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第84章 独自生活的第二十二天

  甚至而言, 郑氏还觉着,除却身份这一层,姜棠并不比那些贵女差什么。

  她容颜可称得上绝色, 人人都说曾经宫中的明贵妃好看,她参加宫宴时见过明贵妃, 也见过以明艳著称的明家小娘子,郑氏却觉得都不及姜棠。

  姜棠身上有许多世家贵女没有的品质, 聪颖好学,行事张弛有度,从不会因为没做过就怕, 就算有倾城之色,也没想过靠容貌得到什么。

  相比于这些, 做菜好吃心地善良这些品质反倒显得微不足道了。

  下午那几个时辰,郑氏还想过,若顾见山真的对姜棠有心思, 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漂亮的一个丫鬟在眼皮子底下, 怎能不动心,至于会不会跨过那条线, 郑氏相信自己儿子的品性。

  只是不合适, 太不合适了。

  难道让老四媳妇曾经的丫鬟和她做妯娌?

  长房怎么交代,其他几个儿媳怎么说,她对外人怎么交代,难道说侯府的公子,最后娶了一个丫鬟……

  就算姜棠没做过丫鬟, 家世如此普通的, 嫁到侯府有什么好处。

  郑氏不希望顾见山娶一个高门贵女, 是希望他娶一个家世拿得出手却不出挑的。

  绝不会是姜棠。

  郑氏倚在窗边, 外面冷风呼啸,没一会儿就飘起细密的雪花,连永宁侯进屋她都没听见。

  永宁侯掸了掸身上的雪沫,一瘸一拐地进来,“又飘雪了,今年这雪是真多,明年指定是个丰收年。”

  都下了十几场了,外面也冷的厉害。

  永宁侯年轻时受过伤,一到下雨下雪天腿就疼。

  郑氏知道他的毛病,回过神就去柜子里找药包,“你先泡脚,泡完舒服些。”

  永宁侯笑了笑,“没啥大事,你别总是坐在窗前,当心着风。”

  去年过年郑氏就病了,马上又过年了,别再病了。

  郑氏嘴角动了动,然后点了下头,先把药包找出来,又吩咐南香去倒热水。

  热水端过来,屋里荡漾开袅袅烟气,永宁侯觉得郑氏不太对劲,却说不上来她哪里不对劲,很多时候他能察觉到郑氏有心事,可问了她却不说。

  永宁侯问了句,喝了口水,放下杯子道:“怎么了,家里出了什么吗?”

  郑氏答非所问,“今儿我去了姜棠的及笄礼。”

  永宁侯很快就想起姜棠是谁,“她不是四房的丫鬟吗?”

  郑氏无奈叹了口气,“已经赎身了……”

  其他的事再解释,没一个时辰说不完。

  永宁侯:“原来赎身了啊,丫鬟赎身也不容易,你竟然去她及笄礼……就那么喜欢她。”

  以往郑氏不时和永宁侯谈起姜棠,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住了。

  提起姜棠的名字,永宁侯能对上脸。

  郑氏又叹了口气,“跟你说不通,你快泡脚吧。”

  该怎么说,说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兴许看上了一个丫鬟,还把自己上峰的夫人请去给她主持及笄礼。

  真是太荒唐了,可事已至此,郑氏也无话可说。

  就是因为她了解顾见山,才知道他的认真。倘若没有这些,顾见山只是想纳姜棠为妾……

  这样想郑氏心里也不好受,姜棠是个好姑娘,造了什么孽要委身做人妾室。

  郑氏是正头娘子,所以才知道下面几个妾室的艰难。

  年轻时还能靠容色争一争,想要扶正是不可能的。如今要么礼佛要么不出门,没有半点自由可言。

  姜棠这样的女子,找个小户嫁过去,自己有本事,能支撑得起满门荣耀,婆家自然也会高看她。

  而不是嫁给顾见山?

  电光火石间,郑氏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觉得再合适不过了,九月份侯府立世子宴客,汝林老家来人贺礼了。

  后来她公公婆婆回去了,大嫂宁氏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她,一是为了幼子顾见轩科举,二来想在盛京定一桩亲事。

