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第93章 独自生活的第三十一天

  陆锦瑶至今都不知道郑氏心里有何打算。

  她总觉得接受不太可能, 既不接受,那总不能把姜棠许给别人吧。

  这样拖着,要拖到什么时候。

  郑氏无论是神色还是语气, 都和往常一样,关心了几句昭哥儿, 嘱咐陆锦瑶别看现在天暖和了就把昭哥儿抱出来吹风,中午抱着出来一会儿晒晒太阳就行了。

  又问奶嬷嬷喂的怎么样, 陆锦瑶一一答了,郑氏才让她回去。

  陆锦瑶行了一礼,心里沉重些许, 面上还得笑着告退。

  出院子的时候,陆锦瑶碰见了韩氏。

  韩氏今儿和以往不太一样, 披着一件白色带刺绣的披肩,穿的是云山蓝的长裙,裙摆上有精美的刺绣, 粗略一瞧是燕子南飞。别的陆锦瑶倒是没看清, 只是燕子胸口一抹白,好像用了银线, 因为阳光一照, 银光闪闪。

  这身当真是好看,韩氏身上有股书卷气,走路步子小,行动间裙摆翩翩。

  脸上的笑分外柔和,一看, 的妆容都换了, 鬓间一支鎏金簪子, 嵌着那么大一颗翡翠。

  当真好看极了。

  从头到脚, 韩氏都像换了一个人。

  这副打扮,陆锦瑶从未见过。

  她不动声色地行了个半礼,“见过大嫂。”

  韩氏笑了笑,也回了个礼,“弟妹也过来请安了。”

  陆锦瑶道:“嗯,来的早了点,我这就准备回了。”

  自从出了月子,陆锦瑶就按照规矩来正院晨昏定省,从未借口昭哥儿晚来一次。做这些事,只要她想做,会比任何人做的都好。

  韩氏倒是没嫌陆锦瑶做弟妹的比她这个当嫂子的来的殷勤,笑着叮嘱了几句,“你也快点回去,你初为人母,出来一趟难免惦记昭哥儿。对了,我这儿还有几件远哥儿穿过的旧衣,都说幼子要穿旧的,才不会伤了肌肤,我一会儿让丫鬟给你送过去。”

  这话说的不错,衣服穿旧的,软和舒适,刚出生的孩子皮肤娇,这样不会被划伤。就算时间有些久,那侯府的东西,也由人好好经管着。

  陆锦瑶道了声谢,“谢谢大嫂。”

  韩氏道:“快些回吧。”

  陆锦瑶虽然面上一片平和,可心里早已七上八下,把韩氏的话琢磨了好几遍了。

  她穿的衣裳不对,倒不是说韩氏不能穿好的,只是府中刚做了春衣,陆锦瑶也看了,料子是好料子,配着颜色和衣料绣了花,只不过绝对没有缠银丝的。

  裙子上除了绣花还有织纹,这样的料子她也见过,是当初圣上赏给三房,三房分了四匹给她,她原封不动还给姜棠了。

  韩氏从前从未穿过这样的衣裳。

  陆锦瑶和韩氏当了三年妯娌,对她再了解不过,她这般,像是突然想通了,不再针对于四房,而且,还有了银子。

  这对陆锦瑶来说自然是好事,只是,她还是有些不放心,等大房的思瑕过来送衣裳,陆锦瑶看了看,除了有些旧,摸着确实软和。

  等人走后,陆锦瑶喊来箐湘,“你看看这些衣裳,可能穿。”

  箐湘通医理,仔细看过之后冲陆锦瑶点了点头,“回大娘子的话,都是能穿的。”

  陆锦瑶:“那洗一洗,给小少爷送去。”

