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323章

  小说的奖项分别为长篇、中篇和短篇,其中五千字以下的是短篇,十万字以上的是长篇。再分设一、二、三等奖,最后还有一部分为优秀奖。

  这些得奖的小说立即被各大出版社盯住,于东楼虽然早有行动,不过也没把生意做绝,只选了三部他非常看到的长篇,其他的全部放弃给他其他出版社。

  有钱大家赚,这个赛事才能办得长久。

  王梓钧回到自己的评委席,身边是金庸等人,看得出来,大家对于现场的盛况都非常高兴。

  其中萧逸是最高兴的,因为他是纯粹的职业武侠小说家。像金庸,他写小说的同时还办杂志,古龙写小说之余还编剧本,其他的也都有些老师、编辑等等不同的职业,即便是不写武侠小说也能活下去。

  萧逸这种纯以武侠小说为生的人,自然希望看到武侠界的繁荣,他和王梓钧咬着耳朵道:“前年协会创立的时候我还有一点怀疑,现在才发现这个协会的重要。这些获奖的人里,十个有一两个继续创作武侠小说,也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一个行业要发展,什么是最重要的?自然是新鲜血液,若是没有人才投入这一行,那么迟早要冷淡下去。

  当然,武侠小说不景气也是重要的原因,若武侠小说赚钱的话,不用你说都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若是不赚钱,谁愿意干这行?

  获奖的选手一批一批地上台领奖,他们原先都只是普通的武侠小说迷,这次的大赛让他们看到另一条出路。

  凡是获奖的小说全部会出版,即便是没有出版社要的,协会也会倒贴钱联系出版商,不过发行量可能就不会那么大了。

  而且一等奖的奖励金额高达三万台币,二等奖也有一万,三等奖五千,优秀奖三千,还报销来回的车票、机票。这些钱都是从协会的会费、会刊的提成而来。

  这足以激起无数人的创作热情,甚至是把一些人从漫画堆里重新拉回武侠世界。

  只以这一届的投稿量来看,武侠小说恐怕会重新火爆好几年。

  获奖者在领完奖后并未离开,下午的时候才是重头戏,中正厅除了一些被邀请来的获奖者和《武魂》读者,还有一些是自费前来的小说迷。

  “第一届亚洲武侠文学奖优秀新人奖获得者刘念君,其《列国记》清新淡雅,富有女性的独特细腻感情,情节跌宕起伏,又有宏大的战国世界背景……”

  刘念君就是当初王梓钧碰到那位在清华的女同学,后来和古龙勾搭了一阵,不过很快就分手。古龙是浪子,刘念君是比较独立的女性,两人能相处下来那才奇怪了。

  刘念君算是如今武侠界的一颗新星,在于东楼的刻意包装培养下,如今已经出版了两部几十万字的小说,特别是还积聚了一大批以前的言情小说读者。

  “嗷!”看到刘念君居然是个美女,台下不少人开始起哄狼嚎,估计又多了一批粉丝。

  “第一届亚洲武侠文学奖文艺奖获得者梁羽生,其《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为代表的一系列武侠著作,承中国古典文化……”

  由于武侠文化奖是创办以来第一期,因此在评选的时候大家一致讨论,最后决定把评选的年限放开。

  王梓钧也得了一个“独树一帜奖”,得奖理由是《搜神记》将武侠扩展到上古时代。

  “最后一个奖项,亚洲武侠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庸……”

  这个奖只颁给已经封笔、且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作家。

正文 192【唱片发售】

  武侠协会的大奖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报纸杂志上的一条消息,但却让许多武侠作者和武侠迷欢呼雀跃。

  香港连电影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奖项,咱们的武侠小说多牛!

  特别是那些获奖参赛者的作品一个个的发表,更是激起了无数人的创作的热情,港台各地武侠杂志来稿量猛然大增,让本来已经有些冷淡的武侠市场突然又热了起来。

  不过武侠小说的消费群被漫画和连续剧摊薄了不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武侠协会的众作家聚在一起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也只有小说和漫画、连续剧结合方法。

  武侠协会负责联系漫画社和电视剧的制作公司,虽说惠及的人群不会太大,但总比单独的作者去找他们改编要强。

  也有作者爱惜羽毛,比如金庸,许多漫画商出高价改编金庸的小说,但人家根本甩都不甩,最多拍成电视剧。

  另外王梓钧准备准备弄一个漫画社想法和李费蒙商量了一下,李费蒙是此时台湾首屈一指的漫画家兼小说作家,不过他的漫画是传统漫画,年轻的一批读者已经不再喜欢了。

  想要赢得市场,就必须转变风格。

  但李费蒙有自己的骄傲,不想画风迎合年轻人,去追逐日漫的潮流。

  “牛哥,你看这个怎么样?”王梓钧很快在纸上画了一个人站在山巅,裙摆飞扬、仙风道骨,宛若要御风飞走一般。

  李费蒙看了看,说道:“有些日本漫画的影子,又有些像香港那个黄玉郎的画风,不过更加唯美,有些中国写意画的味道。对了,你《搜神记》上的插图就跟这个很像。”

  王梓钧笑道:“要不咱们把这种风格命名为中国风?我准备用它来画武侠漫画。”

  李费蒙道:“这种漫画不如传统的小说插图的古拙质朴,不过年轻人想来是很喜欢的,应该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