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大·司马>第96章

  事后蔡邕在众人散去后特地留了下来,快速返回之前的房间将董白从床底下拉了出来,蹲下身抚摸着她的头顶细声安慰道:“不用怕,你已经安全了……”

  董白还是浑身颤抖个不停,蔡邕将她带出郿坞悄悄领回家中。

  到了蔡邕的家,与董白年纪相差不大的蔡邕幼女蔡珏十分开心,将她视作亲妹照顾。

  然而天生不能言语的董白迟迟没有从失去家人的恐惧和悲伤之中走脱出来,蔡珏便时常陪在她的身边,时间长了董白便对蔡珏和蔡邕有了很深的依赖。

  虽然对蔡邕那心地善良的本意十分敬佩,不过胡昭的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为了不节外生枝,蔡邕基本不让董白出门,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自从诛杀董卓后,王允的性格和对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董承等他的连体吹捧之下,慢慢的他开始刚愎自用,他认为连如日中天的董卓自己都可以轻易铲除,自己的能耐已经大到无人可比了。

  因此往往因为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就对下臣有些好的建议弃之不用,而且总是将自己的功劳挂在嘴上,招致了不少贤臣义士的反感和微词。

  蔡邕对于王允的失准行为颇感不安,他曾劝告王允要有所收敛,不要重蹈董卓的覆辙,起初王允因为蔡邕在朝中的地位还愿意敷衍他。后来他对蔡邕的耐性到达了极限,便对蔡邕的苦口良言十分不耐烦了,多次生气拂袖离去,令蔡邕当众下不了台面。

  更加致命的是,他与吕布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两个都将首功揽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免不了私底下的相互诋毁和怨恨。

  种种迹象更是令刚刚有了一线生机的大汉政权又有了土崩瓦解的危机。

  一日,蔡邕接到了王允的邀函,请他过府参加饮宴,蔡邕深深叹了一口气:

  “国家百废待兴,不去重置朝政、恢复民生,反而……”

  出于现在情势的考虑,胡昭在他临行之前建议他最好不要当着王允的面说这些话:“不要说出对王允的不满,千万不要当众对董卓的问题发表任何的意见,也不要反驳王允的话。”

  虽然蔡邕点头表示听进去了,但是胡昭的内心还是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忐忑。

  庚寅回:酒宴获罪因哀怅

  

  王允此次在府中设宴名为庆祝董卓败亡的贺宴,实则目的在于炫耀王允自己的功劳。

  群臣入座后,王允盘膝坐于上席,起初下方还有些许小声的嘈杂,但在王允咳嗽了一声之后大家迅速安静了下来,一齐将目光看向了他。

  端起了酒盅,王允满面春风的对臣下们说道:

  “这应该是第一次吧,董卓被诛之前我们何曾有过这样放松的心情啊。”

  下方的群臣都点头附和,唯有蔡邕没有任何回应,自顾自的端起酒盅仰头将酒一饮而尽,这一细节被王允和坐在他不远处的董承看在眼里。

  王允虽然没有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已经觉得十分不痛快了。

  董承瞅准了机会问道:

  “如今董贼已经被铲除,四海升平,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为何中郎大人反而闷闷不乐?”

  蔡邕笑着摇头:“董大人多心了,在下并无闷闷不乐之意。”

  董承听后笑着作罢,其实虽然酒宴上的气氛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热闹,一幅欢腾景象,但是对于蔡邕来说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只是他还没有察觉罢了。

  事实上在董卓死后,群臣之间禁止谈论关于董卓的话题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对于王允来说为董承哀叹或者惋惜的言论更加是忌讳。

  所以除非是王允主动提起,否则几乎没有人敢拿董卓的事情说三道四,以免惹祸上身。

  酒过三巡后,王允忽然问蔡邕:“伯喈公还记得前几天斩首董卓满门之事吗?”

  “八十余口人的头颅顷刻之间被斩下,如此震撼人心之景怎仍让人轻易忘怀呢?”

  酒盅被蔡邕的手紧紧的捏着,身旁的钟繇假装给他续杯,实则小声提醒他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召来王允的迁怒,蔡邕感谢钟繇的提点,捏着酒盅的手慢慢开始放松。

  “也对,特地择地安葬八十一口人,相比对中郎大人您来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吧……”

  这个时候蔡邕才更加清楚的发现,王允对自己始终不信任,否则不会暗中派人监视自己。

  这句话引起了席间不少的骚动,蔡邕隐隐觉得自己私自留下董白的事情似乎已经败露了,不过他还是强行使自己镇静下来,他起身拱手道:

  “安葬董卓家眷,确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