  那看来韩氏当真是转性了,陆锦瑶放下心,这过了一个年,韩氏变了不少,

  对永宁侯府来说也是幸事。有钱也不是坏事,她有娘家,自己也经营着铺子,不算奇怪。

  从前还未立世子的时候,陆锦瑶还想着争一争,毕竟顾见舟也是嫡子,虽说立嫡立长,但也没有律法规定必须如此。

  可既然世子已立,顾见舟同嫡兄关系又好,她何必多此一举。

  有夫君,有孩子,她自己更做着生意,家业慢慢攒能攒下来。

  如今韩氏能想通,一家人心往一处使,也是郑氏和永宁侯乐见其成的,也就还有几年就分家了,陆锦瑶也愿意做个好儿媳好弟妹。

  她有孩子,总得为孩子考虑。

  眼下除了春种,还有一件要紧事,就是清明回老家祭祖。

  往年都是永宁侯和郑氏回去,今年是顾见风请了假,代永宁侯回汝林祭祖扫墓。

  韩氏也得同行。

  作为侯府爵位的继承人,理应二人去。

  这厢把家里的事处理好,下午两人就走了。

  到汝林得几天之后了,不过顾见风有官职在身,这些都是能体谅的。

  等到第二天三月初八,宫里下旨,安庆帝身体不适,由秦王赵耀代为登坛祭天,主持农桑礼。

  一时间,朝中大臣纷纷猜测,最后问鼎那个位子的人会不会是秦王。

  安庆帝没有嫡子,陈王身体有疾,四皇子已殁,最年长的就是秦王。

  主持农桑礼,意味着亲近,这可是一年中的大事。

  秦王虽心里自得,可面上一点表现都没有,对门客只道是代皇上主持农桑礼,是为臣子的本分,还令下面的人管好自己的嘴。

  秦王总觉得自己离那个位子只差一步之遥,触手可碰。

  连天坛都爬不上去,那只能说明父皇身子骨又不如前了。

  还有,这几日上朝,秦王能清楚地感觉到父皇说话气短,还忍着咳意。

  御前还挂着珠帘,隔着细密的帘子看,秦王偶尔看见李德顺给他父皇递茶。

  金銮宝殿上飘荡着微不可闻的药味,并不重,混着别的味道,离得远根本闻不见。

  只是因为他站的靠前,才能闻到。

  连上朝都要喝药,他父皇身体真的大不行了。

  其实,这个年岁的大臣也有不少,好吃好喝的养着,身子都不错。

  只是他父皇操劳国事,把身子累坏了。

  秦王心想,等父皇退位,他定然请全御朝最好的大夫,让父皇颐养天年。

  到时,他的母亲,就是太后,他的母家,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三月初九登天坛祭天,这一晚,秦王比以往睡的都踏实。

  他梦见自己奉旨登基,六弟去东北当了位闲散王爷,对他心悦诚服。

  其余兄弟对他信任有加,他受百姓称赞……

  醒来时,赵耀还对那个梦回味不绝。

  若那是真的就好了。

  赵耀更愿意相信这是上天的暗示,若真是如此,那他离那个位子就只有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也许是明日,也许就是今天。

  赵耀醒的早,他由正妃服侍他穿上吉服,头上戴着属于王爷的冠冕,然后去皇宫受命天子,再领文武百官登天坛祭祀。

  其余几位皇子跟在赵耀身后,再后面才是文武百官。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御凤山。

  天朗气清,瑞风和煦,御凤山并不矮,但没有一人抱怨爬山累人,更无人敢坐轿子。

  到了吉时,祭天大典开始。

  赵耀在礼部宣词下,执香祭奠皇天后土。礼部也准备了猪牛羊等牲畜的头,祭天大典如期举行,只是祭典结束时,摆在祭台上的猪头砰一声从台上滚落到地上,仔细一看,猪头里面竟然是空的,只有一个壳子。

  刹那间,赵耀额头冒出细密的汗,山上风一吹,脊背透心凉。

  就像有支箭,从他胸口穿过去了。

  怎么会犯这种错误,祭奠的牲畜都是礼部准备的。

  李德顺只能当没有看见,走过去把猪头扶正,然后祭天大典就这么仓促地结束了。

  回宫之后,赵耀立刻去勤政殿请罪。

  安庆帝安抚道:“此次,有文武百官瞧见,李德顺虽然把祭礼扶了起来,但难免有风言风语传到外面去。到时朕会处置礼部的人。”

  把礼部的人推出去,只说礼部人办事不力。

  赵耀的名声就保住了。

  赵耀跪下谢恩,“谢父皇……”

