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御史惊华>第11章 第十一章

  又要弹劾人,今日早朝真是热闹,群臣各个胆战心惊,人人自危,生怕沈若弹劾自己!

  “你要弹劾何人?” 隆康帝隐隐有不耐之色,端坐了一早上没一个好消息。

  沈若不为所动,把昨日杨宇行径详细说了一遍,“万岁,登闻鼓是太、祖所设,百余年未曾有鼓状不能上达天听之事,今锦衣卫佥事杨宇玩忽职守,知法犯法,大闹大理寺,罪无可赦。臣请万岁,杖毙杨宇!”

  杖毙杨宇!

  群臣心肝都颤了一下。

  杨宇是陈忠干儿子,横行京畿十几年,何人敢指摘?到头来第一个站出来弹劾杨宇的竟是沈若。

  “这……”

  隆康帝也被弄得措手不及,他知道杨宇是陈忠干儿子,平时斋醮用品都是他帮忙采办,人虽跋扈,办事却利落,“沈爱卿,这……是不是……有点重了。”说着看了眼陈忠,意思很明显,看在陈忠份上,沈若能否网开一面。

  “万岁!”

  沈若跪拜,“太、祖曾言,‘为君以受直言为贤,为臣能以直言为贤,不受直言则过日增,不受直言则忠不尽。’①万岁,臣虽不为博直臣之名,但万岁是难得贤君,切不可因一人而坏名声、违祖制。陈公公御下有方,此事定和他没有干系。”

  陈忠正在想怎么和沈若周旋,她这么说,他倒不好办了。

  群臣各个心思明亮,沈若不愧是奸佞,从没让他们失望过。既堵了陈忠的嘴,又把陈忠摘了出来,这是给陈忠卖好呢。

  陈忠心中五味俱全,杨宇大闹大理寺是事实,阻碍沈若接状又有万民作证,最主要隆康帝绝对不会因为一个锦衣卫违背祖制。

  思量一番,陈忠跪地请罪,“万岁,杨宇死罪,请万岁杖毙!”

  身为干爹的陈忠都这么说,隆康帝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只用手扶着额头,“准了。众爱卿可还有事?无事退朝。”

  这时,徐资出列,“臣有事启奏。万岁,臣斗胆请立太子,储君乃国之根本,请万岁定夺。”

  徐资说完,大殿一片寂静。

  隆康帝有皇子八人,存活的只有四人,最年长的两个分别是杜康妃所生的裕王,卢婧妃生的景王,二王同岁,裕王只比景王早出生一个月。

  眼瞅着两位皇子一天天长大,隆康帝却没有立储的心思。甚至选妃、讲学都未安排。满朝文武干着急,但隆康帝不立谁也没办法。

  徐资兼任礼部尚书,有敦促帝王立储的职责,这事只能他牵头。

  徐资此前已经请立过两次,都被驳回。此时隆康帝面上已经隐隐有了怒色,“严阁老,你怎么看?”

  严信拱手,“早建太子,可以正国本,系民心。万岁,老臣亦请立太子。”

  难得,严信没跟徐资唱反调,毕竟立储事关江山社稷。

  隆康帝沉吟片刻,看向陶仲文,“陶天师以为如何?”

  陶仲文由上一任天师辞官前举荐入宫,当时宫中黑眚之气久驱不散。陶中文学的是符水诀,正好对付黑眚之气,几天就将之驱散,龙颜大悦,封他为天师,居显灵宫。陶天师还擅长祷祀、斋醮、炼丹,深得隆康帝宠信。

  陶中文拱手出列,“二龙不宜相见,万岁,可还记得‘庄敬’太子?”

  庄敬太子谁不记得?

  那是隆康帝的第二子,十三岁封为皇太子,十四岁行加冠礼,谁料加冠礼第二日,庄敬太子就一命呜呼!

  举国上下哀悼,此后,隆康帝再没立过太子。

  隆康帝不年轻的脸上尽显哀伤之色,右手不停地拍打龙椅把手,“朕的庄敬太子,他才十四岁啊!”说着泫然欲泣起来。

  朝臣也跟着哭泣。

  沈若已经习惯,三年来,每次提到立储之事,这番景象必定重新上演。

  陆湛没有被悲伤的气氛感染,他心思敞亮。

  隆康帝悲哀是真的悲哀,但他还有四个儿子,庄敬太子已故去多年,死了的人再重要也比不上活着的。

  特别是景王聪明伶俐,能言善道,几句话就能把隆康帝说得龙颜大悦,可惜他上面还有个沉默寡言的裕王。

  满朝文武都看出隆康帝想立景王之心。

  隆康帝这么做,无非是他不喜裕王,喜欢小一个月出生的景王。裕王生母早逝,而景王生母正受盛宠。但大周祖制,无嫡立长,裕王比景王大一个月,景王就无资格做太子。再拖下去,隆康帝独宠景王母子,势必会滋长景王夺嫡之心。

  他当即出列,“万岁,臣亦请立太子。”

  往日隆康帝一落泪,朝臣便不会再逼迫。没人料到,陆湛有这个胆量。

  隆康帝更没想到陆湛也支持立太子,只得用袖子擦干眼泪,“子平,连你也逼朕吗?”

