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游戏竞技>【】逍遥灵帝传说>第1027章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俞大猷。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福建晋江人。

他二十岁时,继承父职任百户,开始学习骑射,“剑术天下无敌”。后历任千户、武备、参将、总兵官等职。

1549年,朱纨巡视福建,将俞大猷荐为备倭都指挥。又参与交黎之役,以功进参将。他移师浙东,抗倭于王江泾,并围歼徐海、陈东等匪类,以功加都督佥事。后来任参将。

又镇守南赣,平定广东张铤叛乱。后任福建总兵官,破倭于福建兴化,时称俞家军。

次年任广东总兵官,获海丰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总兵。

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善用兵,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

万历初夺职,一度复起,后任军都督佥事,乞归。卒于家,谥武襄。

俞大猷戎马生涯47年中,抗击倭寇入侵的时间,达十三年之久,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据说,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府霍邱。

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

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

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

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为练胆量,常登巨石下跳},现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边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之所长。

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的境界,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经》。王宣以《易经》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经》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经》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

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

而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是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

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俞大猷的兵法思想,是逐步发展的。

他在会试时,就上论策《安国全军之道》,立功大同镇时又有《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在他的《正气堂集》十六卷中,无卷不言兵,无篇不与兵事有关。

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建议,但面对个人力量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且与古老的松散的社会组织不能相容,其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

俞大猷之所以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青年时代对《易经》学有关奇正、虚实、矛盾、变化的辨证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认为,作为战争的指挥者,首先应该具备“忍”的策略思想。

他说,“忍”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行为的出发点和成就一生事业的基本条件。

它对于战争决策者而言,“能忍,则不为人所致,机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则常为人所动,机操自人焉者也”。所谓“机操”,意即把握战机,掌握战争主动权。

能忍者,就能把握,掌握战争主动权;不能忍者,就会贻误战机,丧失战争主动权。

俞大猷以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例,告诫战争的决策者说,“能自安其国”,“自全其军”,且能“危人之国”,“破敌之军”,这都是“能以忍自守,不为人所动之大诫也”。

他平时想到战时,战时想到战后,计定而后战,战则求全胜。

俞大猷生长在华夏国东南沿海泉州,自幼耳闻目睹倭寇在东南沿海的暴行。投笔从戎后,直接与倭寇作战,从国家和民族的大计出发,提出加强海防的战略思想。

俞大猷抗倭的海防战略,是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战略,加强海防,坚固江防,以长制短。

就是“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的海防战略。

在剿倭的实践中,俞大猷总结出“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的论断。

他说:“倭贼骄悍,攻之洋中,我得上策。一被突入,陆路追战,兵无素练之律,贼怀必死之心,胜负之形斯判矣。”

概括说明了在海上与陆上剿倭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中,肯定了海上剿倭是“上策”,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

他指出:“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之于海,其首务也。”

因为倭寇之来必由海,必须修造海船,招募训练水兵,加强海防力量,在海上倭寇必经的岛屿,以逸待劳,剿灭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