  他声音还犯抖,心中止不住的后怕,晨起的梦早就忘了个一干二净,甚至而言,他根本不敢抬头向上看。

  可与此同时他又生出野心来,任谁都不行,只有做皇帝才能说一不二。

  安庆帝的目光在赵耀背上略过,“此事你不必太过放在心上,祭天是做给百姓看的。这阵子,你先在府中待一阵,等风头过去再说。”

  自从封王之后,诸位皇子就搬离出宫了,住在各自的府邸。

  这是直接削了他的官职,赵耀心有不甘,但也没法儿,只道:“儿子遵命。”

  安庆帝摆了摆手,“退下吧。”

  从勤政殿出来,赵耀直接回府。他召见门客,问可有谣言传出来,门客欲言又止道:“王爷,这事只是做给百姓看的,您别放在心上。”

  哪儿有什么老天爷,若是真有,早有人走着走着就被雷劈死了。再说,明眼人都能看出有人设计,皇上英明神武,怎会不知。

  到时知道是谁,那人恐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么说就是有了。

  赵耀气的摔了一个杯子,“到底是谁,肯定是本王的哪个好弟弟!真是一天都见不得本王好。”

  如今他官职已经卸下,父皇也没说何时官复原职。

  礼部的人是推出去了,他也没落得好。

  门客劝道:“王爷,这祭礼出了事,陛下定然有怨气,您稍加忍耐,日后总有立功的机会。”

  依他看,让赵耀祭天,就有立他为太子之意。

  只是出了事,再重用,难免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

  如此一来,不如先避风头。

  赵耀:“而今也只能如此。你带人暗中彻查,千万别走漏风声,本王不好过,谁也别想好过。”

  只是这种事,既然敢做,就不会留下马脚。正所谓天知地知他知,曾经的六皇子,如今的燕王殿下赵禛很清楚自己没做过。

  因为圣旨,他如今只做自己的分内之事,多的一件都不沾染,下面的人也规束着。

  那究竟是谁做的。

  赵禛心里想到了一个人,又觉得不太可能,但除了他,没人能这么明目张胆。

  他父皇有这个胆子,也有这个能力。

  当时猪头倒了,是父皇身边的李德顺去扶的,虽然只凭这件事不能断定是他父皇做的,但赵禛很清楚不是自己做的,下面的诸位弟弟就更不可能了。

  这个念头出来,赵禛脊背发凉。

  若真是如此,那下了好大一盘棋。

  如果赵耀动了不该动的心思,会彻底出局。

  赵禛只是猜测而已。

  兴许真的是老天看不顺眼,那对他来说就更好了。

  他无数次地告诉自己要沉得住气,走错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父皇最忌讳结党营私,也忌讳陷害兄弟,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人提立太子的事。

  这原本是赵禛本来的打算,现在只能暂且先放一放。

  赵禛不管别的,自己的事做好,就去庄子里看庄户种地去了。不仅他去了,府中正妃侧妃也一同去了,要的就是本本分分。

  这档口,谁也不能惹是生非。

  当然也不能太过本分,那就有做戏的嫌疑了。

  赵禛去安庆帝面前为赵耀求了求情,但安庆帝并未松口,赵禛便不再求情了,又说了滇南一事。

  四五月汛期,年前修的水利不知有没有用,得让工部派人去盯着。

  安庆帝问谁去合适,赵禛推举了顾见舟。

  于私,顾见舟是他父皇的人,不会威胁他的利益。于公,顾见舟的确有才华。

  安庆帝道:“就让顾见舟去吧,工部尚书这回就留在盛京。”

  圣旨一下,顾见舟就得立刻收拾收拾前往滇南了。

  上回离家,舍不得陆锦瑶,舍不得父母兄弟,如今又多了个小的。

  昭哥儿已经三个月了,眼睛滴溜圆,跟葡萄似的,头发还没长长,就戴着一顶靛蓝色的小帽子。

  每日吃得多,长得快,月子里身上还有点黄,但如今黄疸已经全褪下去了。

  见了他会笑,会盯着人,还会蹭他一身口水,好像知道爹娘是谁。

  顾见舟舍不得孩子,“再回来,肯定就不认得我了。”