  陆湛本就高冷,即便面对隆康帝,依旧面上无波,“万岁,徐阁老所言甚是,两位皇子均已到了选婚、讲学的年纪。早立太子,早行选婚、讲学之礼,避免横生枝节。”

  道理谁都懂,但满朝文武没人敢这么直接说出来。

  徐资抓住机会,带领群臣道,“请万岁早立太子,以正国本!”

  隆康帝左右为难。

  陆湛分析得合情合理,他轻易驳回难免有刻薄之嫌。

  良久,隆康帝只得妥协,“请礼部先为两位皇子选婚,立太子之事稍后再议,退朝。”

  因为常年进食丹药,隆康帝有尿频的毛病。陈忠扶着他赶紧从侧面出去。

  文武百官如释重负,三三两两地往外走,陆湛刚走出殿外,就被群臣围住,说的都是奉承之词。

  “陆大人年轻有为,社稷之福!”

  “虎父无犬子,陆大人有镇国公当年雄风!”

  “陆大人什么时候有时间,一起喝酒去!”

  “陆大人,如今回来了,什么时候和沈若算旧账,看她早朝时的神气劲!”

  “是啊,陆大人,北地三年不要忘记当年之辱。”

  沈若跟着群臣身后,听了满耳朵。

  陆湛和三年前一样,总能出尽风头,不过她倒要谢谢他。

  昨日陆湛提醒他去大理寺,说到了必有收获,果然引得杨宇大闹大理寺,惹得皇帝震怒。

  沈若径直往前走,却见金水桥旁立着个小太监,似乎是专门等她。

  十七八岁的小太监唇红齿白,眉目含笑,“奴婢怀恩,见过沈大人。”

  这名字沈若倒是听过,却不记得在他是哪个宫的。

  怀恩善解人意,“奴婢在陈公公门下,大人一定不记得奴婢。三年前大人探花及第,正遇奴婢被杨宇责罚,大人仗义执言救了奴婢一命,奴婢没齿难忘。”

  瞧着怀恩的眉眼,沈若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没想到这小太监造化挺大,能到陈忠门下,必是伶俐之人。

  “陈公公带你可好?”

  “老祖宗带我像亲孙子一样。大恩不言谢,大人以后有用得着奴婢的地方尽管开口,奴婢愿效犬马之劳。”怀恩说着跪地就要磕头,沈若哪肯受,赶紧扶起他,“怀恩,我记住了,以后有事自然招呼你。”

  沈若离开,怀恩起身目送。

  出了午门,外面吵杂声一片。

  “沈惊华,你个奸佞,给老子出来!”

  “沈惊华,你出来,老子要生啃了你!”

  正喊着,见沈若笑吟吟地朝他走过来,杨宇此时面目狰狞,看见沈若就跟疯狗一样要扑过来。

  行刑的锦衣卫一棍砸在杨宇右腿上,杨宇闷哼一声当场跪地,“沈惊华,我化作厉鬼也不会放过你。”

  “让你回家待着避祸,你倒好,上蹿下跳把自己小命折腾没了。忘了告诉你,相人生死我从未出错过,这次倒是算差了,你是杖毙而死!”沈若勾了勾唇,继续道,“你以为陈忠是真心为你好,你死了,他还得谢我呢!”

  “你胡说,干爹怎么想我死?”杨宇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

  “小沈大人留步。”

  午门内陈忠健步如飞,一片碧空下,天青色怀素纱常服被他走得步步生莲,微光闪闪。

  “多谢小沈大人替咱家周旋,改日咱家必有重谢。”说完转身,看向执行的锦衣卫,“都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行刑,打死这只疯狗,免得脏了沈大人的耳朵。”

  陈忠是聪明人,沈若的情他必须得承。

  左右称是。

  “干爹……”

  杨宇吼得嗓子疼,有人麻利地给他嘴里塞了一块破布,杨宇瞪大眼睛,脸上青筋暴跳,临死也没明白怎么回事,他被沈若害死了,陈忠还谢沈若呢。

  坐在马车上,沈若拿出小本子,找到杨宇名字,用碳笔划了个叉。

  9年前,昏昏沉沉之际,她仍记得那个声音,“干爹,人晕过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观赏。

  ①出自《典故纪文》,明余继登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