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都市异能>台湾娱乐1971>第222章

  而还有一点,我们的电影剧情虽然不错,但都是演义里的旧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翻不出什么新意。而《喋血孤城》的切入点却非常好,以普通下级军官为中心,牵扯出整个战场的,中间有夹杂着爱情,自然更加吸引普通观众。

  而且,这个片子导演的煽情功夫,也是我们比不上的。我们电影里是让反派虐待、殴打正面人物,来体现正面人物的伟大,然后再用正面人物的胜利激起观众的共鸣。但虐待只是虐待,《喋血孤城》里是直接用死来煽情的,连男主角都在电影还没完的时候就死了。这些,都是我们输掉的原因。”

  程刚吃惊地看着儿子,问道:“这些是你自己想到的?”

  程小东道:“自从听人将两部片子拿在一起议论的时候,我就去看了《喋血孤城》。再加上看到一些影评,经过自己的推敲,就想到了这些。”

  “你比我聪明。”程刚拍拍自己儿子的肩膀道,“听你这么一说,我们输得不冤。”

  程小东道:“其实造成这个结果,邵老板也有很大的责任。我想他临时将我们的电影提前半个月放映,肯定是之前看过了《喋血孤城》,想用《十四女英豪》去阻击。这是个天大的错误,我们不仅不应该提前放映日期,而且应该延后来避开!”

  程刚叹气道:“我开始的时候也没当回事,太相信邵氏群星的号召力了。”

  程小东安慰道:“没事的,大不了我们吸取教训,再拍一部。”

  程刚苦笑道:“你啊,还是想得太天真了。邵老板最大的特点是好面子,我这次砸了他400万是小事,但却输了他的面子。哪里还有机会重新执导筒?”

  程小东道:“要不我们去嘉禾?”

  程刚有些为难地说:“还是,再等等吧。毕竟邵老板以前待我不薄,现在去嘉禾是投敌啊。”“来日纵是千千阙歌,

  飘于远方我路上……”父子俩身后商店的收音机里,再次响起了歌声,几个路人停下来朝商店靠拢,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直到一首歌放完才继续行路。

  程刚看得目定口呆,问道:“这是谁的歌?这么大吸引力?”

  “不知道。”程小东道,“不过现在满大街都有人在唱,连邻居那个脑子有点不正常的傻子都能哼几句。”

  ……

  《千千阙歌》在电台已经播送好几天了,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现在满大街都能听到唱这首歌的人。

  如今香港就两家电视台,其中一家是每个月25元的收费台(亚视前身),只有中产阶级才有能力看。另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TVB无线台了,不过也不是整天都有节目。

  大部分市民,其娱乐除了电影、报刊之外,就是听电台广播,所以广播的传播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而王梓钧的《千千阙歌》,又是除了广告歌之外的唯一粤语歌,在普通民众之中的传唱率可想而知。

  电台的负责人本来是不愿意播送粤语歌的,还是海山唱片公司塞了大笔公关费才决定给他试播三天。结果从第一天播出开始,电台的电话直接被打爆了,都是听众打来询问歌曲信息的。

  现在电台里那位接电话的小姐已经辞职了,她每天至少要接五百个电话,结果回家睡觉时耳朵里都是电话铃声。

  除了普通市民,震动最大的却是专业人士。许多人像黄沾一样,亲自跑到电台里来询问,结果没有获得任何关于歌手和歌曲作者的信息。

  一首粤语歌造成这种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集体轰动,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香港的社会环境。

  北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对外封闭的政策。可是香港却迅速发展成对外开放社会,不但经济起飞,而且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成员。英港政府虽实行殖民主义,但对法治和人权的重视,却也是别的华人社会难见。同时,大陆生活水平和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大,令香港人产生了优越感。

  开始的时候,港人同台湾人一样,集体情怀都是怀念大陆家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和香港又相互隔绝,港府有意无意地限制港人的“中国意识”,港人的“中国人”身份,根本难以建立。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发自民间的本土庶民精神。

  这种庶民精神用什么来表达呢?既能区别于英国、又能区别于大陆,还能代表香港自身,那就只有粤语了!

  在粤语歌和电影流行之前,大多数香港人其实是称呼自己为中国人的,但粤语流行起来后,便逐渐自称香港人,而且语气里颇有些自豪。

  如今这些本土庶民情绪的积累已经达到了顶峰,上个月雨灾后的社会反应更是让这种情绪到了爆点,而王梓钧的《千千阙歌》,就像一根火柴,将这种情绪给点燃、引爆!

  三家亲共和三家亲台的报纸还在对骂,但其他的报刊、杂志却已经把关注的对象转移到《千千阙歌》上。

  一些专家说用粤语唱歌土里土气、俗不可耐,而大多数人却拍手赞成,其中以黄沾和顾嘉辉为主要代表。

  他们称港人要有港人文化和精神,而粤语就是最好的载体。

  而且从专业角度来讲,《千千阙歌》这首歌本身的质量就是上乘之作,不管是国语还是粤语,都是值得一听的。

  论战只进行了两三天,反对的声音就被如潮的赞誉声给压了下去。于是大家又纷纷猜测,《千千阙歌》的演唱者和作者的身份。

  可惜电台那边是海山唱片香港公司的工作人员去接洽的,他们也不知道底细。记者们跑去海山公司采访,那里的员工却三缄其口,只说唱片过几日就要发售,请大家随时留意音像店。

  直到电台播出五天后,才有参加了邓丽君歌友会的歌迷说出这首歌是王梓钧唱的。

  一时间舆论哗然,因为大家之前的猜测,都说演唱者和词曲作者是香港人。

  这,这简直就是丢脸!

  原先媒体还鼓吹,这是香港本土精神和文化的崛起,结果转眼演唱者就成了台湾人。

  于是乎,一些报纸又开始骂王梓钧,说他冒名顶替,其实是借这首歌炒作他的电影。王梓钧一夜之间又成了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