  宁氏不求家世,只看人品,若是顾忌姜棠身世,郑氏大可找人认姜棠做干女儿。

  顾见轩明年春闱,今年十六岁,年岁也正相当,为人单纯善良,家世清白,也不算委屈了姜棠。

  倘若亲事订下来,顾见山知道姜棠成了他弟妹,就算心有不甘也不会说什么。

  也算两相周全,只是这般皆大欢喜的法子,郑氏又犹豫了。

  若顾见山真的喜欢姜棠,见到心仪之人做了别人的新妇,那心里得多难受。

  她的小儿子十几岁就去了军营,摸爬滚打到了如今的地位,没在家中享过多少福。

  他大哥什么都不做就能做官,养尊处优。其他几个兄长都是侯府公子,吃喝不愁。只有顾见山在西北受寒,这回回来更是死里逃生,该享的福没享到,更是从未跟她说过想要什么。

  郑氏于心不忍,便没有和永宁侯说顾见轩的亲事,只等拖一拖再说。

  不回来就没事,兴许这些都是她的臆想,是假的。

  马上就过年了,顾见山寄回来的家信说年前不会回来,郑氏心疼儿子,却也没像从前那般,茶不思饭不想。

  更是因为姜棠做的麻将竹牌,每日一玩上,什么烦心事都没了。

  郑氏几个交好的夫人总过来,因为麻将别的地方没有,光锦棠居有,但锦棠居都是年纪轻的小娘子们去,她们去的少,就都来郑氏这儿玩。

  其中一位夫人问郑氏,“那位姜姑娘我记着原是你府上的人,如今是做吃食生意吗,跟我仔细说说。”

  郑氏抬眼笑了一下,“问她做什么?”

  那位夫人好声好气道:“我家中有位庶子,到了该娶妻的年纪了。我听人说这小娘子不错,虽然做过丫鬟,可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知道高门大院该怎么待人待客,她如今和你四儿媳妇情同姐妹。我那庶子学问好,为人你放心。”

  郑氏又笑了一下,“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到时候给你打听打听。”

  李夫人一脸笑,“那这事儿就托付给你了。”

  郑氏忘记了一件事,有句话叫一家女百家求,姜棠除了出身差些,其他方面别的贵女拍马都比不上。

  能支撑的起门户,会做生意,能赚来大把大把的银钱。

  除了不希望嫡子娶个家世低的,还有大把人相中姜棠呢,郑氏心道,兴许等顾见山回来,去姜家求亲的都一大把了。

  她也不必担心姜棠会嫁给顾见山。

  姜棠一个人住,没有双亲,求亲的人要么去找主持及笄礼的冯氏,若顾见山真有心思,冯氏肯定会推拒。

  要么就来找她,就如李夫人一般。

  这会儿郑氏应该说说姜棠的好话,趁早让姜棠见见别的男子,也省着最后弄出非君不嫁的事来。

  但她也不知为何,就是不想说。

  李夫人很是心盛,“成,你问问你四儿媳妇,打听清楚再告诉我。”

  郑氏:“……”

  临近年关,郑氏再也不约人打牌了。

  每日就去花房赏花逗鸟,偶尔会叫韩氏过来商量一下过年的事。

  韩氏负责永宁侯府送给各家的年礼,定的是一盒锦棠居的点心,一篮子水果,两瓶好酒。

  韩氏特意问了,“母亲,您生辰是姜棠姑娘随过礼,过年可要送礼过去。”

  郑氏想了想道:“送。”

  韩氏又道:“四弟妹生了昭哥儿,平阳侯府那边礼重一层,也算咱们的一番心意。”

  韩氏知道婆婆还记着她在生辰宴上的事,所以想卖个好。

  都过年了,这事儿也该过去了。

  再说了,远哥儿一直睡在致远堂,韩氏也知道错了。

  郑氏看了长媳一眼,人与人真是各不相同,“你看着安排。”

  韩氏笑着点了点头,“那其他家就按往年的分例了,过年下人多拿一个月的月钱,再加上年礼,每个人年假有两日,不算上月假的。各院的主子们多做两身衣服,还有首饰,我去铺子选几样,让各院挑,母亲觉得如何?”

  郑氏还是那句话,让韩氏自己看着安排,“远哥儿何时放假?”

  韩氏道:“二十五,和见轩一样,两人一同回来。给汝林老家的礼已经送出去了,年前能到。”

  这番安排还算妥当,韩氏进门十几年了,也学了不少东西。

  但不如姜棠快,郑氏如今总忍不住比较,可出身差就是差了,这个无从改变。

  郑氏道:“行,还有除夕家宴,考虑周全些。”

  去年郑氏身体不好,家中大小事交给几个儿媳打理,只不过,以往就算让韩氏协理管家,大事也是郑氏操办。

  头一次,难免有疏漏的地方,幸好是家宴,没让别人看了笑话。

  韩氏行了个礼,“儿媳记着,若无其他事,儿媳就先退下了。”

