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我穿过的历史都崩了[快穿]有绯>第49章 来找茬的

  拟定新制的工作量极其繁杂,费神又无比重要,须要心思缜密顾虑周全的人才能办到。

  平日里这样的事儿基本上是推给内阁去干的,但由于朱厚照的想法太过惊世骇俗的缘故,这种新制在问世之前并不能让太多人知道。

  就算内阁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地方。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更是不比其他地方少,而且谁知道你这条制度里头有没有掺和自己的私心?

  朱厚照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而短时间内就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并制定一套完整规则的人选就十分艰难了——既要皇帝极其信任的人,又得才学惊艳,沉稳慎重。

  杨廷和不但是大明文官之首的内阁首辅,而且他还有另一层身份——帝师。小皇帝对他十分尊重,他本人的能力也对得起这个职位。

  可这还不够,杨廷和再神,那也只是血肉之躯,一个人是决计完不成的。

  但是皇帝信任的人并不多,杨廷和算一个,元让也算一个。

  朱厚照在经过了元让各种夸赞各种洗脑之后,沈砚作为元让的师父……也算一个。

  沈砚本不欲掺和这种事情,但架不住元让听了朱厚照的想法后,望向他那期待的眼神。

  他可以不顾小皇帝的想法,但却不能不顾元让的想法。

  既然元让高兴,那他便也乐得去做,哪怕是要自己去弑君,沈砚也不会皱半分眉头。

  虽然元让绝对不会让沈砚去弑君就是了。

  这会儿,听了小厮的报信,满腹狐疑的杨廷和沉默了。

  有句老话,在京城这个地方,若是有一块牌匾砸下来,砸死的五个人当中有四个人都是职位不低的官儿。

  而敢直接围到他府上的那些人更应当不是什么小虾米。

  无事不登三宝殿,杨廷和放下手中镶边的瓷杯,镇定道:“请他们进来。”

  待得小厮通报后,那群围在门口的人便气势汹汹地赶来了,若是让不明真相的人见了,或许还能以为他们是来打架的。

  杨廷和定睛一看——豁哟,还有好几个熟面孔呢。

  打头的那人官职最高,是六部尚书之一,而立在最后面的人,也是这群人中官职最低的,则也混上了翰林院编修,这人曾经还向杨廷和请教过,算是门生故吏。

  而他或许也觉得理亏,刻意地又往后头站了站,好让前面的人挡住他的身形。

  沈砚丝毫没有受到来人的影响,继续提笔处理着手中的事务。

  就在此时,领头的尚书礼也不见,直接毫不客气地开口了:“阁老已是身居高位,就算不去推行甚么新法也是万人敬仰,又何必与我们这些人——乃至整个朝堂的人作对?”

  杨廷和也不生气,右眉一挑故作疑惑,笑眯眯道:“什么新法,没听说过。”

  那尚书早料到他会咬着不承认,也不气馁,而是继续劝道:“阁老说笑了,此事是我亲耳得知,怎会有假?某今日是好心提醒,在这里还是奉劝杨阁老一句——您可莫要晚节不保才是。”

  姑且不说这句话的语气有多恶劣、又隐含了多少威胁,单单是他这样毫无礼节的做法就已经打定主意与杨廷和撕破脸了。

  而他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底气的,恰恰相反,这尚书出身名门,依附于他的党羽数不胜数,是党争中咬人极其厉害的那一拨。

  在隋唐推行了科举制之后,世家门阀对大局的掌控力度虽然小了很多,但却并不能证明他们就式微了。

  权贵官绅一直存在,传承越久也就越根深蒂固,每年都有新的家族不断崛起,也有很多旧的世家不断衰落,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牢牢扎在大明的命脉上,吸着喝着这个王朝的血。

  等到血被吸干的那一天,就是大明崩溃的时候。

  朱厚照深知这一点,在深思熟虑许久、又与元让探讨一番后,他决定动手了。

  无他,光是每年八百万两的税银就至少被他们贪去了一半。

  朱厚照并不是要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给更多的人机会。

  但是那些人并不领情,他们的眼中无父无君,只有利益。

  聪明一些的权贵家族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太妙的趋势,并不打算冒出头,而是保存实力,能少被削弱一点是一点。毕竟枪打出头鸟,不是么?

  还有另一种则是选择抵抗——不要觉得奇怪,这事实上在大明很常见。

  明朝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这源于它的官制。

  大明没有丞相,只有内阁。但内阁的权力是远远大于丞相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皇帝下达的旨意,如果内阁不同意是可以选择驳回的。

  没错,作为传说中站在权利最顶端的皇帝,他的意见可以被驳回。事实上这种现象只有在明朝的中后期才有,在历朝皇帝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如果你生在明中后期,是一位雄才大略想要一展宏图的皇帝——抱歉,不论你做出什么改变,都将会有一堆人反对你,不是左边的这一堆,就是右边的那一堆。

  如果你不做什么,那他们更加不会放过你,直接一顶“帝王怠政”的帽子给你扣在脑袋上,并且还会把你在位时发生的那些不怎么美好的事情都归咎在这个原因上。

  皇权旁落,文官掌权,于是在这样的冲突之下,就产生了一种人——权宦。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阉党”闹得这么厉害的缘故,这事实上并不是宦官和文官的斗争,而是皇权和文官的斗争。

  许多人只看到了宦官张永的嚣张,却看不透在他背后那双帝王的眼睛。

  杨廷和深知这一点,他虽出身不低,却也有意改变这样的局势。对他来说,大义有,但私心也有。

  但他即便心里有着再多的想法,当务之急还是要把这群跟催命鬼似的的官员打发走。

  领头的尚书则是表示——你不把你那方才拟出一些新制撕毁,我们就不走。

  这时,方才坐在一旁,装做屋中摆设的沈砚却嗤笑一声。

  那尚书本以为端坐在一旁的沈砚是杨廷和提拔的子侄辈,但他这会显然意识到自己想岔了。正想开口,却被沈砚抬起头来的那抹不屑的眼神给刺激了到。

  他刚想发飙,却只见沈砚偏头对着看似空空如也的屏风道:“可听到了?”

  那群本欲找茬的官员一愣。

  只见沈砚偏头的那个方向,冲出来一队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

  作者有话要说:

  明代的大臣特别彪悍……还会打群架的说= =

  最严重的一次,正统十五年,王振的党羽跟其他文官朝堂斗殴,咬脸扯头发上演各种全武行,把几个人给当场打死了。

  当时把未来的景泰帝朱祁钰都吓懵了,简直彪悍呐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