  都说抱孙不抱子,但顾见舟抱昭哥儿一点都不少。

  陆锦瑶忍笑道:“不知你何时回来,兴许再回来,他都会说话了,那时肯定会喊爹了,怎么不认得你。”

  要是一走五六个月,可不就会说话了。

  陆锦瑶心里舍不得,但知道公事更重要,“你去滇南,万事小心。”

  这回只有顾见舟一人,也没个人照应,陆锦瑶还让露竹箐湘跟着,只不过,丫鬟小厮帮不上什么忙。

  再说皇上年迈,几位皇子争储争的厉害,千万别卷进去。

  顾见舟认真地点了点头,“等我回来,以你自己为重。”

  朝中动荡,未尝没有人找过他,他就是拼了命才不沾染半分,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

  顾见舟十一启程去滇南,而姜棠这边,庄子的地都已经种上了。

  她偶尔过来,庄户的几家都在辛勤劳作,院子里鸡鸭不少,不过都是巴掌大的小鸡小鸭,离能下蛋还早。

  就算现在不能下蛋,但这些人对姜棠还是感激多。

  有哪家的庄户能养这么多的鸡鸭,只是这边没有,鸭子长大了得下河,还得去河边。

  这是头一回,自己往里面搭钱了还这么高兴。

  养鸡鸭回本得几个月,但庄户的女人们都给姜棠塞东西,家里腌的酱菜酸菜之类的,正好初春菜还没下来,酱菜能顶一阵。

  虽不是多贵重的东西,但是一片心意。

  众人也不知姜棠年岁几何,是否婚嫁,但看着她这么好看的人,总觉得像菩萨手下的仙女。

  姜棠道:“大家帮我做事,日后我若是发达了,可不敢忘记各位的恩情。”

  卫氏等人自然道这都是应当做的。

  但心里,她们一直盼着姜棠这句话,然而,等姜棠快走的时候,单独拉着卫氏说了会子话。

  姜棠:“我这儿自然希望越早种完越好,只是做完农活儿空闲,大家过日子不容易,总得找点活干,我听你家的不农忙的时候就去码头做事。”

  卫氏是周正明的娘子,要操持一家老小的事儿,她们只会种地的,不比别人,她儿子都成亲了,孙子孙女都有了,可手头里还没有几两银子。

  这还是她男人和儿子去码头做活赚的,在那儿做活可辛苦着呢一天十文,还不管饭。

  卫氏不可置信道:“东家的意思是……我不是那什么,我啥都能干的,我们别的不行,最能吃苦了!”

  吃苦耐劳,可偏能吃苦的人赚的最少。

  姜棠道:“我这儿是想做门小生意,可这儿离盛京也远,你们又没马车,来回跑也累人。所以我想着让你们帮忙做豆腐,粉条这些。”

  这些好做,姜棠也会做,但是街上有卖的,也不贵,所以她从没费事做过。

  但让卫氏她们做不同,能省钱,还能好吃点。

  像酸辣粉、豆腐煲,这些吃食都能卖,她要是有一个自己的作坊就好了。

  没钱的时候想建作坊难,因为处处都用钱,但她现在手里有余钱,就想弄些东西。

  这回回来收了一个月的利润,火锅店一百四十两,天暖和了,吃锅子的人没以前多,也就下雨的日子客人多。而街上的火锅店,已经倒了好几家了。

  五个摊子二月份赚了一百三十七两,锦棠居分成有二百四十两,加起来五百一十七两银子。

  二月份拿的分成比这多,因为分的是正月的利润,年初走亲访友的多,点心卖的特别好,光锦棠居姜棠就分了三百多两银子,只不过去了一趟莞城,她也花了不少。

  算上一月的利润,姜棠现在手里有一千一百多两银子。

  她离开永宁侯府也有半年之久了,手上存了一千多两银子,还买了一个庄子,虽不大,但总算有自己的田地了。

  这半年过得快,可她没白过。

  比当丫鬟时赚的银子多多了,可没有哪个摊子铺子是没用过心的。她跟着陆锦瑶学东西也学了许久,若只守着一个摊子,自己慢慢经营,一个月拿几十两银子,姜棠会觉得在侯府的日子都白待了。

