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浮月还皎>第34章 朝思

  =====

  晚宴依旧是在麟德殿。

  比起新年时的大宴,今日就要清静许多,只有李彰与李知竢父子及沈桓一家三口。

  李知竢虽是个冷肃性子,但往日里在长辈面前一向谦谨温和,颐华长公主看他脸色有些发白,眉眼间还似乎有些黯然,忙问:“不是说政事处理的都很好吗?怎么累成这个样子,眼瞧着都疲惫。”

  李知竢淡笑,“谢姑母关怀,许是连日赶路回长安,休息两日便好了。”

  沈桓坐在李知竢身边,几个月不见竟圆润了些,原本锋利的下颚带了些柔软的弧度,看着更像个漂亮的红果子了。

  颐华长公主往这头看过来,见沈桓胃口不错,痛心疾首地说:“阿竢,你瞧你表兄,这几月可有什么变化?”

  李知竢瞧着他正跟一份葱醋鸡子过不去,对上李知竢的目光,沈桓停了停筷子,“我有什么变化?”

  李知竢客观回答:“似是圆润了些。”

  沈桓动作没停,笑着说:“我本就瘦,吃胖些反倒好看。”

  李彰也颇是同意,“是这样。”

  颐华长公主更痛心疾首了,“哪个小娘子不喜欢清瘦俊俏的郎君,再吃下去你可怎么娶新妇?”

  沈桓“嘿嘿”一笑,“您看,这位,您的侄儿,我的表弟,清瘦吧,俊俏吧,不还是娶不到新妇?舅舅,您说是不是?”

  被无辜拖出来的李知竢垂着眼睫,往日里这样的打趣也不是没有,只是想起下午做的梦,李知竢心口便有些堵,再听着这话,正要开口,上头阿耶李彰摆摆手,“愉安和你的情况不一样,愉安是个锯嘴葫芦,不懂讨小娘子欢心。”

  颐华长公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好好的两个郎君,一个锯嘴葫芦,一个能吃能睡,我什么时候能抱上侄孙和亲孙?”

  沈桓父亲沈碣适时帮两个郎君解围,拿起一旁酒壶为妻子续杯,“这可急不得,总得让两个孩子娶到心仪的不是?”

  沈桓被自家阿娘说的再下不去筷子,偏头刚要和李知竢说话,瞧着一旁李知竢的态度也有些不对,他最能淡然处之,如今目光凝在酒杯上,说不清楚在想什么。

  他这表弟,最会挂着板正端肃相,虽说绝大多数时候他都不好判断李知竢的态度,但沈桓偶尔还是感觉得出他的情绪。如今瞧着,竟有些淡淡的哀思……?

  沈桓再低头看看面前的葱醋鸡子,哪有李知竢如今这捉摸不透的态度有意思啊?

  隔日是沈桓的休沐日,恰巧李知竢这几日清闲,沈桓刚过午后便将李知竢拉出了东宫。

  长安呈棋盘式布局,城内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明确又整齐,两人出了东宫不远处便是永兴坊。

  本想着到东市晃上一圈,不成想李知竢却拐进了永兴坊。

  西面便是皇城,永兴坊内商户寥寥,内有一座裴氏老宅,建的古朴典雅,裴公致仕后便一直空置下来,从前裴将军回长安述职偶尔暂住几日。沈桓在李知竢身旁,看李知竢沿着街道绕过裴宅。

  沈桓没看出这老宅外的好看之处,转头见李知竢微抬头,目光投在一片竹林上。

  竹林在宅子里头,从两人的角度只看到一小片翠色。那日在涎安江边,裴致提起过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这便是了。

  李知竢目光停留了片刻,便接着在这坊里散步,沈桓好奇地问:“你今日忽然来此处,就只是随意逛逛?”

  李知竢微微挑起眉角,“算是。”

  “算是?”沈桓在身后重复了一句,看李知竢已经往坊里走了进去。

  一旁有家书舍,沈桓被门口的传奇传记吸引住了目光,店主人看两人气度不凡,忙招呼:“两位郎君想看些什么?”

  “你这有什么新的传记?”

