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810章

  至于在演员方面,不得不说,王梓钧的眼睛太毒了。作为伯乐,他发掘了周润发这匹千里马,甚至为了捧周润发,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演奸角,来给周润发当绿叶。而周润发也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片中的表现简直脱离了表演发愁,几近于艺术。我在看周润发的戏份时,有种欣赏艺术品的感觉。至于王梓钧的角色,我不想多说,此君已脱离人类的范畴。周润发来演那个反面角色如果演得好,我不稀奇,但王梓钧的形象太深入身心了,他这种一贯的正派形象居然能把坏人演得让观众咬牙切齿、破口大骂,我只能说佩服……”

  台湾的《影响》杂志却是从另一方面来探究这部电影:“业内人士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握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有人认为这是对立的,想要艺术就不能商业,那会让影片的格调下降,充满铜臭味。也有人认为,商业片不需要艺术,只需要观众和票房认可。

  对于此,鄙人有些浅薄的看法,那就是将艺术与商业溶为一体,并且靠导演本身的控制能力来把握他们的度。

  艺术电影,区别于那些只追求视觉刺激的纯商业电影,但也仅仅是区别而已。一部艺术片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观众的认可。观众认可的多少,就可以视作其商业度的高低。

  一些纯艺术片,它只能到电影节上去拿奖,不可能走进大众影院,因为大众看不懂,或者没耐心看懂。而一些纯商业片,却像一堆湿海绵,挤掉了水就没什么干货了。看片的时候热闹,第二天起床就把情节忘得七七八八。

  纯艺术片缺少资金来存活,纯商业片没有长久生命力,而从电影发明至今,纵观电影史,那些经典影片,无不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产物。

  导演就像一个烹饪大师,放多少油、放多少盐,才能烹制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而我们的许多导演就是蹩脚的厨师,回顾我们台湾去年一年上映的电影,其中有大半的影片,恐怕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纯粹是拍了看着热闹,吸引观众掏钱包。艺术性,抱歉,没有,整部片子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商业性,抱歉,也没有,他们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真正的抓住观众的心,而是跟风拍摄去抓观众的眼球。

  抓住眼球很容易,你一丝不挂上街裸奔,保证很多人看你。可抓住人的心,那就要有真功夫了,首先你自己就要真诚,即便是骗别人的心,也要在骗上花功夫用心。

  只会抓观众眼球的导演,终究是做不长久的,你裸奔一回有人围观你,但你天天裸奔,人们只会嘲笑你神经病,一笑置之。就如同你的电影可以骗观众掏一次腰包,但再而三的,观众就不会买你的帐了。

  我们台湾还是有很多导演会抓人心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行和王梓钧。不过他们却有些分别,在艺术与商业性的融合上,李行更偏向于艺术,而王梓钧更偏向于商业,或者,这也是王梓钧的片子票房一直更好的原因之一吧。

  艺术性,说得最浅显直白,那就是能让人感动,不能触动人心的那不叫艺术品,那是工业品。《赌神》一片中,艺术性在情节上占的比例很小,无外乎友情、爱情之类。不过在电影画面的运用上,这一次王梓钧却是非常用心,一些赌场明明很常见的人和常见的动作、表情,经过王梓钧的艺术处理后,居然能紧张、吸引人到大气都不敢出。整部电影下来,每一个画面都有一种莫名的张力,王梓钧对电影的掌控力已经达到了大师的程度。甚至我可以说,他的《人鬼情未了》虽然好看,但对电影画面的掌握上仍有一些缺憾,如果换成是现在的王梓钧来拍,其质量绝对会更上一筹。只从这一点来说,王梓钧的导演能力已经达到了黑泽明那种级别,他能令一个普通的镜头让你窒息。

  至于《赌神》的商业性,可能已经不需要我来分析了,从头到尾到处是毫不掩饰的商业元素。听说王梓钧还在拍片前拉来上千万的赞助费,而赚这笔钱只需要在电影里露几个商标或者产品。我想,对于王梓钧如何大肆运用商业元素而不招人烦,我们的一些导演是学不会,但拉广告赞助这点,恐怕他们会学的很快!”

