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393章

  小老百姓进电影院就是图个乐子,谁愿意动脑筋伤感情去琢磨文艺片?亦舒是个矫情的文化人,是个美女作家,她喜欢的东西非常小资与高雅,以及度人,认为普通平民也跟她看法一样,纯粹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接下来两周的情况却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龙争虎斗》在连续一周爆满后,单日票房开始回落,而《酒干倘卖无》的上座率却在一点一点、非常缓慢地稳步上升,直到上映两周以后,居然开始爆满,不得不增加上映影院。

  随着观影人数越来越多,香港的街头,人们开始唱起了蹩脚的闽南腔“酒干倘卖无”,谈论着电影的女主角林清霞,而萧丽珠的电影原声唱片也开始大卖。

  媒体跟随形势,也纷纷加大对《酒干倘卖无》的报道。一时间,《酒干倘卖无》完全压过了《龙争虎斗》。

  林清霞在香港名气大涨,甚至压过了因为《上海滩》在香港家喻户晓的赵雅芝。

  这是怎么回事?

  这样先冷后热的情况一般都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导演作品,或者没有大肆宣传的电影才会出现。

  可王梓钧和他的电影都不是默默无闻啊!

  而且《猛龙过江》投资80多万美元,远大于《酒干倘卖无》这部文艺片。其剧情精彩,画面火爆,结构紧凑,又是国际明星加盟,宣传到位,这部影片放在美国也是精品,怎么会被一部台湾文艺片压住?

  想不通,看不透,这是无数人心中的看法。

  《酒干倘卖无》诡异的票房情况立即引起了各方的注意,纷纷派人去查个究竟。要知道这两三个月香港电影市场萎靡,大家都在想办法提高票房收入,而王梓钧的电影奇怪票房,似乎让他们看到了某种可能。

  任何离奇的情况出现,必有其原因。若是找出其原因,并且这种因素可以作为某种手段复制,让票房慢热的话……那不啻于拥有了电影淡季增加票房的法宝。

  这种法宝邵氏已经找到了一个,那就是拍摄风月色情片。

  但拍那种片子毕竟名声不好,而且也不是长久打算,所以《酒干倘卖无》奇怪的票房情况让他们忍不住想去刨根问底。

  王梓钧对此也是满头雾水,心想我没做什么啊,但票房的增长怎么会这么古怪?

  此时他已经回到了台湾,正在筹划公司的新片,无法去现场看个究竟,只能拜托倪匡帮他去看看情况。

  王梓钧早有送倪匡的免费电影票,不过他忙着写作一直没去,等他到了自己家附近的一家电影院时,才发现这里排队买票的人早已等了多时,而对面一家正在上映《龙争虎斗》的电影院,那里购票的人只有这边的一半。

  这与两部电影首映的情况成了鲜明的反比,好像刚刚调了个位置。

  不止是倪匡,邵逸夫更是亲自把方逸华派过来,想搞清楚《酒干倘卖无》有什么猫腻。

  王梓钧和邵氏的恩怨,也仅停留在去年的票房争夺上,毕竟王梓钧是外来户,不是邵逸夫的主要敌人。邵逸夫的大敌是培养了国际巨星李小龙的判将邹文怀,这次王梓钧能跟嘉禾打擂台,邵逸夫旗下的电影院也是出了一把力。否则嘉禾与邵氏同时拒绝放映王梓钧的电影的话,那靠一些零散的院线,绝对没有资格挑战《龙争虎斗》。

  去年邹文怀借王梓钧的刀去杀邵逸夫,今年则是反了过来,王梓钧又成了邵逸夫手上的枪。否则白沐阳又不是傻子,非要跟安排自家的影片跟《龙争虎斗》这样的大片同一天上映,其中自然是为了争取邵氏的影院而做的私下交易。

  方逸华不怎么出现在公众场面下,因此少有人认得她。

  此时方逸华皱着眉头看着那长长的买票队伍,加入其中后,问她前面那人道:“怎么这么多人啊?这部电影有那么好看吗?”

  前面那人居然是个五六十岁的大妈,她还没说话,她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就说:“当然好看,不然我怎么会把全家都带来?我都看了两遍了。”

  方逸华一惊,才发现自己面前居然是一家五口集体来买票。

  “《龙争虎斗》不是更好看吗?还有李小龙主演。怎么你们都来看《酒干倘卖无》?”方逸华继续问道。

  那大妈说:“打来打去的,有什么意思?我隔壁小媳妇说,这部电影是讲要孝敬老人的,教人做人的,好看!”

  方逸华问来问去,也没问出什么头绪,只得买票进入影院。至于那大妈说的话,她觉得完全是扯淡,要是教人做人的影片就能取得好票房,那大家都去拍教育纪录片算了。

正文 224【躺着中枪的王梓钧】

  影院里不时传来低啜声,方逸华感到自己脸上也有一丝泪水滑落,连忙伸手指将其抹掉。

  香港出产的电影,那是经常全场哄笑,亦或是用暴力勾起人的破坏欲,极尽感官的刺激。若说有什么词汇能描述港片,那就是——迎合观众。其中午夜场试映,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只要能迎合观众,能让观众从兜里掏钱买票看电影,香港的电影人无所不用其极。一旦发现哪个元素、哪种类型的电影能吸引观众,那就一直使用到烂为止。

  这个《酒干倘卖无》怪就怪在,它没有让观众过眼瘾的暴力场面,虽然也有几处让观众失声大笑,但到电影的中后期,其主调都是悲伤的,直到撕心裂肺地痛。

  让人感到痛,能触动人内心的电影,自然是成功的。但绝不可能票房反应超过《龙争虎斗》这样的商业大片,问题出在哪里呢?

  方逸华看着荧幕上林清霞在舞台歌唱,唱着那首这几天传唱港岛的《酒干倘卖无》,仔细地思索着这部电影成功的秘密。

  方逸华猛地想起两个多月前的《应招女郎》,自从年初到现在,那部小成本的《应招女郎》此时依旧以307万的票房排在第一位,击败了邵氏同属风月片的《北地胭脂》。

  《应招女郎》首先是靠名字吸引观众,打的是情色牌,而且其中确实有非常过火的场面,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但真正让这部电影火起来的,却是其内容——这是一部讲述妓女的电影,分别讲述了她们沦落为应招女郎的悲惨遭遇和过程,而且颇有些为妓女申辩的同情意味,因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