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1164章

  这不是自封的,比如新加坡一家娱乐杂志的标题就是《艺人联合会——华语电影教父的诞生》。

  由于王梓钧在欧美地区的名气巨大,而且全球票房快要突破两亿美元的《天堂之恋》还没完全停止放映,本身就具有十足的新闻和娱乐价值。所以对亚洲那些媒体的蜂拥报道,欧美媒体也跟着来凑热闹。

  很不凑巧的是,那本称王梓钧是华语电影教父的新加坡杂志是英文刊物,一些欧美媒体图便宜干脆直接引用此文章。一时间,王梓钧的华语电影教父的称号,居然享誉全球了。

  不过港台电影圈子里的人却没人这么叫,年长的直接称呼小王或者王老板,关系好点的就叫钧哥,王氏影业的员工则是称呼老板,把姓氏也省掉了。

  香港,一群媒体记者在清水湾片场堵住邵逸夫。

  “六叔,你以前也曾被人称过香港电影教父,你对王梓钧成为华语电影教父怎么看?”一位美女记者非常直接地问。

  邵逸夫面带微笑,不过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笑容有些不自然。他说道:“教父都是别人封的,我可从来没认为自己是教父。做电影的就该老老实实做电影,教父教母那是外国黑帮喊出来的绰号。我向来都是以理服人,只会提携圈里的后辈,用心做好电影,不搞帮会称霸那一套。”

  “那请问,六叔对台湾的艺人联合会怎么看?”另一个记者问。

  邵逸夫说:“台湾的电影人成立什么组织,那是别人的事情。艺人联合会的演员评级,对香港电影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港台两地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同样一个演员,在两地拍片拿到的片酬也有出入,所以大可不必太重视这个评级制度。”

  “那你觉得香港电影圈有没有必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

  邵逸夫说:“香港电影这几年发展很快,社团我看就没必要了,倒是可以设立我们自己的电影奖项,就像台湾的金马奖一样。”

  “邵先生,你的意思是准备发起设立香港电影奖项吗?”记者见缝插针地追问。

  “这是我多年前就有的考虑,不过必须等到香港电影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再说。”邵逸夫道。

  记者们还要追问,旁边的方逸华已经挡了上来:“抱歉,六叔年纪大了,需要多休息,大家有什么问题下次再问。”

  嘉禾电影公司。

  “呵呵,这个家伙,华语电影教父,口气挺大的。”邹文怀拿着一张报纸笑道。

  罗维坐在邹文怀对面,不屑道:“我看是吹牛的本事更大。他要是华语电影教父,我们这些玩电影的华人,不全成了他的教子了?他算老几,我们拍电影的时候,他连镜头都还没见过。”

  得,王梓钧躺着中枪,平白把一大堆华语电影人给得罪了。

  “话不能这么说,”邹文怀捧着报纸又看了几眼,叹气道,“艺人联合会,好手段啊。可惜邵老六不可能跟我合作,不然我们也可以联手控制香港电影。”

  罗维道:“怎么合作?香港的地盘就这么大,容一个邵氏或者嘉禾显得宽松,两家并存就有些挤了。一山难容二虎,我看该继续打压邵氏,趁他这两年不景气,彻底把他踩下去。”

  听了罗维的话,邹文怀也是一笑,心中得意。这些年他大力扶持独立导演作品和一些小电影公司,不断地冲击邵氏的地盘,甚至还联合台湾王氏的电影,最后慢慢将邵氏的电影市场份额给一点点的吃掉。

  偌大的邵氏电影公司,此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不过有一点让邹文怀警觉,王氏影业的片子,去年已经占有了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份额的5.6%,只程龙那部过1000万港币票房的电影,就让王氏的电影牢牢地在香港电影市场站稳脚跟。

  不能让邵氏彻底倒下去,是该联合邵氏抵挡王氏影业的外来入侵了。邹文怀心中却在打这个主意。

  美国好莱坞,比弗利山庄,WMA公司总部。

  “教父?真是个笑话。”维克多·莫里斯手上拿着一份《洛杉矶时报》,看着娱乐头版上王梓钧带着笑容的脸,都突然心中不舒服。

  “韦伯,我请侦探公司调查的资料呢?就是关于那个中国小子的。”维克多·莫里斯突然想起来以前自己好像花过点小钱。

  外面维克多·莫里斯的根本擦了下自己额头的冷汗,尼玛,幸好上次顺手把侦探给的包裹收起来带走,不然自己又该倒霉了。

  “莫里斯先生,资料在您家里。”韦伯走进来说。

  “快拿来,我马上就要。”维克多·莫里斯说。

  “好的,我马上去拿。”韦伯说完转身离开。

  二十多分钟后,韦伯抱着几个还未拆封的包括走入维克多·莫里斯的办公室。

  维克多·莫里斯将这些包括一一拆开,看到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资料,维克多·莫里斯大笑道:“哇哦,真是很精彩。我想把这些东西交给电视台,或许会更精彩。我都情不自禁了,想要亲眼看到那个中国小子惊愕的表情。韦伯,你说我是不是很混蛋啊。哈哈,我最喜欢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那个中国小子倒霉之后,肯定还不知道是谁在作弄他。”

正文 571【惊天大绯闻】

  《中国小子:睿智的教父,还是荒淫的暴君?!》

  这是洛杉矶一家二流小报所报道的新闻标题。

  维克多·莫里斯没有直接把消息捅到电视台,而是自己花钱购买了一家在美国销量只有两万多份的二流报纸。

  仅仅用了一天时间,这家叫做《洛杉矶晚报》的报纸销量,就从两万份增长到三万份。第二天,报纸的单期销量又增加到六万份,第三天掀起购买狂潮,这一期的《洛杉矶时报》整整卖出十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