,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去追击曹操。

  沮授识破了荀攸的计谋,苦劝袁绍:“颜良性狭,虽然勇猛,但不可以独自领兵。曹操兵进延津,八成是声东击西之计,曹军真正的目标还是先解白马之围。”

  袁绍不听劝,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猛追曹操。

  大江东去,浊浪滔滔,沮授立在飘摇的小船上悲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是蔡邕(蔡文姬她爹)记载在《琴操》中的一首异域歌谣。

  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之人提着酒壶,在河中奔跑。眼看他就要冲进激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的人被河水淹死了。他的妻子拨弹箜篌,唱了一曲《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将奈公何!”歌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沮授唱这首《箜篌引》,是暗喻袁绍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

  袁绍听了大怒,下令剥夺沮授的兵权,将他看押起来。

  袁绍追呀追,一直追到延津的南边,终于彻底追丢了曹操的身影。然后,就传来曹操的大将张辽和关羽斩杀颜良,解除白马之围的消息。

  作者有话要说:正史上,官渡之战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开始筹备,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取得最终胜利,持续了一年多。

  这期间,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曹操至少离开前线两次,一次是建安四年九月回许都,一次是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打刘备。还有郭嘉预言孙策之死,也发生在官渡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