  果然学得很快,王梓钧还没拍片就拉到巨额广告赞助费的事情一经传出,顿时惹得不少制片人和独立导演眼红,同时脑袋里的一根神经也被点化了。一些准备拍片,甚至已经拍片的制片商和导演,开始飞一般的联系商家。

  几个月以后,观众就被搞烦了,因为某些不知名的制片公司和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做广告实在做得令人恶心。由于他们知名度不足,商家不是傻瓜,出钱的同时便提出要求,自己的商品必须在荧幕上停留多长时间,或者占有多大的画面,以达到宣传效果。

  造成的结果就是,观众看电影看得正顺,突然画面变成一广告牌,还在荧幕正中杵半天不走。

  与拉赞助交相辉映的是,港台地区的电影院,突然在某段时间一窝蜂地拍出各种各样的赌片。什么《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赌王与赌霸》、《赌海风云》……等等层出不穷,刚开始的时候观众还因为《赌神》的关系,看这些赌片看得津津有味,使得这些赌片大卖。其他人看见赌片原来这么赚钱,也纷纷加入。就连那些只会拍爱情片的导演,也被制片公司勒令加入赌博元素,然后就出了不少《情系澳门》、《赌城之夜》、《我的赌鬼恋人》之类的,既不像赌片又不像爱情片的不伦不类电影。

  于是赌片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粗制滥造,搞得观众一提起赌片就烦,终于再走上了几年前功夫片的老路。

  当然,这是后话。

  除了少数媒体骂王梓钧教人学赌之外,大多数媒体都对这部片子大加赞赏,搞得那些没机会参加首映式的影迷心痒难耐。

  直到首映一周以后,港台两地才同时公映此片,而澳门则是等到了十月初。

  影片一公映,立即引发了轰动,甚至比《快餐车》引发的轰动还要剧烈。因为《快餐车》拍得再好,仍旧属于功夫片范畴,而《赌神》却是赌片的开山怪。就像卷土老大的《最终进化》写得再好,但在许多无限迷的心中它仍旧比不上字母哥的《无限恐怖》。这与作品本身质量无关,而是开宗立派所带来的荣誉光环。

  《赌神》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新鲜了,太好奇了,太好看了。

  然后古怪的现象出现了,大街上随身现代扑克牌的人多了起来,有事没事还能在小巷子里看到个半大少年在那里把牌颠来颠去,颠得满地都是,然后再接再砺捡起来继续练习。

  最快乐的还是做纸牌和筛子等赌具的公司工厂,《赌神》一出,他们的产品销售量顿时大增,差点没把王梓钧的照片放车间里当财神爷供着。

  什么叫现象级电影?这就是。就仿佛后世香港那部《人肉叉烧包》,一经上映苦死了那些卖叉烧包的小贩,许多人饭碗差点都砸了。

  除了这些工厂,各地赌场和一些小赌馆也生意大好,一提起王梓钧,赌场的老板都说那是个大好人。

  而在澳门,这部《赌神》更是场场爆满,一些人穿着红色内衣内裤跑来看电影,看完之后作揖说一声“赌神保佑”,然后直接朝赌场里跑。

  也有一些输成了穷光蛋的烂赌鬼,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十块钱澳门元,买了门票进去,在电影院里看着《赌神》,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仿佛是个神经病一样。

  还有某些阿公阿婆、大叔大婶,突然某天站在自家的大门口,破口大骂王梓钧王八蛋,生儿子没屁眼儿,拍一部电影教坏了他们的儿子、孙子、老公、老婆,现在搞得家破人亡。

  不管怎么说,《赌神》成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直到金马奖颁奖典礼开始上映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台湾地区的票房已经接近三千万台币,香港地区的票房达到280万港币,澳门地区上映得晚,但居然也有上百万港币票房。可见那帮赌徒对《赌神》是有多么的偏好。

  这才半个月时间啊,做到这种成绩,即便是王梓钧,不说要一个月的时间,至少也要二十多天吧。

  这个混蛋王梓钧,简直越来越妖孽了。港台两地的一些导演和电影公司老板,一收到《赌神》的票房情况,眼红得想要把王梓钧掐死,再把票房据为己有。

  而在一些刚入行的电影人中,特别是那帮还在读书的学院派,简直就把王梓钧当成了导师和偶像。偶尔有一些坚持艺术的导演系学生骂王梓钧,也会被其他同学群起而攻之。

  转眼进入十月,林清霞的身子越来越重,王梓钧不敢大意,不时地请医生到家里给她做产前检查。医生说林清霞胎不稳,随时可能小产,把王梓钧吓得够呛,直接把医生请到家里住下,自己也一天到晚在家看着。

  林清霞把可能小产的事情都怪在王梓钧头上,一会儿埋怨说是王梓钧气的,一会儿又说是王梓钧那次吵架害她摔的,反正脾气比以前大了不少。

  王梓钧知道这孕妇脾气怪,而且医生说林清霞压力太大,有轻微的产前综合症,要王梓钧多在家陪陪,耐心地开导一下。

  这种情况,王梓钧哪敢出去找情人约会?好在赵雅芝忙着拍戏,林凤娇那边也进了剧组,马上也要开机,两女也没时间陪他。

  至于奥黛丽·赫本那边,本身就因为以前的丈夫花心,吃够了老公和人鬼混的苦。在知道林清霞的情况后,甚至用命令的口吻,勒令王梓钧这段时间必须呆在家里照顾妻子,因为这时的女人最需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