  韩氏从正院离开,各家走礼,她能从中捞到不少好处。

  各家的年礼向来在八两银子左右,还有一府的衣服首饰,只要从中操作得当,就能拿出不少银子来。

  管家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整个侯府,要数宴几堂的年礼最丰厚。

  除了都有的一个月月钱,还有别的东西。

  去年是半两银子两斤猪肉一匣子五香居的点心,虽是便宜的,但也要一两银子。

  陆锦瑶对下人一向大方,宴几堂的丫鬟是侯府丫鬟中最体面的,这些东西也拿得出手。

  今年本打算也这些东西,就把点心换成锦棠居的,毕竟陆锦瑶的铺子,来来回回都是她赚银子。

  露竹都把单子给陆锦瑶看,陆锦瑶却说再添些。

  陆锦瑶道:“今年我有孕,东西多是你们在操心,如今有了昭哥儿,宴几堂上上下下更要小心。”

  许多事陆锦瑶都顾不上,再有了孩子,万一哪个丫鬟被收买做了不好的事,陆锦瑶也没办法。

  露竹:“这些都是奴婢们应该做的……”

  陆锦瑶没管这句话,应该做的又如何,哪怕拿着卖身契,也不是万无一失。

  别的府上有过丫鬟拼死拿别人的银子,做出背主之事。

  陆锦瑶温声道:“咱们宴几堂,不说别的,银子是不缺的,我今年也赚银子了,断不能忘了你们。这样吧,给丫鬟们去首饰铺子一人选一支银钗,好看的,再一人两朵珠花。你和怀兮的就从我的私库拿,嬷嬷们多买些吃食,其他的照旧。”

  宴几堂十个丫鬟,一个人多这些东西,加起来也得好几十两银子呢。

  露竹道:“奴婢这就去准备。”

  露竹去和下头丫鬟说了,自然是甜枣加上敲打。

  因为严夏是新来的人,露竹单独和她说了好一会儿的话,诸如家中双亲可好,可有什么难事,缺不缺银子。

  严夏摇头说什么都不缺。

  露竹道:“家里若有什么难处就说,大娘子心善,断不会让你求别人去。”

  严夏心中感动,“大娘子可真好。”

  露竹:“那是自然,你看姜棠,原先是宴几堂的丫鬟,说赎身就赎身了,这些事大娘子从不拦着。”

  姜棠赎身这事儿在侯府还掀起不小风浪呢,有人说姜棠有本事,能赚银子,也有人说陆锦瑶心善,在下人这儿积了不少好名声。

  陆锦瑶月份大了之后就把管家的事交出去了,现在也没重新捡起来,等做完月子应该还会继续管家。

  只要不分家,大房不承爵,那侯府就不是大房的。陆锦瑶是永宁侯府的媳妇,自然可以管家。

  否则,全被大房霸占着,下头的人也看菜下碟。

  露竹敲打了严夏一番,又和丫鬟们一块儿准备年礼去了。

  往各家送的,还真不少。

  去姜家送的年礼的是白薇,顺道给姜棠送给永宁侯府和四房的年礼带回去。

  临近年关,巷子热闹了许多,多的是疯跑的孩子。

  这群孩子没见过马车,马车停在巷口时围了一大群,都好奇地盯着这个庞然大物。

  白薇是赶中午饭前过来的,就在姜棠这儿吃了。

  两个人吃,姜棠做了四个菜,一道水煮鱼,一道红烧狮子头,还有炒菜心和小炒牛肉,主食有葱花饼和米饭。

  做的时候白薇就直咽口水。

  要说在侯府好,那是好,不愁吃穿,但少有能吃到大鱼大肉的时候。

  白薇已经好长时间没吃过这样的菜了。

  夫人寿宴,分的剩菜就一点,没有姜棠在侯府时分的多。

  姜棠见白薇脸好像瘦了些,提了一句惹来一通抱怨,“长房那边也太拔尖了,什么东西都想往自己那儿揽,送年礼,又不知能落下多少好处。”

  怎么也得落下一百多两银子。

  姜棠送的年礼有吃的有酒,酒是从外面买的,两瓶差不多四五两银子。

  点心若是从五香居锦棠居买,也得几两银子。

  但姜棠自己做就便宜许多,肯定有油水可捞。

  郑氏寿宴上,韩氏出言为难她,却被安阳郡主解了围。

  姜棠对韩氏没什么好印象,韩氏嫁进侯府见了繁华,知道除了清贵之家,还有这么鼎盛的地方。

  没立世子时想要世子之位,立了世子后又想要夫君上进,最好也给她挣一个诰命夫人。

  她想要的太多了。

  要名声,要银子,要永宁侯府的财产,最好也有如陆锦瑶一般的家世。

  可是老天爷不是许愿池,不是想想就能有。做人就是这样,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姜棠道:“大娘子能够应对长房,大娘子运道好,小少爷运道自然差不了。”

  锦鲤生出来的小孩是小锦鲤。

  顾宁昭的运道非比寻常,和陆锦瑶一样的。

  白薇想想也是。

  近来大房安分,永宁侯府没别的事,等到二十五才又忙起来,因为二十五堂公子和大少爷从书院回来,年假有十日,除夕宴走亲访友,家里又该热闹了。

  主人热闹,她们做下人的有的忙了。

  白薇看着灶台,咽了咽口水,“啥时候能好呀,可饿死我了……对了,姜棠,我打算赎身了。”