  “回郎君,这一排是新科士子们……”

  身后店主人为沈桓介绍着,李知竢向里走了走,史书,诗赋,杂记,店铺将书籍摆放的倒是规整。

  沈桓选了三四本,两人接着在坊里晃,沈桓身量看不出什么变化,但脸颊多出来的一小块软肉颇是明显,李知竢顿了下,问道:“你什么时候开始胃口这么好了?”

  “年初连参加九场宴席,喝酒喝的伤着胃了,后来吃了二十日的清粥小菜才养回来,且每日还得服下两丸养胃的药丸,你说能没胃口吗。”

  李知竢微蹙眉:“怎么没听你在信函中提起过。”

  “提这个做什么,有太医有郎中呢,何况养一段时间就能养回来。”

  “若如此,缘何姑母管着你用饭食?”

  “因为现在养好了啊。”沈桓摊手,“脸圆了一圈,我阿娘看我吃什么都愁。等什么时候我清减下来了,什么时候我阿娘也不管着我了。不过这胃口,打开容易,再收回去就难了。”

  沈桓是真没事,有说有笑康健的不行。

  李知竢上下看了他一遍,点点头,转头看到了卖甜食的店,“走吧,明日你再开始清减。”

  沈桓:“?”

  店主人见进门两个郎君,忙招呼着坐下,“两位郎君快进来坐。”

  这甜食铺子地方不大,里头摆了五六张桌子,李知竢和沈桓找了个地方坐下,“店主人,你家什么做得好啊?”

  沈桓一只手臂搭在膝上,看着墙上的木制签牌。

  “回郎君,咱们家别的不敢说,酥山做的可是一绝,先将这酥啊烤到即将融化,再拌入蔗浆和蜂蜜,拌完后淋成山峦的形状,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等进了正夏的时候,每日可是不够卖的。”

  沈桓不爱甜食,对酥山没什么热络的心思,听店主人说的有模有样,一直没做身边的李知竢忽然开口,温和又有礼:“某等对甜食不算了解,不过似乎听长安城的贵人们提起过,想来这店也有些典故了。”

  店主人忙点头:“郎君说的是。我们这店开了有近二十年了,自小人阿耶一辈起就在这里做酥山。郎君可瞧见前头的宅子了,从前裴公还在长安时,裴小娘子爱甜,最是喜欢我家的酥山,每隔几日便要差人来买。”

  李知竢眼睛里带了些许的笑意,听见自己想听的便不再开口,沈桓和店主人就着典故又聊上一会。

  阿致对长安的印象,有海棠,有竹林,还有酥山。

  味道果然不错,“酥”浓稠却清口,甜度适宜,胃口打开后的沈桓反倒比李知竢用的多,李知竢顺着窗子向外看去,也不知五六岁的阿致,是不是被人牵着,一路从裴宅跑到这里。

  若是阿致在长安长大,估计要是这长安里最自在的娘子,每日和小友们在坊间玩耍,知道哪处好玩,也知道哪里的吃食做的最好。

  偏偏书读的也好,引经据典一套一套,又是这样的家世,只怕要让人眼红的。

  李知竢没掩饰,直接淡淡笑了。

  “阿竢,”沈桓拿着帕子擦了下唇角,一双眼睛里带着笑,“你是不是有心上人了。”

  李知竢在沈桓面前没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沈桓又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聪明人,看李知竢的神情,心里有了计较。

  他望着窗外,没有回头看沈桓,但眉目柔和,开口:“是。”

  “无端笑起来。”沈桓看向李知竢,“看来很是深刻。”

  李知竢转过头来,平静地看着他,依旧回答:“是。”

  沈桓想,在与李知竢做兄弟的一生里,他永远不会忘记明升十三年这一年的李知竢。

  他不知道那小娘子是谁,但他看到李知竢眼中闪着温柔深情的光芒,退散了一身的冷肃,眉梢都是温情,终于有了些年轻人的样子。

  沈桓定了定心神,“那你打算何时让舅父赐婚?”

  李知竢却轻轻笑了,“怎么,难不成我心悦谁,就拿一道圣旨逼着嫁过来不成?”

  ----

  沈桓:你变了,你再也不是我原来的表弟了