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游戏竞技>【】逍遥灵帝传说>第1122章

唐代宗大历三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不久,时局仍然动荡不安。

流亡蜀中成都的昔日京都小吏薛郧与妻子裴氏,天天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

这时裴氏生下一女,薛郧斟酌再三,为女儿取名涛,字洪度,以纪念那一段惊涛骇浪般的生活历程,同时也盼望自此能安度洪流滚滚的岁月。

这时,老一辈的官吏大多失势,官场新贵迭出,一派混乱。

薛郧见状,索性辞官家居,一心一意地调教他的独生女儿。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薛涛的学业进步极快,很早就展现了她天赋的诗才。

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看着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梧桐》为题,吟出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这两句明为状景,实际含有他高风亮节,不随俗流的清高人生观。

吟完后,他用眼睛看定薛涛,意思是让她往下接续。

小薛涛眨了眨眼,随即脱口而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她这两句,纯粹只是触景生情,颇为生动切题,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而薛郧却暗自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定会预示着女儿今后是个迎来送往的人物。

当然,他这种推测,除了从诗句而来外,主要还是根据女儿那过人的才思和美貌来看的。

不料,事情的发展,确实也应了薛父的预感,薛涛长大后真是成了一棵招摇一时的“梧桐树”,过了一生“迎南北鸟”、“送往来风”的奇特生涯。

就在薛涛十四岁的时候,父亲溘然长逝,抛下寡母孤女。为着维持母女俩的生计,小薛涛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谋生的重担。

在那时,一个女儿家要想谋事,是何等的艰难,她只好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和通晓诗文、擅长音律的才情,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

不久,她便成为成都市上红得发紫的高级歌姬,又被人们称为诗姬。

唐德宗时,吐蕃势力日渐强大,不时侵扰蜀酉、滇南一带边陲地区。

朝廷拜中书令韦皋为剑南节度使,开府成都,统辖军攻,经略西南。

韦皋是一位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听说薛涛诗才出众,而且还是官宦之后,就破格把姬女身份的她召到帅府侍宴。

薛涛刚一到,韦皋为试其才情,就命她即席赋诗。

薛涛神情从容,含笑接过侍女奉上的纸笔,题下《谒巫山庙》一诗:“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写完后,韦皋拿过一看,不禁大声称赞。这小女子即兴赋诗,不但诗句清丽凄婉,且有愁旧怅古的深意,绝不像一般欢场女子的应景之作。

韦皋看过后又传给客人,众宾客莫不叹服称绝。

从此以后,帅府中每有盛宴,韦皋必定召薛涛前来侍宴赋诗。

薛涛成了帅府的常客,更被人们看成是蜀中的重大交际场合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一年以后,韦皋对薛涛的才情更加肯定,认为让这么一位稀世罕有的女才子,仅仅担任一些风花雪月的“花瓶”角色,实在是枉费其才,应该让她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幕僚文牍工作。

于是,韦皋十分认真地准备奏报朝廷,请求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

无奈府中护军进言:“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以一姬女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韦皋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给薛涛申报任女校书的事就搁置下来了。

女校书之事虽未付诸现实,但在韦皋的心目中,薛涛似乎已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校书了。

他赠给她的一首诗,就这样写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当时薛涛的寓所,就在成都郊外的万里桥畔,家门前栽有几棵枇杷树。

韦皋在诗中,把她直称为女校书,并用“枇杷花下”来描述她的住地。

从此,薛涛的“女校书”名义不胫而走,而“枇杷巷”也成了姬院的雅称。

一经节度使韦皋的题诗称道,薛涛的名声不仅传遍了蜀中,而且几乎全国皆知。

当时的许多名士,争相与她诗词唱酬。

由各地前往成都办事的官员,也竞相以一睹薛涛芳容为荣。

谁若是能求得她的只言片句,更是喜不胜收。

被捧得飘然欲仙的薛涛,自然也不甘寂寞,亲自制出一种粉红色的小彩笺,用娟秀的小楷题上自作的诗句,赠与那些她认为合意的来客。

一时之间,这种诗笺成为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