  那时事事有陆锦瑶顶在前面,韩氏为难、办宴会……等到她赎身自己住,也只有自己了。

  顾见山能帮的不多,陆锦瑶离得远,她有自己的家,再亲近的关系,也不能总管着她。

  姜棠没觉得做丫鬟有什么丢人的,若不是做过丫鬟,她在这里,说不准会被人骗。

  她去年四月份来到这儿的,都快一年了。

  这回攒下的钱花小部分做作坊,另外存着买地,多攒点银子,可以买个大的。

  最好带个池塘或是小河,能养点鱼虾螃蟹。

  庄子若是遇不到,这些钱也有用,她想在盛京城里租一块大一点的地,先做美食街,让各种小吃摊去里面卖。

  若是生意好,在想开美食城的事。

  这事还得从长计议。

  卫氏眼睛一亮,“东家,真能让我们做粉条豆腐呀!”

  姜棠道:“你也别答应的太早,我是有要求的。做吃食,最重要的有两样,一是味道,二是干净。”

  卫氏心道,这怎么不能答应了,“放心,我们几家,都是爱干净的,就当是给自家吃的……不,比自家吃的还得干净。”

  姜棠道:“那我就放心了,庄子这边我也会时常过来,到时会让我侄子来教你们怎么做豆腐和粉条。到时候我会收一部分,给你多少红薯黄豆,给我多少粉条豆腐,剩下的时间你们可以做出来去城里卖,多少也能赚点银子。若是不愿意,我就花钱请你们帮忙做。”

  方子姜棠不能白给,总不能给了方子,自己还得花钱买豆腐和粉条吧。

  要么花钱雇,只是这样,卫氏等人自然不能把东西拿去卖了。

  姜棠问道:“不知你想怎么选,作坊人不少,也问问别人家的,我怕这事儿你一个人做不得主。”

  卫氏吞了吞口水,“那我还是问问吧。”

  这种大事,她一个人还真做不了主,在家她都是听自家男人的,只是一听能赚钱,心就热了。

  姜棠点了点头,“过几日我还会过来,到时候再说。”

  这会儿天色也不早了,姜棠得赶紧回去。

  先去车行还马车退押金,然后从街上买了两屉小笼包当晚饭,只是在家门口的时候见到了永宁侯府的马车。

  马车的侧边站着一个人,是南香。

  姜棠走过去,“南香姐姐,你怎么来了,可是府中有事?”

  南香摇了摇头,然后道:“夫人过来看看你。”

  南香打开帘子,姜棠看见了郑氏。

  她来到这儿,在永宁侯府遇见两个人对她很好。

  一个是陆锦瑶,一个是郑氏。

  郑氏出手大方,赏过她不少东西,没有郑氏,她也不会那么快就赎身。

  除了有部分因为顾见山对郑氏的愧疚,姜棠对她最多的感情,是感激。

  姜棠笑了笑,行了一个半礼,“见过顾夫人。”

  郑氏扶着南香的手从车上下来,“我来看看你。”

  姜棠道:“进去说话吧。”

  一打开门,点金和乌金就窜了出来,围着姜棠转圈,姜棠摸了摸两只狗的脑袋,“不许叫,这两位是熟人。”

  姜棠回头对郑氏道:“我一个人住,就养了两条狗。”

  郑氏点了点头,“这倒不错。”

  看着威风凛凛,只是,她今日过来,不是单纯地来看姜棠。

  姜棠把郑氏带进屋,她回来的有些晚,外面有些黑了,她点了烛灯,“您等一会儿,我去沏茶。”

  郑氏只粗略地扫了一眼,并未多看,这里打扫得很干净,屋里东西摆放整洁,这地方小是小了点,可足够一个姑娘家住了。

  等姜棠进来,郑氏问道:“你一个人住可会害怕?这左右邻居人都怎么样……”

  姜棠道:“都是不错的人,跟着我一块儿做生意,虽然没有侯府庇佑,但出来也自在些。”

  姜棠给郑氏倒上茶水,“您来看我,我心里可高兴了,我在这儿过得不错。”

  郑氏欣慰道:“过得不错我就放心了。”

  只是,她对姜棠有好感,再有,伸手不打笑脸人,想说的话,郑氏也说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