  白薇说得漫不经心,姜棠眼中有些许诧异,很快就变成了喜意,“那可太好了!你出来可有地方住?买房子太贵,可以先住我这儿……”

  白薇忙摆了摆手,低下头道:“哎,我没想到这么多,就是心里有这么个打算。”

  她也是陆锦瑶的陪嫁,只不过家里不好,爹娘疼兄长弟弟。

  不过白薇也不是傻的,自己的月银从没给过家里。

  反正她和大娘子来永宁侯府,山高皇帝远,谁管得了她。

  她也有赚钱的门路,倒卖东西,消息也灵通,这两年攒的钱并不少。

  虽然比不过姜棠,不能像她这样买间宅子,但生活肯定没问题。

  所以她想再做几年丫鬟,然后再赎身。

  若不是姜棠,她绝对不会想赎身的事,看了她,就觉得还是自由自在地好。

  白薇不信,自己有这么多门路,还能饿死不成,“先不急着,小少爷还小呢,怎么也得再等两年。”

  现在陆锦瑶很大方,给丫鬟们赏的东西多,正好可以多攒点钱。

  姜棠:“那用得到我直说,可别跟我客气。”

  白薇道:“那是自然……哎呀,什么时候熟,我都快饿死了。”

  等饭菜熟了,端上桌,白薇大快朵颐,四个菜,她吃了大半,可见在侯府吃的不好

  跟姜棠在一块儿,白薇不必在乎面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白薇觉得样样都好吃,比以前在宴几堂做的还好。

  只不过,她不能久留,吃过饭就得去送下一家。

  每每到了这种时候,她更觉着赎身出来好。

  姜棠挺高兴的,对白薇她们而言,她的想法多少有点离经叛道。

  白薇能觉得赎身好,那就再好不过了。

  只不过,姜棠原以为会赎身的是陆英,明明她性子最跳脱,最不拘小节,最自由自在。

  结果却是白薇,先嫁人的反倒是她。

  只能说世事无常。

  姜棠没有感叹太久,她得给安王府送年礼。

  提早几日送也没什么,东西送过去,留张帖子就行了。

  给安阳的年礼里姜棠还放了几块包好的汤块,过年不火锅店不开业,可以自己在家里煮着吃。

  还有来她及笄礼的几位大臣家,送的年礼并不重,里面也有汤块。

  至今,她也没想通为何朝中大臣会来参加她的及笄礼,总不能单因为是火锅店的客人。

  姜棠猜测,可能阴差阳错间她做了什么事,所以这些人才过来。

  她记着那日安阳来铺子里吃饭,好像问了门口坐着的钱大人和郑大人,打听了好几句话。

  只不过那个时候姜棠还不知道两人是做官的。

  当时不觉有什么,现在想恐怕是安阳认出是谁才特意问的。

  安阳问了不少,出来的时候还提了菌菇,怕也是因为两人身份不一般。

  到底是不是,还得看市面上又没有菌菇,若是有,那必然是这个原因无疑了。

  趁着置办年货,姜棠在街上转了转,杂货铺子里还真有卖菌菇的,一问老板,已经买了几天了,有商贩卖这个,他就放在杂货铺卖了。

  只不过姜棠没留意过。

  老板看姜棠人长的好看,不由多说了几句,“这个也不知怎么吃,买的人不多。说是做不熟有毒……”

  好在是干货,只要注意防虫,能放许久的。

  姜棠问多少钱一斤。

  老板道:“四十文一斤,小娘子别看价高,但是这个用水泡过之后可不少呢。”

  姜棠从松林那儿买的,一斤要五十文钱。

  她从杂货铺要了两斤,看看成色,若是不错,就不必再从滇南买。

  那边百姓能赚点钱,也能过个好年。

  这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宫中皇帝封朱笔,各家的封赏也下来了。

  给永宁侯府的圣旨也来了。

  礼部的人过来宣旨,顾见舟从原来的五品工部郎中擢升为四品的侍郎。

  除了升官,还赏了不少宝物,多是瓷器摆饰,还有绸缎布匹。

  陆锦瑶就算坐着月子,也得出来谢恩。

  领完赏赐,陆锦瑶急忙去和郑氏说:“母亲,是因为姜棠。”

  治水是工部的本职,理应做好的事,自然不必嘉奖。但利国利民不同,故而才给顾见舟升了官。

  做了两年的翰林修撰,然后去了工部,如今已经是正四品的工部侍郎。

  任谁见了不说一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只是姜棠那边,陆锦瑶也不知有没有赏赐,应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